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从分析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并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陕西省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
城乡二元体制已成为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引起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 年 11 月,党十六大第一次提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此后我国政府将推进城乡统筹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核心内容(白永秀、王颂吉,2013)。2003 年 10 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加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变城乡间的二元分割局面”;2004 年 9 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通过工业促进农业、城乡带动乡村等长效机制的构建,助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2010 年 10 月,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城乡间的要素交换关系向平等化转变,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农业、农民”;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走城乡统筹道路”;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要建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构建工业促进农业、城乡带动农村、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近年来也制定了相应的改革策略。2012 年,陕西省发改委发布的《陕西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提出:围绕“稳一产、强二产、增三产”的发展方针,在对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互动、区域的错位协调发展两大目标;2013 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为指引,遵循“城乡公共服务配置均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当、城乡规划方针一致”的要求,通过实施“四化”同步发展战略,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道路,推进农业产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目标;2015 年,陕西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在全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标志着陕西省进入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此后以“农村户口”、“城镇户口”为区分的二元户籍制度将彻底消失。陕西省政府对城乡融合的大力支持标志着陕西省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其城乡二元体制开始破除,并逐步向城乡一体转变。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a. 界定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动力要素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动力机制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以往文献大多是研究单个动力要素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剖析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城乡差距的成因,并结合现有的文献研究,提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四化”良性互动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b. 理论分析出各种动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推动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现有文献大多研究单个要素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多种要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因此,本文将陕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看做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各种动力要素在推动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的内在相互作用。
c. 比较分析出各动力要素在推动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中的作用程度
已有研究大多从定性角度分析各个动力要素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但是对各个动力要素作用程度的比较,鲜有文献提及。本文通过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政策模拟,通过变量调整观察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进而可比较各动力要素的作用大小。
...........................
2 文献综述
2.1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不是把乡村转变为城市或城市转变为乡村的城乡均质化发展模式,其发展目的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推进二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现融合(王渊、白永秀、王宇,2013)。城乡二元结构在发展中国家的早期阶段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但问题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为了构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体系,达到短时间经济快速赶超的目标,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农补工”政策来对农村的资源等进行控制以保障城市、工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城市偏向性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强化及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开始为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而努力,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并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形式将城乡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城乡对立阶段(1949 年—1978 年)、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1978—2001 年)、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阶段(2002 年—至今)。其中第一阶段政府建立统购统销、户籍管理、人民公社等“以农补工”制度,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第二阶段政府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对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进行改革、消除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开始逐步提升;第三阶段是针对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导致的城乡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一问题而提出,在这一阶段政府提出要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逐步拓宽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范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2020 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提出,其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基础,是助推新常态下经济快速增长、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倪楠,2013)。
虽然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其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定义本质是相同的,即可认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摆脱地理空间限制,在经济、社会上实现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
.......................
2.2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动力要素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动力要素指驱动城乡融合的各种持续性社会经济要素,包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动力的产生要素及动力的影响要素,总的可概括为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农业)、农村自身发展、外部环境三大层面。
2.2.1 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农业)
a. 城市带动农村
城市作为资本、技术、信息、人才聚集中心,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其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形成。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过三条途径来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三是城市人口增多,提升农产品消费量,带动农业生产总值增加(陆铭、陈钊,2004)。蒲艳萍、吴永球(2005)基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理论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体制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型,深入探讨了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城乡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Benjamin D、Brandt L 和 Giles J(2005)以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配置效应(GAE)作为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为解释变量,对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 GAE 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表明劳动力自由流动促进城市收入差距缩小。Cai F、Yang D U(2011)对 2003-2010 年间的农民工工资、城镇居民工资间的差异进行了考察,发现其呈收敛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普通劳动力出现短缺,使得位于收入低端的农民工工资开始上涨,另一方面是城乡区别的就业制度被打破,市场机制作用下使得二者的工资差异逐步缩小。陈斌开、林毅夫(2013)构造基准线性计量模型对政府发展战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政府采取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会导致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效应减缓,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受限于土地规模报酬递减,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减缓,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城市落后产业向农村转移一方面带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使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向农村扩散,另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其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结构优化的“城乡双赢”(刘桂贤、李强,2009)。Jr L R、De M(1996)认为落后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对其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和间接带动效应,一是吸收发达地区的资本、设备等直接生产要素,二是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间接生产要素。Markusen J R、VenablesAJ(1997)认为产业转移可以促使承接地相关产业的需求增加,并通过前后侧的关联效应对当地的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陈白杨(2013)以皖西地区为例,对城乡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①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就业机会增多,促使外出劳动力开始回流至农村,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改善了农村劳动力过少的局面,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②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城乡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向农村地区扩散,带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同时其具有的关联效应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对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3 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17
3.1 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17
3.1.1 经济一体化.........................17
3.1.2 社会一体化...........................21
4 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设计...................... 37
4.1 动力要素分析...................... 37
4.1.1 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连接纽带............... 38
4.1.2 工业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先导.................... 42
5 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动力机制的仿真.................. 73
5.1 流图绘制.................... 73
5.2 变量方程组构建及参数估计...................... 76
5 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动力机制的仿真
5.1 流图绘制
系统动力学把系统中物质和信息的运动想象成流体的运动,设计出一套特有的符号来描述系统。这种用符号描述系统的图称为流图,其在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绘制,明确表示系统的物质流,信息流和反馈作用的全貌,它不仅能够反映系统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还能区分出性质不同的变量,使得系统的反馈与控制过程刻画的更加明确。
一个完整的系统流图由四类变量构成,即状态变量(累积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其中状态变量是物质、能量或信息等对存量的累积,表明系统某一时刻的静止状态;速率变量是系统变化的速率,表明系统每一时刻的动态变化;辅助变量是状态变量与状态变量、状态变量与速率变量、速率变量与速率变量之间信息传递和转换过程的中间变量;常量不随时间变化,其作用是为某一个量赋一个常数值。通过对变量概念的认知可知速率变量实际上是状态变量的影子变量,即确定好一个状态变量之后必然会附加一个对应的速率变量;辅助变量起到连接两个变量的作用;常量起到赋值作用。
对变量类型的判别最关键的是分辨出状态变量这一核心变量。状态变量的确定通常可用三种方法进行判别:①依据变量是否为累积性的直接判别。状态变量用以描述流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存积的状态,如水流入储水池。②根据量纲直接判别。状态变量通常是一个数目,具有数量的量纲,量纲的分母一般没有时间单位,如库存中的零件数、雇佣的员工数等。③快拍假想间接判别。状态变量标识着系统的状态,要辨识系统中的状态变量,可以假想用一个快照来冻结系统的情景,由于时间停止,所有变量都被冻结,系统中可见或者有意义的变量则是状态变量。比如可以从一个卫星图和地形学数据估测一个水库中的水量,但无法判断水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以及水量变化的快慢。
........................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进入 21 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全面转型期,改革走到攻坚克难的十字路口。要在新常态下完成既定的改革目标,有赖于释放广大农村的经济增长潜力、产业后发优势,这要求在新背景下,加强对城乡统筹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分析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并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构建了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动力机制概念模型;在对动力机制内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确定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模拟,找出了动力效应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发展趋势,为陕西省政府未来制定城乡融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从经济一体化(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消费、城乡产业结构)、社会一体化(城乡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生活方式)两个角度剖析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导致该问题存在的原因。结果表明:①经过“十二五”的快速发展,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陕西省城乡融合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但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待缩小、城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城乡教育的公平性有待提升、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有待均衡、城乡生活方式的二元化格局有待改变等问题。②陕西省城乡差距较大的原因在于:城镇辐射能力有限、工业反哺力度不足、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信息化带动作用不强。
(2)在对四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作用途径进行解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动力机制的结构体系和基本构成要素,基于此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客观判定动力机制内部要素间的因果关系,据此绘制因果关系图将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表现出来。结果表明:①动力机制中的因果关系是正的,这表明动力作用机制中的“源”(四化变量)与“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变量)正方向变动,四化变量增大则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变量增大,四化变量减小则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变量减少。②四化可以通过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民文化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进而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产生正向影响。
(3)在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通过对变量类型进行确定绘制出动力机制的系统流图,并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各变量的统计数据进行方程估计,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动力源变量,设定四种政策偏好方案,九种情景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在无调控状态下,2015-2025 年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文化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下降势头明显放缓;2018 年前,陕西省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之后进入平缓递增阶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 2015 年后开始缓慢上升,2020 年后虽然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不及之前 2005-2015 年的增长速度。(2)在有调控状态下,可以发现在陕西省未来的发展中,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城乡人口迁移水平、工业科技水平、城乡产业转移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工业发展水平、信息资源水平、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推动效应依次递减。
参考文献(略)
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国际贸易动力机制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国际贸易
-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 P2P 网络借贷信用国际贸
-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10篇
- 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国际贸易路径研
- 生产链长度、技能分布与国际贸易出口复杂度
-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国际贸易影响—
- 国际贸易论文2018优秀范文10篇
-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对国际贸易出口竞争力
- 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
-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研究
- 中美“337 调查”国际贸易摩擦研究
- 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贸易依存度研
- 泰国芒果国际贸易出口竞争力及对策研究
-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 中国石油进口的国际贸易市场势力:理论与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