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产业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美德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制造业的创新优化,德国提出工业 4.0 的国家战略,表明世界经济进入了工业 4.0 时代,当前产业升级与发展并不仅限于实体世界的制造业生产,更多地在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生产与服务,这种服务化升级使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得到增强,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
2014 年中国制造业生产总值为 195 620.3 亿元,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仅排在世界第 13 位。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却并不是“制造强国”,这是因为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的制造业长期处于价值链底层,制造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在国际竞争中仍缺乏核心优势。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转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使我国制造业接轨世界经济以及贸易竞争,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是大势所趋。国务院 2014 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文件中着重提出,要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过程中催生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是重中之重。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珠三角利用区位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成为世界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但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一次全新的产业改革升级,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再加上珠三角制造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制约,使得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发展遇到瓶颈,转型升级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
1.2 研究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的论述内容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以及整体框架。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涵、动因、融合关系、路径等相关的文献进行阐述,同时,这一部分还对服务外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论述。
第三部分首先分别描述了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对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测度进行测算,最后说明了珠三角两业融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主要是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这一部分不仅运用了概念模型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制进行分析,还通过对典型的制造业企业转型案例的分析来探究珠三角地区两业融合的未来发展模式。
第五部分是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的相关结论并根据当前发展及未来趋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及改革措施。
.............................
第 2 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涵研究
学者们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是对产业融合理论的深入,因此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涵研究主要是以产业融合理论为核心,而产业融合的内涵研究主要基于技术和产业的视角。
一些学者认为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早的表现形式。罗森伯格(1963)研究美国机器工具产业的演化,研究中他发现同一技术会向不同产业扩散,于是他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Athreye & Keebl(e2000)等学者认为技术融合是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的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将产业融合归结为新技术不断替代旧技术的过程,并画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学习曲线(Gains,1998)。波特(1985)认为技术创新或技术融合能够改变传统产业的边界,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胡汉辉、邢华(2003)也指出产业间进行融合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技术的融合。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Bally(2005)认为技术融合存在于各个领域,它本质上是改变各自独立市场的边界,使其融合成一个新的竞争环境,即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或合并。唐德淼(2013)指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会产生新的产业或实现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将技术创新看作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竞争是直接动力,放松管制、建立准入标准是政策支撑力。
还有学者从产业视角来研究产业融合的内涵。通过研究产业边界,学者们认为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发展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周振华,2003;于刃刚、李玉红,2004);通过研究产业关系,植草益(2001)等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厉无畏(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渐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此外,许多学者也从其他视角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姚小远(2014)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是随着制造业不断增加服务供给,以及服务企业大量采用制造业生产要素,而使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现象。余典范、张亚军(2015)从创新的视角出发,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是由于技术进步、管制放松以及企业管理创新,而发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经济现象。
............................
2.2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动因研究
关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究:
2.2.1 技术创新引起的制造业产品的功能变化
技术创新是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前提,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鲁桐,党印,2014)。客户以前大多依靠外部服务机构或自己进行产品的保养和维护,但技术创新与发展日新月异,自我维修和外部机构很难及时解决产品技术层面的难题,这就需要掌握产品核心技术、能快捷供应产品零配件的制造业企业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如此一来,制造业企业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而且也能够凭借自身作为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优势实现更高效的服务(周艳春、赵守国,2010)。这要求企业在生产组织、内部控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企业的科技含量越高投入的服务比例也越大(刘继国,2009)。
2.2.2 企业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增加盈利收益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长期凭借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产品价格占据市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分工深化、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致使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升高、价格优势也不再明显,很多制造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发展空间变小,企业经济收益减少。因此,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使产品更有竞争力。提供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正成为制造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安筱鹏,2010)。郭跃进(1999)认为,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企业为谋求生存与发展,通过服务的扩展来延伸产品的功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必要选择。Oliva 和 Kallenberg(2003)也表示认同,他们提出,企业的服务比物品本身更有利润,并且可为企业提供更稳定的收益来源。
........................
第 3 章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及问题分析.......................3
3.1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现状.................13
3.1.1 珠三角制造业现状...................13
3.1.2 珠三角服务业现状.................... 14
第 4 章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路径分析.....................25
4.1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制............................25
4.1.1 劳动分工深化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25
4.1.2 服务的投入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延伸................... 26
第 5 章 结论及发展建议...............35
5.1 结论........................ 35
5.1.1 珠三角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待加深....................... 35
5.1.2 三种融合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 35
第4章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4.1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制
4.1.1 劳动分工深化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劳动分工的概念起源于亚当·斯密(1776)的《国富论》,在这本书中斯密提出,分工促进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专业化分工出现并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人类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使得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并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结构。
劳动分工的逐渐深化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促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传统制造业企业中既有生产制造部门,又有生产性服务部门。随着劳动力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专业化分工深化,制造业企业对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财务管理、营销渠道、咨询支持等服务型功能的需求逐渐增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得到发展,这是第一阶段;社会分工持续细化,这些生产性服务部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逐渐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企业,这是第二阶段;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使得独立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原来的制造业企业之间具有更加复杂紧密的联系,制造业生产力提高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也能反作用于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绩效和竞争力,这是第三阶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看似都是制造业中投入服务的过程,实质是服务部门经过“由内而外”的转化,在此转化中重新与服务业进行重组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演变与劳动分工的参与密不可分。
..........................
第 5 章 结论及发展建议
5.1 结论
基于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各自的发展现状以及两个产业的融合程度,可得出与前人相同的结论,即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规模正在扩大,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以制造业与服务业比例为指标的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制造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有所提高且未来发展势头可期。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也面临着显而易见的问题,首先是,融合程度虽有提高,但显然离发达水平距离尚远;其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缓慢起步,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关联性还不强,发展规模也还满足不了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总而言之,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还有待加深,这就需要企业与政府进行联动,重视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制造业中的服务投入,提高服务业的整体影响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突破。
通过案例分析,笔者对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转型模式、剥离模式和外包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转型模式适用于较为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这种模式的发展重在制造业企业明确自身优势,逐渐提高服务能力,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剥离模式适用于企业中非核心服务部门较强大的制造业企业,这种模式的发展注重非核心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使之从制造业企业中独立出去且更有效地为原企业提供服务;而外包模式则适用于产业中服务部门为核心的龙头企业,这种模式侧重于服务业务的整体扩张,而不限于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企业此时正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由此可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与特点,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规模与需求,可以为不同的制造业企业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方向,以促进珠三角制造业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略)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国际贸易路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生产链长度、技能分布与国际贸易出口复杂度
-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国际贸易影响—
-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10篇
-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对国际贸易出口竞争力
- 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
-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研究
- 中美“337 调查”国际贸易摩擦研究
- 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贸易依存度研
- 泰国芒果国际贸易出口竞争力及对策研究
-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 中国石油进口的国际贸易市场势力:理论与实证
- 我国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国际贸易作用的实证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经贸
-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 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国际贸易的潜在
-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