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1.从历史贡献角度来看,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不仅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为旧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必要的制度基础;而且还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的思想。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①。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
2.就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言,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关键期、攻坚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今年又将迎来中国共产党90周年生日,党的90周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史。围绕这一重大的历史年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面临着梳理和解释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的任务。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梳理、反思和总结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总之,深入探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历史的呼唤,是时代的需要。本文尝试着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性把握”的角度切入,通过对毛泽东主要文本著作的解读,从方法论的视角来探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继而揭示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思想的创造性贡献。
2研究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出发,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首先,有助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精神实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总结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有助于深化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内容的研究十分丰富,尝试着转换视角—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研究。
从实践意义来看,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方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由“理想”变为了“现实”。另一方面,奠定了我们党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基础:其中蕴含的“方法论”思想已经融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之中,为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了毛泽东选集(第I-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6, 7, 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 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孙正丰.哲学的目光〔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1]孙正幸.辩证法研究(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2」孙正幸.哲学通论(上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16〕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杜,1995.
[18]李佑新.毛泽东研究(第1-3辑)[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2008, 2009.
[19〕聂正安.毛泽东组织管理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0]1949-1984光辉的三十五(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21〕杨凤城.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2」孙伯续,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23](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4]白利鹏.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25〕谭平.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比较「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
[26」刘洪森.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7〕宋海做.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8]徐长红.论奥林匹克运动获胜与参与的价值取向〔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05.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8-1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8-9
1.1.1 研究背景 8-9
1.1.2 研究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9-12
1.2.1 国内研究现状 9-11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1-12
1.3 写作难点与创新之处 12-13
1.4 研究方法 13-14
第二章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性把握 14-19
2.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系统分析 14-15
2.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辩证思考 15-19
2.2.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性 16-17
2.2.2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曲折性 17-19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文本解读——基于方法论视角 19-42
3.1 哲学层面的认识方法论 19-31
3.1.1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9-27
3.1.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本方法论——矛盾分析法 27-31
3.2 常识层次的具体方法论 31-33
3.3 两个维度思考的尝试 33-42
3.3.1 "构成思想"维度的考察 34-38
3.3.2 "反思思想"维度的展望 38-42
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 42-47
4.1 评判标准——衡量思想维度的构建 42-43
4.2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实践价值 43-47
4.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想宝库 43-44
4.2.2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道路 44-45
4.2.3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45-47
结语 47-48
致谢 48-49
参考文献 49-51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