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案情简介
(一)案例一
王成逃到沈阳市康平县,靠给人开出租维持生计。在其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联系家人。2010 年 3 月,生活实在困难的王成托朋友给大姐王芬打电话,说自己想买辆车干黑出租,让家里人给他汇四万元钱。拿不定主意的王芬把二妹王梅、三妹王凤、四妹王红找来,商量事情该怎么办。“弟弟犯这么大的罪,要是被警察抓住,那不就没命了”。“那可是咱们的亲弟弟呀,咱们怎么能眼看着他掉脑袋却不帮他呢?”,“爹娘都那么大年纪了,如果儿子被抓走,老两口的身体怎么受得了?”姐妹四个谁也不舍得亲手把弟弟送进监狱,于是她们每人拿出一万元钱给王成汇去。2010 年 10 月,王成付不起房租,再次向家里要钱,四个姐妹又凑了一万元钱给他。 2011 年 7 月,王成因为违法营运被查获,让姐姐给他汇钱平事儿,四个姐妹又凑了一万元钱给弟弟汇去。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成最终被抓获,他的四个姐妹也因此进了看守所。2011 年 12 月,经富裕县人民检察院批准,犯罪嫌疑人王芬、王梅、王凤、王红因为涉嫌窝藏罪被逮捕。经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判处王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王家四姐妹也分别被判处两年到两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1]
(二)案例二
河南某村有两兄弟,从小关系就十分亲密,在校学习成绩也都很优秀。因为家庭困难,付不起两人的学费,于是弟弟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外出打工供哥哥读书。为了挣钱,弟弟什么苦都吃过,可是他毫无怨言,还鼓励哥哥好好读书;而哥哥也不负众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兄弟俩的深厚感情不仅感动了家人,连周围人也都为之称道。后来,哥哥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弟弟知道这个消息比哥哥都开心。可是凭弟弟打工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哥哥的学费,家里人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凑够学费。哥哥上学以后,弟弟一直为此事犯愁。这时,和他同住的业务员恰好刚从外地取款回来,弟弟犹豫再三,为了哥哥的学费,还是决定铤而走险。接到报案后,公安机关经过排查,很快便确定弟弟是犯罪嫌疑人,可是却无从查找弟弟的下落。在这种情况下,警察找到哥哥,要求他协助破案。哥哥在知道弟弟为自己的学费竟然去犯罪后,心里百味陈杂,他怎么也不愿意作出伤害弟弟的事情。在警察来了之后的十几个小时里,他一句话也不说,经过警察反复的劝导和老师大量的思想工作,他不得不违心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哥哥对弟弟谎称自己生病了现在无人照顾,骗弟弟来到自己的学校。这时,早已准备好的警察一拥而上,在弟弟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就已经被警察抓获。审判时,他们的母亲哭得非常伤心,一再地说:“怎么会是这样?”而此时,原本无话不谈的兄弟俩却相对无言,原来亲密无间的兄弟情也荡然无存!
(三)案例三
“满文军吸毒案”是 2010 年娱乐圈里最大的事件之一,满文军的作证行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情理与法理关系的热议。2010 年 8 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李俐涉嫌吸毒一案。在庭审过程中,李俐一直没有承认自己吸食 K粉的事实,后来,检察官宣读了未到庭的证人——满文军的证言,她的丈夫满文军在证言中明确证明,自己亲眼看到李俐和另外两个人吸食 K 粉的事情。听了检察官宣读的丈夫证言后,李俐欲哭无泪,她说:“满文军说的不是事实”。法庭经过审理后当庭宣判:李俐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1 年,并处罚金 2000 元。对于丈夫的作证行为,李俐伤透了心,她对众多的媒体记者说:“不要叫我满文军的妻子!”,原本和谐的夫妻感情因为此事蒙上了一层阴影,原来美满幸福的夫妻之间也因此产生了隔阂……[3]尽管满文军是依法行事,但其大义灭亲的做法必将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满文军不管是出于悔改心理,还是想戴罪立功自我救赎,指证发妻的行为未免不近人情,有违人伦。有人甚至暗讽满文军在和妻子闹内讧,并且引用古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来形容这件事;也有人说,满文军的证人证言,彻底破坏了两人的夫妻感情;还有人说,满文军作证揭发妻子固然合乎法律,却未必符合情理。大多数人为满文军揭发妻子这件事感到惋惜,说为此破坏夫妻感情太不值得。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经常见诸于报端。
第二章 亲亲相隐制度的刑事立法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增加亲亲相隐制度的必要性
(一)亲亲相隐有利于实现人权保障
法律是实现人权保障的最有效手段,作为可能剥夺人的生命与自由的刑事法律,对于实现人权保障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陈兴良教授认为,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又称为自由保障机能,主要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进行保护。[8]这里的人权,并非泛指所有人的人权,而是专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刑法通过罪行法定原则,明确地规定犯罪与刑罚,从而限制刑罚权的发动,达到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目的。因此,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主要是通过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来实现的。[9]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潜在的被告人,所以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也是对普通公民权利保护的延伸。对于犯罪人,他的权利更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在一个法制社会里,衡量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不是法律对于守法公民的权利是怎样保护的,而是法律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程度。但是,忽视人权的现象在现行刑事法律中依然存在,具体到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关于窝藏、包庇罪的规定,该罪把亲属之间实施的窝藏、包庇行为等同于普通人之间实施的窝藏、包庇行为,既忽视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忽视了人的正常情感需要,更忽视了基本的人权保障。这样的规定是明显不合理的,因为亲属之间的窝藏、包庇行为与一般人之间的窝藏包庇行为在犯罪的主客观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主观方面,亲属之间的窝藏、包庇行为没有主观恶性,他们只是想对自己的亲人实施一种单纯的庇护行为。在客观方面,亲属在实施这些行为的时候,仅仅是提供住所、资助财务,或者是掩护犯罪人的罪行、隐瞒犯罪人的去向。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帮助犯罪人逃避刑罚的制裁,而不是和犯罪人一起去实施犯罪行为,因此亲属实施的窝藏包庇行为往往不存在被害人。
第三章 亲亲相隐制度的刑事立法建议 ......... 23
一、 在刑事实体法中增加亲亲相隐制度.... 23
(一) 界定亲亲相隐的主体 ..... 23
(二) 明确对亲亲相隐的限制 ......... 24
(三) 法条设计 ......... 25
二、 在刑事程序法中修订亲亲相隐制度.... 25
(一) 扩大亲属的范围 ......... 26
(二) 明确拒证的事项 ......... 26
(三) 法条设计 ......... 27
结论
研究亲亲相隐制度不仅可以丰富刑事法律理论研究,也能促进法理学理论的现发表展,还可以推动法心理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学科建设。国内外关于亲亲相隐的刑事立法实践表明,亲亲相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亲情与法律之间的冲突,所以亲亲相隐制度的刑事立法化研究对我国司法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亦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以现实案例为切入点,对现行刑事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运用法律逻辑学的知识对亲亲相隐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推理,为该制度在刑事法律中的设立提供可行性依据;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所涉及的制度追本溯源,不仅明确其产生时间和发展历程,而且明确其所以然,以尽可能实现立法建议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但鉴于本人法学理论功底尚浅、研究时间有限等因素,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只是做了尝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以促进对亲亲相隐问题的深入研究,推动刑事立法的发展,践行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 各国刑法汇编[M].台湾:台湾司法通讯社,1980.
[2] [日]我妻荣.新版新法律学辞典[M].董潘舆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3] [英]边沁.立法理论一刑法典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4] 程味秋.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 [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M].何家弘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6] 陈光中.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 [美]戴维•M 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北京:光明日报社,1998.
[9] [法]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M].罗结珍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0] 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