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的考察与反思
引言
苏共作为在世界政治发展史和政党发展史有着特殊地位的政党,它的成功和最后出人意料的失败都引起了人们密切的关注,也一直是政治家和学者们研究分析的对象。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专门研究苏共历史上的历任领袖。这些成果包括前苏联官方出版的各种领袖的传记和言论集,也包括国外的学者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所写的传记,这其中有许多作者是流亡在西方的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如莫西·莱文的《列宁的最后一斗争》、阿·阿夫托尔汉诺夫的《党治制的由来》、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的《斯大林》、《凯旋与悲剧一一斯大林的政治画像》、罗·业·麦德维杰夫的《赫鲁晓夫传》等。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出版了苏共主要领袖的传记,如秦永立的《斯大林年谱》、姜长斌、左凤荣的《读懂斯大林》,左凤荣的《赫鲁晓夫传》等。这些作品大多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领袖的生平,当然包括他们上台成为领袖、以及下台的历程。但是,从整个苏共历史的角度,从党的建设的角度,来研究苏共长时期以来领袖更替的历程和经验教训的文章却十分少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领袖的更替机制对十政党和国家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共产党的重大意义,从苏共党的辉焊与失败的历程可见一斑。共产党是带领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党,其自身首先必须是民主的。本文正是在政党政治的框架内,从党的自身建设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选题。通过对苏共主要领袖更替历程的考察,通过与其他政党领袖更替规则的比较,尝试分析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这一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对策建议。由十对苏共历史知之不深,对政治学和政党原理掌握不够,本文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浅层次的,还有待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苏」阿·阿夫托尔汉诺夫:《党治制的由来》,晨曦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5]〔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6][苏〕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凯旋与悲剧一一斯大林的政治画像》,赵敏善、段永龙译,群众出版社,1990年。
[7][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一一苏联党内反对派》,高德平译,北京出版社,1985年。
[8]秦永立:《斯大林年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9]刘彦章:《四大革命导师传一一斯大林》,红旗出版社,1997年。
[10】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1879-195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11】姜长斌、左凤荣:《读懂斯大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13】叶卫平:《西方‘斯大林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卢之超、土正泉:《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5]黄宏、谷松:《东欧剧变与执政党建设》,红旗出版社,1991年。
[16]〔法〕莫西·莱文:《列宁的最后一斗争》,叶林译,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83年。
[17】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
[18][苏〕罗伊·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土德树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美〕罗·业·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传》,肖庆平译,中国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20]《赫鲁晓夫执政十年一一阿朱别依的回忆》,屈洪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21]〔苏」谢尔盖·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及晚年生活》,述强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引 言 7-8
第一章 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的历史考察 8-16
第一节 从列宁到斯大林的领袖权力更替 8-13
第二节 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袖更替 13-16
第二章 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的根源分析 16-24
第一节 俄国集权专制的历史和政治传统 16-18
第二节 苏共革命和执政面临的环境 18-19
第三节 领袖的个人因素 19-21
第四节 根本在于苏共极端集中的领导体制 21-24
第三章 从现代政党政治比较的视野看苏共领袖更替 24-31
第一节 政党领袖在组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24-27
第二节 政党领袖的产生更替必须规范化理性化 27-28
第三节 理性政治代谢机制对现代政党政治的重大意义 28-31
第四章 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的初步反思 31-40
第一节 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缺失的问题 31-34
第二节 解决领袖非理性更替的根本出路在建设党内民主 34-40
参考文献 40-42
后 记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