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经济制度距离会抑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即经济制度距离越大将越会抑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同样从我国企业角度出发,我国较为宽松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更利于企业的融资筹资活动,便于企业扩大生产,提高研发投入,鼓励了企业的对外进出口行为,从而提升双方的贸易水平。但合作国的经济制度距离差异较大,会阻碍我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发挥比较优势,也会增加交易成本。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制度距离的研究
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在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中,只要存在制度差异就会产生摩擦成本。“贸易丢失之谜”无法利用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解释。这时就需要引入制度因素。
因此,North(1990)提出了“制度启动贸易”的观点。国际贸易模型在引入制度变量后,极大增强了其理论说服力和应用空间。之后,Antra(s2005)、Khandelwaletal(2013)等学者就新制度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
一、制度
制度的概念较为广泛。目前对于制度定义较为认可的观点来源于 North(1993),他认为制度是人们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是由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管理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和它们的实施机制所构成。在不同领域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类型定义。Levehenko A.(2006)将制度定义为一个较宽泛的构架,主要包括契约强制执行、产权、股权保护以及政治体制等;Acemoglu 和 Johnson(2005)将制度等同为契约制度、即那些控制私人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私人经济体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制度;Freund C.和BolakyB.(2007)在讨论制度对贸易的影响时,主要以劳工法则和商业准入条例为主。
........................
第二节 制度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青峰和姜书竹(2002)提出贸易作为一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制度同样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因此制度亦被作为重要解释变量纳入到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之中。Acemogluetal(2005)的观点是制度应被认为是经济长期增长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导致不同经济发展绩效,尤其是经济增长速率和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Angkinand 和 Chiu(2011)从制度趋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发现制度方面的差异不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并且不同类型的制度距离对于贸易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黄新飞等(2013)是从制度距离与跨国收入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最终认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根本性因素确实来自于制度距离。
一、制度距离促进贸易的开展、
近年来,学者们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细化。笪贤流(2009)认为,制度是完全参与、渗透到偏好的形成与塑造各个过程中。消费偏好的多样化则会带来更加广泛的国际分工,进而提高国际贸易规模。魏浩等(2010)对于制度内涵影响贸易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是以发展中国家数据为样本的。结论显示,贸易发展得益于发展中国家提高自身金融自由度和政府清廉程度等制度质量方面的得分。曲如晓等人(2010)、林志鹏(2012)则主张文化距离越大,越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原因在于文化距离增加了产品异质性和消费者选择性,从而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另外,叶建平(2015)认为各国极具自身特色的贸易产业政策主要是各国不同的发展情况造就的。差异化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推动了分工,提高了各国在全球化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度,将大大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
第二章 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总体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规模情况
中国与东盟是亚太地区开放程度规模较大的两个经济体。东盟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样良好的市场开放条件是中国-东盟经贸往来的主要原因。
(一)绝对量分析
表 1 通过搜集整理中国向东盟各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得出。结合表 1 及图2 分析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1.总量上,除了 2009 年和 2016 年出现小幅度下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规模在不断提高,并始终维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2009 年的双边贸易额下降是因为实体经济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东盟内部,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因此导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明显下降。全球经济的疲软则影响到 2016 年中国-东盟贸易规模,这是整个大环境决定的。除此之外,印尼等东盟国家对于资源性产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出口限制也是双边贸易下降的一大原因。还有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扶持,许多中国企业开始直接在东盟国家进行投资,纷纷置地建厂。这使得一部分双边贸易额虽然减少,但是双方的贸易合作和投资规模在不断提高。
2.从增长速度来看,1996-2002 年的中国-东盟进口额、中国-东盟出口额及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增速缓慢。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与进口额几乎持平。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意味着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2002 年之后,增速开始逐渐提高。以上三类数据的增长是来自于自贸区建设启动的正面影响。直到 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除了 2009 年的短暂下降,中国-东盟进口额、中国-东盟出口额及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
第二节 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问题及成因分析
根据上节对于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规模与结构状况的分析,本节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问题: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中的隐形成本仍然较高
问题表现:虽然文化背景相似,中文在东盟内的普及率较高,但是很多正式制度间的差异会导致双边贸易中隐形成本的增加。比如,泰国以大米换高铁的方案,这本身是一项对中泰双方都十分有利的提案。一方面,由于泰国大米深受中国国内居民的喜爱,这项提案若顺利实施可以增加泰国大米对华出口,丰富中国国内的粮食市场,促进泰国的粮食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中国高铁产业的出口发展,形成“中国高铁”的崭新名片也意义深远。但是由于泰国政局动荡不安,法律制度漏洞较多,这项提案最终“流产”。还有因为南海问题的争议,菲律宾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不论是对菲的农产品种植及贸易企业还是中国国内相应产品的销售企业来说,损失都是巨大的。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也因为本身发展水平落后,与其余国家相差较大,拉低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平均值,加大了与中国贸易往来的难度。
.............................
第三章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24
第一节 制度距离影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相关理论.................24
一、交易费用理论...............................24
二、比较优势理论.......................25
第四章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4
第一节 模型构建.....................34
一、理论模型......................................34
二、实证模型..........................35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0
第一节 主要结论..............................50
一、不同类型的制度距离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50
二、总体制度距离在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中表现为抑制作用.................51
第四章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
一、实证模型
为了验证第三章中对于制度距离影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研究假设,需要建立符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实际情况的实证模型。这里本文最终将被解释变量确定为中国大陆对外国贸易进出口额,主要解释变量则是相关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大陆的制度距离。同时考虑到为地理距离对于双边贸易的影响以及国家经济规模实力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首都直线距离、GDP、人口规模及通货膨胀率作为辅助解释变量。另外,引入是否与我国陆路接壤作为虚拟变量进行补充丰富。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在测量四类制度距离时,首先需要明确每类制度距离中的子项指标。本文在研究了分类制度距离相关文献后,参考了其中的基础类制度指标确定,再添加了一些软指标,最终确定了本文关于中国-东盟国家分类制度距离测量指标。下表 3是各项子指标确定的结果: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不同类型的制度距离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
从上一章第五节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四类制度距离因素确实是从不同的方面和方向影响着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政治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起到正面影响。说明对于政治制度距离较大的两国更容易开展双边贸易。
政治制度既能体现一国的政府行政效率,又可以体现进入一国市场的难易程度。对于我国来说,在与东盟国家经贸交往中,掌握伙伴国政府的行政效率及办事风格,有利于快速进入该国市场,获得官方支持。
经济制度距离会抑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即经济制度距离越大将越会抑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同样从我国企业角度出发,我国较为宽松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更利于企业的融资筹资活动,便于企业扩大生产,提高研发投入,鼓励了企业的对外进出口行为,从而提升双方的贸易水平。但合作国的经济制度距离差异较大,会阻碍我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发挥比较优势,也会增加交易成本。
法律制度距离中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影响作用为负。一方面,完善的法制水平可减少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完善的法制水平可降低契约不完全性。这样在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中,法律制度距离差异较小时才能有效降低贸易中的事前及事后成本,提升双边贸易的效率,又可以保障契约或合同的有效实施,使合作贸易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大规模违约的情况,最终对双边贸易起到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略)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1996-201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际贸易论文,制度距离,双边贸易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