周恩来群众观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84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导论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选题缘起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群众观就成为其执政理论的核心。它揭示了党的根本性质和人民权力的本质特征,也从根本上对党提出了严格要求。一直以来,党把服务于人民群众视为根本责任,把为群众谋利益,依靠、团结及带领全国人民群众谋幸福视为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何种情况,党的中心工作都始终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标准和根本出发点,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全人类进步作贡献作为我们党的最高追求。

党的9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党是最大公无私的党,除了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个人利益。因此,我们党的事业才是最为正义、最有力量与最有前途的事业。只有继续咯守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才能根本抵制腐朽思想的腐蚀,杜绝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从而带领广大群众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使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周恩来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为党的第一代核心领导集体的成员之一,在艰苦朴素的革命年代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周恩来形成了独特的群众观。周恩来群众观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视人民为父母,尊重群众;视群众为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等等。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力弘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实践周恩来群众观,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

2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学界喜欢用毛泽东思想和周恩来精神来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集体成员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石仲泉先生在《周恩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伟人》中强调过,我们国家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必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我们党和全体人民群众一定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做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领导者就是毛泽东了,我党和人民群众要善于学习毛泽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走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是要牢固地坚守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特别是要传承周恩来的奉献精神。我党和人民群众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真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使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富强和谐的先进国家,这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若只有前两个基本条件,没有后一个基本条件,那么,宏伟而美好的和谐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了。这说明了周恩来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表明了周恩来群众观的十分重要地位。周恩来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终生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党实现该目标的根本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击了对我党地位质疑的现象,从科学的理论角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合理价值和合法地位,凸显了我党群众观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力量。周恩来的群众观是我们党的精神诉求和国家在21世纪的精神支柱。因此,现阶段党建理论中,周恩来群众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群众观是党的集体给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历史课题,党的群众观也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是党的生命力旺盛不衰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周恩来群众观的理论渊源进行梳理,探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就其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总体概括,在此基础上对周恩来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和实践做了系统论述和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和论述,有利于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丰富学界的研究思路,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周恩来群众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推进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一)著作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立平:《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5]安建设:《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周恩来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7〕方矩成、姜桂侬:《西方人看周恩来》,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
[18了崔玉调、崔蕾:《周恩来的青年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0)丘梓岐:《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21〕石仲泉:《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22〕杨明伟:《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3]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4」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25〕本书编写组:《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学习问答》,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摘要 4-5
ABSTRACT 5
第一章 导论 8-13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8-10
1.1.1 选题缘起 8
1.1.2 研究意义 8-10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0-11
1.3 研究方法 11-12
1.4 创新点 12-13
第二章 群众观的一般范畴和研究的理论依据 13-24
2.1 群众概念 13-17
2.1.1 现代西方的群众理论 13-14
2.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群众 14-15
2.1.3 近代中国群众概念 15-17
2.2 群众观概念 17-20
2.2.1 群众观概念 17
2.2.2 群众路线概念 17-19
2.2.3 群众观、群众路线、群众运动的关系 19-20
2.3 周恩来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20-24
2.3.1 马克思和恩格斯群众观 20-21
2.3.2 列宁群众观 21-22
2.3.3 毛泽东群众观 22-24
第三章 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24-34
3.1 周恩来群众观发展的历史进程 24-30
3.1.1 周恩来群众观的萌芽 24-26
3.1.2 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 26-27
3.1.3 周恩来群众观的成熟 27-28
3.1.4 周恩来群众观的继续发展 28-30
3.2 周恩来群众观的现实实践 30-34
3.2.1 童年生活经历,深刻影响其群众工作的哲学思维和做事方式 30-31
3.2.2 青年求学经历激发了爱国情感,初步锻炼其群众工作能力 31-32
3.2.3 长期从事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丰富和完善了其群众观 32-34
第四章 周恩来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34-41
4.1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34-35
4.2 视群众为父母,尊重群众 35-37
4.3 视群众为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37-38
4.4 视群众为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关注群众现实诉求 38-41
第五章 周恩来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41-49
5.1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光辉典范 41-43
5.2 践行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43-44
5.3 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鲜活见证 44-46
5.4 实现由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46-49
结语 49-50
参考文献 50-55
致谢 55-5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