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世界石油供求变动对中国石油进口影响研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和规模。能源类行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能源行业下游产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生产能力,还受到自然资源储量和可供给量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类行业一直处于中国经济增长产业链的源头。从中国能源消费的基本组成成分来看,煤、油和水资源仍是中国能源的主要来源。所有的一次能源中煤炭储量最丰富,水利资源充沛,基本不受自然资源储量和可供量的制约;而随着近些年石油需求猛增和石油 采量的限制,石油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每年需要大量进口。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50%,成为石油净进口国;80%以上的发电来自煤炭,水利资源充沛但分布不均;核电和其他新能源的技术水平和开发使用力度仍然不足。
虽然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处于深层次的矛盾却随时都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最重要的就是“石油资源瓶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而石油天然气不仅是优质的常规能源,更是现代文明生活乃至高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材料和暂无替代的战略物资。目前,正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中国石油贸易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对未来中国石油贸易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思考,以达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目的。
.....................
第二节研究方法及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从导论出发,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本文研究定位,评述现有的相关文献,回顾相关的理论,并对中国海外石油投资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利用前面的理论对国际石油供需变化特征、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进程、中国石油进口的特点、影响中国石油进口量的主要因素、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中国石油投资进行对策研究。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的逻辑结构安排如图1-3:
第一章导论部分和第二章相关理论回溯主要对本文的研究主题、相关文献评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文中需要用到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描述和引证。
第三章对世界石油的产量情况和地理分布状况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对世界主要石油产出国和主要石油进口国家的石油贸易现状进行描述,目的是理清世界石油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掌握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家的石油缺口现状,为后文分析中国石油缺口现状埋下伏笔。
在上一章的基础上,第四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石油进口需求和生产的格局演变,通过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关系,找出中国石油资源供给需求平衡的主要矛盾,对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基本形势进行定量的描述。
......................
第二章石油贸易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
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主要是以国际分工为核心进行展开和讨论的。国际分工指的是在国与国之间所展 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同时也得到快速发展,原有的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劳动分工已经难以满足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劳动分工从一个国家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的界限,扩展到国际层次。国际分工同时也构成了国际经济交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主要驱动力之一。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展开的,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际分工的成因、分工具体采取的形式和分工的主要内容、以及国际分工所产生的结果(如增进社会福利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
一、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
源自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国际分工理论最早的理论是绝对利益理论,主要的提出者是著名的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的亚当斯密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其提出的绝对利益理论有力地评击了当时即为盛行的“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亚当斯密同时也是自由贸易的坚决拥护者之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作出了极为巨大的共享,也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分析框架。
斯密在《论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巨著中首次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采取的方式和内容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绝对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如果外国能以我们自己制造的商品更为便宜的价格来供应相同的商品,同时我们也能以更为便宜的价格提供给外国另外的商品,那么根据市场法则,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势产业(更便宜的价格)的商品与之优势产业的商品进行交换。“绝对利益理论”第一次为国际之间的经济交往提供了理论基础,得出了各国应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生产和出口自己的绝对优势商品,以换取劣势商品,促使各个国家福利水平的提高,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给各个国家带来共赢,至少不会使某些国家的福利水平下降。
绝对利益理论的核心是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有利生产条件 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因此,绝对利益理论又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第一次为自由国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得出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依赖于自由贸易。同时,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实现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最为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不断的向市场经济迈进。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在经济理论上也取得了突破,在对外经贸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1、突破了外贸垄断的现实状况,形成了基于竞争性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2、突破了外贸微观主体(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的现实,形成了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制的外贸企业治理理论;3、突破原有的外贸经营专业化单一化论,形成了基于更利于国内企业发展的基于国际分工链条的贸工农一体化理论;4、突破单纯实物商品贸易的局限性,形成了兼顾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5、突破了关税无用论,形成较为科学的关税理论;6、突破了引进外资上的“卖国论”,形成较为系统的外资理论;7、突破汇率上的固定论,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理论;8、突破外援上的“无偿论”,形成了外援与外贸、外援与外向投资的挂钩理论;、突破地区封锁论,形成开放“窗口”理论和“梯度”开放理论等。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尤其是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的现实,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贸易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外向型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战略理论、后起国优势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外向型经济理论
外向型经济指的是与国际经济往来紧密联系的经济体,包括国家和地区,是相对于内向型经济而言的,并且随着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的现实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经济范畴、概念和观点。就其内涵来说,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指的是在贸易、资本、技术、劳务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密切往来的经济体,而狭义的外向型经济则是指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且以来出口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对外向型经济不同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表述,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充裕的资金作为保障;企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社会整体来看,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富庶。
第二种表述,所谓外向型经济,指的是将出口作为促进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为此,外向型经济体就需要强化国际经济交往,包括广泛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借鉴国际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等方式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第三种表述,外向型经济就是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主要手段,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此所构建的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
第三章世界石油的生产与需求格局演变...............46
第一节世界石油产量及地理分布概况................46
一、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地区的石油生产情况..............46
二、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49
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石油的生产与需求格局演变...........62
第一节中国石油总体分布情况............62
一、中国陆地石油分布及构成.............63
二、中国海洋石油分布及构成............63
第五章1993年来中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及主要特点.............77
第一节中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态势...............77
一、中国石油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与发展速度.............77
第七章中国石油进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第一节中国石油进口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中国应从节能和提高能效、加大参加国际油气资源勘探 发的力度、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等措施,通过采取上述出将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控制在之下。基于这个前提条件下,为了维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可以把我国的石油进口战略应当主要的要点归纳为: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目前来看,中国综合能耗指数(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同时,通过不断的努力,我国近年来在节能方面有所进步,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据测算,2001-2020年期间,我国年均节能率能维持在3.0%左右。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能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得到和谐发展。
(2)全方位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开拓海外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全面推行中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石油进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的主线,其中重点是“走出去”、“多元化”和“资本化”。“走出去”本是中国制定的能源战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格局的多变和动荡,受制于政治石油外交一体化作业的发挥,实现的步伐不尽人意,“多元化”不及美国进口石油的供应国家数的一半,“资本化”与美国的国际化经营差距更大。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石油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从以商品、劳务、和知识形态为主的外向型进出口贸易模式转为以直接投资的资本形态为主的资本营运模式。要从全球化角度优选油气勘探 发投资项目,真正按照“低风险、高效益”的原则,在国内外选择有利的上游投资机会和投资项目,抛弃“低水平投资、养人投资”等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
.......................
结束语
1.中国石油进口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当今国情,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物资身为能源石油的物情,以及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世界石油市场的商情,在如此“三情”的环境条件下探索中国进口石油贸易的国策。
毋庸置疑,本课题的研究就在于要管理好中国的石油进口贸易,理应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及其系统逻辑的思想——“发展、人本、和谐、统筹”一一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实事求是地提出的总体战略方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本课题研究自始至终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并探讨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原理等相关理论新发展的学说,认为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9年诺贝尔奖独立获得者)克鲁格曼所倡导的产业内贸易学说具有创新性、现实性和科学性,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通过对国情”和“物情”的分析,由此奠定了总体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需以国家石油安全为前提。
3.通过对包括世界石油市场的“商情”在内的“三情”环境的经济分析,中国石油进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基于两个基本立足点,即立足于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和立足于正确而明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前者可以借鉴产业内贸易学说,后者可以借鉴多重均衡理论。
4.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时期,必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实现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商品、劳务和技术贸易为主的外向型进出口贸易模式转为以直接投资为主的资本营运模式的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日本案例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背景
从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起,服务贸易的规模就不断扩大。1967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为700-900亿美元,1980年猛增至6500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发展更是进入另一个令人砸舌的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末,服务贸易总额己经达到27679亿美元。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规模看,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服务贸易的规模与货物贸易相比仍然不具规模,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从1:10变成20世纪80年代的1:5;进入21世纪这比例又进一步缩小,在部分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己于货物贸易规模平分秋色,如美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达到了1:2.6。从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来看,其发展速度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步。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年增高,并逐渐于货物贸易发展相持平。根据IMF统计,20世纪70年代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17.8%,与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大体持平。根据WTO《年度报告显示》,1981年一2001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84%,同期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为6.24%;2005一2009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同期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为4%;2009年,世界服务贸易增长率为1一13%,货物贸易增长率为-23%;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己经远远超过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并且在世界贸易处于衰退期时,服务贸易的衰退速度明显慢于货物贸易的衰退速度。无论从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还是从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都可以发现服务贸易的发展在现代全球贸易的发展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
1.2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的主要内容
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本文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假设条件,即人为有理性,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生产函数的假定第二层,是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第三层是分析在均衡状态下的福利水平分析第四层次是进行实际的数据验证。
本论文的结构初步规划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服务、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内涵、分类进行论述并综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总结了古典经济学研究开始至今这段时间内学者对服务、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内涵和分类的主要观点。并最终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思想将服务贸易分为专有服务贸易和通用服务贸易。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本文认为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首要路径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本文利用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为参数推导了以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要部门的国家内部经济增率的情况。结论发现不论将生产服务业以投资形式或是制造业的投入形式存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都与经济增长率呈正比例关系。即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二条途径是加速技术在国家间的传播速度和技术在国内的扩散速度。利用技术空间系统扩散模型分析发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在技术传播和扩散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他能够缩短技术从国际市场或国外传入国内的速度,加快技术在国家内的扩散和吸收速度,能够迅速增加技术存量的积累。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三条途径是增加服务提供者的交易经验,从而降低由于交易不确定性增加而带来的交易成本。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必然引起国内市场上服务提供者数量的增加。由于服务提供者的投机假设存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服务提供市场上投机行为增加,并引起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但服务提供者均具有序贯理性,因此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服务提供能够积累经验,从而在动态博弈中运用序贯理性估计对手行为。通过分析发现,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加深,促使服务提供者经验增多,时间的贴现价值不断降低,服务市场中存在先入优势将逐渐降低,使先入者与后入者的效用趋同。
.........................
第2章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以及相关理论
2.1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及分类
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定义和分类,要以服务、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定义和分类这些基础概念为基础进行论述。
2.1.1服务、服务业、服务贸易
在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进行界定前,首先讨论一下服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定义。服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进的,提供服务的总体集结成了服务业服务贸易推动服务交换,实现服务的交换价值服务贸易自由化则是在服务贸易的基础上,将贸易的范围拓宽。因此可以说,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是建立在服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2.1.1.1服务的定义
从亚当斯密开始就己经对服务的定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学者们从否定服务存在价值到肯定其价值的存在,服务的定义逐渐得到完善。概括起来,服务又被称为劳务,是一种不易储存、不易运输、在生产的同时被消费的无形产品,他存在价值,虽然无法改变产品的最终形态和本质,但是作为中间投入品却可以增加人或物的价值。由此可以得出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服务本身并不直接产生价值,而是通过作用于人或物作为载体将效用转换,产生间接价值。物化服务就是这种价值的最终表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也认为①服务是指劳动产生并未固定或并未体现在任何物体中的效用,给予人或物快乐,为人或物消除不便或痛苦,时间长短不定,但不会使人或物的性质得到永久性改善。
其次,服务是一种资本积累后的产物。正如萨伊指出的,①无形产品是人类劳动的果实,也是资本的产物,大部分无形产品都是某种技能的产物,获得这种技能之前,必须进行一番钻研,而从事这样的钻研就必须要提前支付资本。
因此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服务可以按照服务对像、服务的发展、与商品的关系进行分类。
........................
2.2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梳理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可以从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开始论述,与服务贸易产生原因和发展模式相关的理论均以自由贸易为条件探讨服务贸易导致参与国福利变化情况。服务贸易理论探讨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传统货物贸易的适用性研究,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理论中的适用性研究一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新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2.2.1传统货物贸易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关于传统货物贸易理论的适用性研究,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货物贸易理论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一是货物贸易理论不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一是货物贸易理论应该稍作修正刁`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这里只选用第三种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迪尔多夫模型进行论述。
新服务贸易理论主要是以货物贸易理论中新贸易理论为主要依托进行的研究,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是这些理论最重要的假设一前提,以此假设出发,新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了服务贸易自由化产生的收益。马库森模型是新服务贸易理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理论,一该模型主要以生产者服务贸易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出生产者服务贸易与最终产品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性这一结论,同时还发现生产者服务部门具有内部专业化、内部积累的特点。
.........................
第3章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53
3.1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积累……........53
3.1.1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加速效应….............53
第4章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75
4.1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效应…….......75
4.1.1物化服务贸易所产生的直接关税效应……...........75
第5章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90
5.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90
5.1.1变量的选择…….............90
第6章日本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日本是亚洲发达国家之一,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历程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相似,以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经验为参照可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借鉴。本章将选用日本为研究对象进行经验研究,分析日本服务贸易自由化路径以及日本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日本国家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经验。
6.1日本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自两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向知识集约化发展。1970年,第三产业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7.3%,1988年已升至56.1%。第三产业的总就业人口约达500万人,其中约60%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业,30%从事饮食服务业,其余的10%从事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和通讯业。如表1所示的日本产业收入构成,服务业已经成为日本经济支柱性产业。年服务业收入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为61.67%,,远超过1970年的47.3%,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6.1.1日本服务业的产业收入
日本非制造业中,农、矿产业产值比重相对较低。故在这里借用非制造业的数据可表明服务业在日本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从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日本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于其非制造业的发展。表内的数据统计主要是针对除金融和保险行业外的服务业进行的统计,如建筑业、零售业、运输通信业、其他服务业等。1998年非制造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1.67%,达到1561.68亿日元。
..........................
第7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7.1本文研究结论
通过利用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两种方法针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首要路径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以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为参数推导了以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要部门的国家内部经济增率的情况。结论发现不论将生产服务业视为投资形式或是制造业的投入形式,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都与经济增长率呈正比例关系。即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二条途径是加速技术在国家间的传播速度和技术在国内的扩散速度。利用技术空间系统扩散模型分析发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在技术传播和扩散中具有催化剂作用。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缩短技术从国际市场或国外传入国内的速度,加快技术在国家内的扩散和吸收速度,能够迅速增加技术存量的积累。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三条途径是增加服务提供者的交易经验,从而降低由于交易不确定性增加而带来的交易成本。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必然引起国内市场上服务提供者数量的增加。山于服务提供者的投机假设存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服务提供市场上投机行为增加,并引起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但服务提供者均具有序贯理性,因此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服务提供者积累的经验使其在动态博弈中运用序贯理性估计对手行为。本文中假定时间具有价值,通过分析发现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服务提供者经验增多,时间的贴现价值不断降低,服务市场中存在“先入优势”将逐渐降低,使先入者与后入者的效用趋同。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第四条途径是增加专有服务市场上的垄断程度。垄断在这里被看做一种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
1导论
1.1选题背景、提出问题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截止2010年12月31日止,己经通知WTO并生效的区域协定达到213个,其中依据GATS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缩写第5条,通知GATT/WTO并已经生效的区域服务贸易协议合计达到83个“1985一2010年已经通知并生效的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汇总”。1990年前仅有2个,分别为欧共体条约和澳大利亚一新西兰FTA,1990-1995年与1996-2000年间只有5个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其中除了欧洲经济区签订的是纯粹的服务贸易协定外,其余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包含了服务贸易协定在内的FTA,2000年后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签订飞速增加,2004年前新增加22个,2004年后随着多边谈判成果的一拖再拖,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新增加49个,总的来看,2000年以后10年间,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合计新增加了71个,占1958一2010年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的84%,而这一段时期正是WTO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谈判停滞的时期。此外,显而易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南北类型的协定最多,合计41个,占了将近一半的比重,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南南类型的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合计23个,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近期的分析和估计表明,主要属于区域内性质的南南服务出口目前已占世界服务出口的10%以上。
目前,其他南北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如非加太与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在谈判中,欧洲地中海协定,南非与欧盟的贸易和发展合作协议等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正在进行`。一些原为货物贸易的区域组织近年来也开始进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尝试,如安第斯共同体在2006年开始实行全面的服务自由化,除音像服务的本国内容以及公共服务公司类之下的注册登记要求之外,取消了限制性措施列表中的所有措施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东南非共市设立了一个工作组,牵头制订服务贸易框架。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非洲发共体之内,该共同体的《贸易议定书》正式承认了为在共同体内部实行服务部门自由化而制订政策和执行措施的重要性。该共同体成员国目前正在对一项服务议定书草案进行定稿,争取在2015年之前实现服务贸易的大幅度自由化。
............................
1.2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结合当前服务贸易多边谈判的进展与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进程,本文按照以下的逻辑进行阐述理论上首先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路径进行分析,归纳出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多边谈判与区域谈判的选择之路其次,讨论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与一体化水平再次,分析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一服务贸易壁垒的情况和程度最后,对推动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建设提出针对性的若干建议。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阐述了当前服务贸易的多边自由化与区域一体化的现状,提出待研究的问题,指出本论文研究主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总结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等,最后,介绍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介绍本文的重要概念,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区别、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含义以及与多边化的区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服务贸易一体化与多边自由化的相关文献。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对论文涉及的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概念进行概括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多边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评价。
第三部分对服务贸易一体化自身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评价,主要包括区域组织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水平的表现等第三章对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对服务贸易的区域一体化和多边自由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实中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超GATS特征以及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一国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路径进行了论述;
第四章至第六章对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总体与分部门的情况作了分析第四章简要回顾了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进程,第五章选取衡量指标对总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第六章选择运输、旅游、建筑、金融等四个服务部门进行分部门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的测度,并进一步对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做了分析。
第七章对中国一东盟的服务贸易壁垒进行量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一东盟总体服务贸易壁垒进行测度,第二部分对金融、运输、旅游、建筑等分部门的服务贸易壁垒进行测度,并分析了服务贸易壁垒对一体化的影响。
第八章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国一东盟开展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特点、存在的服务贸易壁垒现状与程度,提出了加快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
2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服务与国际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着鲜明的差异,这样也使得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经济活动与货物贸易的明显不同。一般来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服务贸易的对象是服务,服务一般具有无形性。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些服务产品可以是物化服务,以有形的物品承载无形的服务,如以唱片的形式作为服务的载体,其本身的价值相对于其提供的整个价值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其价值主体是服务,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的对象仍然是无形的,一方面服务提供者往往无法向顾客介绍空间形态确定的服务样品,另一方面,服务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感知服务,在购买之后也只能觉察到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本身除此之外,服务一般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很难存储,以及服务具有很强异质性,提供者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往往因人因时不同,服务消费者也时常提出特殊的要求等,服务与货物性质与表现形式的不同,使得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也有所不同。
2、服务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性。各国的服务贸易水平不一,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具有着绝对的优势,因而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具有高度的垄断性,此外,在一国内,某些服务部门是国内的敏感部门,因而服务市场的开放涉及到一国的金融、电信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服务部门还涉及到意识形态,因此这类部门的服务产品与资本流动具有着高度的垄断性。
3、服务贸易保护措施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性。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各国对服务贸易的限制措施与货物贸易不同,很少采用货物贸易常用的关税,多为非关税壁垒形式,且多数是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采取限制措施,并常常采用国内立法方式具体内容详见第五章,因而具有着极大的隐蔽性。
.........................
2.2服务贸易一体化与多边化理论研究综述
2.2.1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多边化
总体而言,关于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理论到如今的新区域主义理论以及研究新区域主义现象采用的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方法,都对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但这种分析实际上更多以货物贸易为对象进行的探讨,专门针对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和多边化的相关文献很少,大致有如下内容:
一是延续了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关于绊脚石与垫脚石的讨论,Fink和Molinuevo对东亚的区域服务贸易协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投资、原产地规则、纪律、贸易规则等全面描述了东亚的服务贸易协定情况,认为服务贸易协定同样具有歧视性质,导致贸易转移以及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转移稀缺的资源等阻碍多边化的缺陷,但东亚的区域服务贸易协定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消除这种不利的影响。国内的学者关于服务贸易区域主义的文献较少,关于研究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关系有吴宏、曹亮认为不管从理论和实证来看,服务贸易都应该成为多边谈判的核心,他们发现因为国内与国际存在着利益集团,多重作用下使得区域服务贸易与的自由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作者认为区域和多边应是协调发展的关系,才能使中国最终获利。
二是对服务贸易区域协定的成本收益与作用作了探讨,如Wong、Wu and Zhang发现,当贸易前国内市场是有限自由化时,则两个相同经济体之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提高福利水平,而不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及服务提供模式当贸易前的国内市场环境处于一种自由均衡则服务贸易自由化未必提高福利水平。Mattoo,Fink重点分析服务贸易区域协定的成本收益问题,得出了单边政策选择的效率效应与服务贸易开放顺序考察了跨国公司的经济行为表明从区域性的多边合作中获利比从国际性多边论坛合作中获利更多等结论。Guillin指出,区域贸易协定带来了收益,也确实积极影响了成员之间的贸早,而且一体化越深,贸易伙伴就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且也会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内部贸易。
........................
3服务贸易一体化是最优路径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32
3.1贸易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分析……32
3.1.1传统区域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次优观点……....33
4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61
4.1起步阶段(19世纪80年代一2001.11)……......61
4.1.1中国与东盟之间致力于经贸官方关系的建设….........61
5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总体水平……..........67
5.1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概况与特点……...........68
8削减服务贸易壁垒,加快发展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
8.1削减服务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含义
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会对服务贸易自由化产生影响,如实施投资的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会直接阻碍服务产品、资本的自由流动如在服务领域实施数量限制如配额等壁垒,这类壁垒一般与政府制定的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措施有关,与签证、居留权、工作许可证制度等限制手段类似,共同构成影响服务市场上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又如服务贸易的许可证制度,与商品贸易一样,也是构成各国限制其他国家商品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市场的非关税壁垒之一,但服务贸易中的许可证制度含义比货物贸易的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现在依然没能对服务贸易许可证制度的范围达成共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尽管有关开业权剪建立权是否属于许可证制度的范围仍在争论中,但从实际效果看,开业权或建立权与许可证制度的效果大致相同,如金融服务贸易,关于是否发放新的牌照或是否允许扩大营业网点等这些限制性措施其实与许可证的效果大致相同,总之,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一国的福利,并影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如第七章所示,服务贸易壁垒的形式很多,他们产生的总体效应也基本相似。这里仅以保险市场的政府管制加以分析服务贸易壁垒带来的经济效应。
........................
9结语
中国参与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性区域组织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其进行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分析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一方面从服务贸易的角度补充与完善了区域一体化理论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一体化既是国家自贸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通过服务贸易领域的南一南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突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因此本文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实现的路径、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的水平、影响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壁垒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作了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认为在多方因素影响下,服务贸易一体化是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分析发现,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总体的一体化水平虽然与欧盟等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发展速度远超过这些一体化组织,而且互补潜力很大运输等分部门一体化程度大致与总体水平一样,但各具特色而影响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性障碍—服务贸易壁垒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中也是高低程度不一,但总体上看,比WTO承诺下的壁垒要低,越南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开放度较大,此外,模式、分部门的壁垒也各有差异运输等分部门的服务贸易壁垒情况也表明了,在服务贸易四个模式上,不同服务部门的壁垒分布根据各部门的特点侧重的表现不同,而且不同服务部门的限制措施对一体化的影响也各有差异。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中国苹果汁需求研究——基于国际与国内市场需求比较视角分析
第一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
谚语“每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姚玉新 2002),意味着苹果及其加工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这也是苹果及其加工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成为被消费者普遍接受的重要商品的主要原因。营养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苹果汁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糖构成,这种糖很容易转化为人体易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苹果汁也富含可溶性的磷和铁,有助于婴幼儿消化和吸收(韦建平 2005);苹果汁还具有润肺悦心、生津开胃、止渴解暑、和脾止泻、中和过多的胃酸、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等医疗保健功能。医疗研究也表明:苹果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与多酚化合物结合在一起,能抑制人体的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具有抗癌作用(怡悦 2002)。可见,苹果汁作为苹果的主要加工产品,其营养价值较高。
Brug et al.(2006)研究认为,经济环境的改变是促使人们膳食结构改变的最重要因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愈加重视健康饮食,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苏畅(2010)通过对中国九省居民在 1991-2006 年间的膳食调查结果发现,谷类食物的消费量下降,而蔬菜和水果类消费量剧增趋势明显。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中国城乡居民对水果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苹果汁的市场前景乐观。事实上,苹果汁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已经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国内果汁饮料市场成长较快。因而有学者认为这种认可度的转变,会促使消费者增加苹果汁的需求和消费,因此,中国苹果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苹果汁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苹果汁产量、出口量快速增长,已成为国际市场中最大的苹果汁生产国和出口国。苹果汁产业既是自然资源型产业,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据研究,我国苹果汁生产成本中,产前的原料果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 70.00%,而原料果生产属于典型的自然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苹果汁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又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产业规模、政策支持等方面来看,我国苹果汁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方面苹果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水果,为苹果汁的生产提供了充足且价格较低的生产原料,较低的生产成本使得中国苹果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加工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创新,罐装技术、冷冻浓缩等关键技术的改进,以及跨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苹果汁产业的发展。其明显标志是:全国数量可观的苹果汁加工企业和不断提高的产能。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中国苹果汁需求特征和规律,分析国内外市场苹果汁需求变化对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的影响,评估这些影响可能给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2.2 研究意义
探究中国苹果汁市场需求特征和规律对于引导中国苹果汁产业理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探究中国苹果汁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的苹果汁需求特征和规律,一方面有助于探究各个市场的苹果汁市场需求之间的共性和特性,为中国苹果汁出口企业制定差异化出口策略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苹果汁出口企业正确认识中国苹果汁在出口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对象的特点,准确判断出不同出口市场的核心竞争。另外,探寻国内果汁市场需求特征和规律,一方面有助于果汁饮料生产企业从消费者角度认识国内果汁市场需求特征及其市场发展趋向,判断国内果汁市场的发展空间以及可能的市场突破点,为果汁企业拓展国内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政府把握国内果品消费方式转变,果汁产业发展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对果业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影响,为制定支持果品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总体来说,探究中国苹果汁国内外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和规律,有助于为苹果汁企业制定市场战略和营销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为相关政府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第二章苹果汁需求研究理论分析
2.1 消费者需求理论
需求一般是指在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组合。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意愿,这种购买意愿是消费者最大效用的选择动机;二是消费者有购买能力,即在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约束下可实现的购买行为。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需具备三个要素,分别是消费者偏好,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收入。消费者需求研究的重点就是探究一个理性消费者如何在收入和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按照效用最大化倾向做出的行为决策。
2.1.1 效用、偏好与需求函数
消费者需求理论假定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追求其效用最大化,具体而言就是消费者选择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组合,从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满足程度)最大。理性假设与效用最大化定理是一致的,也与需求函数的数学曲线性质相吻合,其公理是消费函数具有反身性(Reflexive)、完备性(Completeness)、传递性(Transitivity)、连续性(Continuous)、强单调性(Strongly monotone)和严格凸性(Strictly Convex),由这些属性给出的需求曲线是在以价格为纵轴和量为横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左上角向右下角倾斜的无差异曲线族。接受这组公理就表明承认效用函数的存在,而效用函数是用偏好表示的函数。根据需求理论和理性行为假设,每一个消费者都会在给定的商品价格、可支配收入(预算约束)和消费者偏好条件下,来选择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组合,以获得最大效用。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消费者在其消费组合中每一种商品上的支出分配以及商品价格变动信息,那么,在理论上就可以得出一个完整的消费者需求函数,即是一个由价格和收入(支出)决定的函数(姜百臣 2007)。因此,只要选择和确定了消费者苹果汁需求函数,本文就可以用该函数来预测消费者在各种不同价格和收入(支出)情形下的苹果汁消费行为。
2.1.2 需求系统函数及限制性
经济学家 Deaton 和 Muellbauer(1980)认为:根据对偶性原理,效用最大化和支出最小化反映的是相同的选择偏好,支出函数可以由假定消费者在一定的效用和价格条件下,追求支出最小化推导得出。由效用最大化或支出最小化所推导出的消费需求函数被简称为需求系统。消费需求系统理论用来解释消费者如何在可用的消费品中分配其收入(支出),或如何在预算约束条件下选择效用最大的消费束。
........................
2.2 进口需求理论与模型
2.2.1 商品的非完全替代性
经济学中被广泛讨论的贸易模型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完全替代模型和非完全替代模型。完全替代模型认为国内生产和进口的同类商品相互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即产品之间具有同质性;而非完全替代模型则认为国内生产和进口的同类商品之间有差异,不能完全替代(Magee 1975)。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不同国家(地区)所提供的同种商品之间是完全替代的,即产品是同质的。不同来源的同种商品之间替代弹性是无限大的,同时相应的价格变动比率也是恒定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买方对价格反映的滞后性,消费者对不同来源地产品的偏好不同和市场竞争的非完全性等因素(周井娟 2010),不同来源地商品的非完全替代更符合现实。Armington(1969)指出: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其价格变动并不总是一致,即不同国家生产的商品具有差异性(陆旸 2007)。
国内生产的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具有分块独立性(Block Independence),表示进口商品之间的效用函数具有可加性(Additive),国内生产的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具有可分割性(Strongly Separable)。即进口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完全依赖其他进口商品。因此,某一商品的进口需求可以理解为进口商品独立于国内生产商品的条件下,如何分配总进口支出的问题。假定进口 g =1,2,…,n种商品,每种商品从gn 个国家进口。每个国家的消费者都采用三阶段的预算步骤来决定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第一阶段为消费者的总支出E 在国内生产的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如何分配;第二阶段为进口总支出mE 在所有进口商品中如何分配;第三阶段为每种商品的进口总支出gE 如何分配给gn 个供给国,iE 表示从gn供给国进口商品 g 的总支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分配格局为分块不独立(Blockwise Dependence)(Theil 1965),即进口商品之间具有替代性。
........................
第三章 苹果汁生产及贸易分析....................25
3.1 苹果汁消费市场分析.......... 25
3.2 苹果汁生产特征分析........... 26
第四章 美国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分析................33
4.1 美国市场果汁消费特征分析........... 33
4.1.1 果汁人均消费量变化趋势............. 33
4.1.2 苹果及其加工产品消费特征......... 34
第五章 日本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分析.................53
5.1 日本市场果汁消费特征分析.......... 53
5.1.1 果汁消费量变化趋势............ 53
第九章 苹果汁需求比较分
9.1 国际市场苹果汁需求比较分析
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是中国苹果汁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对中国苹果汁而言,这些市场的苹果汁需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中国苹果汁出口企业制定出口战略,调整产品结构以及价格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苹果汁需求特征和规律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各个市场的苹果汁需求特征和规律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现将这些特征和规律归纳如下:
(1)苹果汁消费愈加依赖进口
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的苹果汁本国产量小,且呈下降趋势,国内产量无法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另外,随着苹果汁用于制酒、苹果醋、保健品等非果汁用途的增加,苹果汁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前景乐观。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苹果汁贸易量和贸易金额出现锐减趋势,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以及各大饮料生产商紧急补充库存,2010 年,美国和俄罗斯市场苹果汁进口支出出现上升趋势,全球苹果汁贸易量和贸易金额出现缓慢上升趋势。从苹果汁贸易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未来几年,全球苹果汁进口需求将会增加,而随着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苹果汁本国产量的不断下降,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的苹果汁消费愈加依赖进口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2)苹果汁进口需求偏好不同
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的苹果汁进口需求特征和规律不同,各个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显著差异。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对苹果汁的进口需求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见表 9-1。
........................
第十章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的果汁贸易统计数据和关于国内消费者果汁饮料消费行为的实地调研数据,详尽地分析了国际与国内市场苹果汁的需求特征和规律,预测国际与国内市场的苹果汁需求趋势,以及这些需求趋势对中国苹果汁产业发展的影响。从中获得了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现将这些结论归纳如下:
(1)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果汁市场需求近乎饱和,人均果汁消费量居很高水平,但有下降趋势;而俄罗斯和国内的果汁市场快速成长,果汁消费量快速上升
美国、日本和欧盟作为传统的果汁消费大国,果汁人均年消费量在 20.00 升以上。近五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果汁市场近乎饱和,美国市场人均果汁消费量徘徊在 25升左右,日本在 20.00 升左右,欧盟在 40.00-37.00 升之间波动,从历年的果汁消费量变化趋势来看,总体上果汁消费量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这意味着美国、日本和欧盟果汁市场需求基本趋于稳定,果汁市场需求上升空间有限。
(2)苹果汁作为继橙汁之后的第二大果汁种类,其营养和保健作用已逐渐受到消费者认可,但受多因素影响,国际与国内市场苹果汁需求趋势存在显著差异
苹果汁主要用作饮料生产的基础配料,受其他果汁的替代明显。近些年,受橙汁价格较高、中国苹果汁供给的快速增长、以及苹果汁非果汁用途增加等原因的影响,美国市场对苹果汁一直保持较高的进口需求。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苹果汁进口需求锐减,但 2010 年,这种锐减趋势已经扭转,从美国市场对苹果汁的进口需求变化趋势来看,未来几年,美国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会出现上升趋势。尽管日本市场对中国苹果汁表现出很强的进口偏好,但受经济将持续不景气的预期和人口减少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日本市场将减少苹果汁进口支出,对中国苹果汁的进口需求会更大幅度的下降。欧盟市场虽然表现出很强的经济活力,但由于果汁市场近乎饱和,苹果汁市场需求稳定,预计未来几年,欧盟市场苹果汁进口需求波动较小。俄罗斯作为苹果汁消费大国,随着俄罗斯农村市场苹果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俄罗斯将不断增加对苹果汁的进口支出。同时,随着国内果汁市场的成长,下游果汁饮料企业的积极带动,以及苹果汁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国内市场极有可能成为苹果汁主要消费市场,未来几年,国内市场苹果汁需求将大幅度上升。
(3)随着国际市场果汁价格的波动,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欧盟市场对不同果汁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偏好,苹果汁受其他果汁的替代影响明显
受消费者口味偏好的不同和果汁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出口市场对不同种类的果汁表现出不同的进口偏好。如果美国市场增加果汁进口支出,将依次增加对苹果汁、菠萝汁、葡萄汁和果蔬混合汁的进口支出;日本市场对除椰子汁之外的所有果汁类型都具有较强的进口需求,其中对橙汁的进口需求偏好最强。俄罗斯市场对橙汁、菠萝汁和苹果汁的进口需求较强,如果俄罗斯增加果汁进口支出,将大量增加橙汁进口,而减少番茄汁进口。如果欧盟市场增加果汁进口支出,将会增加橙汁进口,而减少葡萄汁进口,对其他果汁的进口需求较稳定。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五: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发展中国家之中,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增长历程比较独特既没有如东亚、东南亚的许多邻邦那样取得超过6%甚至高达10%的增长速度,也没有如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那样饱受长期经济停滞甚或衰退之苦。如图1-1所示,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印度经济处于低速增长阶段,一直保持在3.5%左右的所谓“印度教徒增长率”水平之上。20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终于摆脱长期的低速增长,开始以5%至6%的速度稳步增长。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出现了明显而持续的快速增长,90年代前半期和后半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7%和5.4%。进入21世纪,印度经济再次提速,在2000年至2008年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56%,2003和2005财年更实现了8.5%和9%的高经济增长率。总体而一言,印度经济发展呈现出循序渐进、稳步向上的特点,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即使在2008年世界经济因全球性金融危机而陷入颓势之时,印度依然是经济增长最快、遭受影响最小的几个国家之一。2010年,其经济增长率依然达到8.5%。印度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这些特点与其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印度没有经历长期的经济停滞或衰退而实现了稳步的经济增长,这应该归功于印度政府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可靠性做出的贡献,而印度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也经历了长期的低速增长,这则要归咎为印度政府过度干预对微观经济造成的扭曲和对企业发展造成的束缚。可见,政府行为对印度经济发展实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政府行为是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实现的,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印度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提速、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提速和在21世纪头10年的再次提速,均与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制度变迁、体制转轨和政策改革相联系,尤其是1991年那场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改革。“政策改革为印度对外贸易创造了一种自由而有益的环境,并提供了多种有助于印度在近年来实现较高出口增长率的措施”。经济改革使印度对外贸易勃发了生机,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对其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改革、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了良胜互动。
在制度变迁引领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也贯穿其间,并构成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都在自身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又脱离不开本国土壤中政治、历史和文化积淀所带来的社会个性化因素。印度是一个涣映大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国内情况复杂多样,国际环境又风云变幻,因此,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及其机理也是极其复杂的。那么,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具体是如何演进的为什么会因循这个轨迹演进其内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大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与演进是否具有某种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印度具有的特殊性的、个性化的因素又是什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印度选择并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社会经济绩效如何能否作为突破传统理论的一种新型模式,为其他大国提供参考?
.......................
2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2.1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阶段划分与考察对象
2.1.1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阶段划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认为,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事物发展的内容不同,它们互相区别,呈现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使事物的发展不断地连续进行,使事物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因此,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这一过程进行描述,首先要辨清其演进的各个阶段。
2.1.1.1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阶段的划分依据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发展的总目标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有组织的协调和管理行为。通过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1)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2)扩大产品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和积累资金,缩小和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4)服务于本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
由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谋求的发展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又由于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一个国家面临的内、外部条件也相去甚远,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不同内、外部条件的国家,需要对贸易政策进行不断调整甚至变革,运用不同的贸易发展戊略和政策来发展经济。
独立后至今,印度经济经历了由“半封闭、半管制”到“开放、自由”的转变,伴随这一过程,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也经历了“进口替代”和“谨慎自由化”两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发生质变的事件是1991年拉奥政府推行的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为取向的全面经济改革。
........................
2.2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
独立以后,为了建立民族经济的基础并发展民族经济,印度把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实行了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与政策。同时,根据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印度政府也不断对“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在1991年印度进行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全面经济改革以来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印度政府对“进口替代”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确立了开放型“谨慎自由化”政策。此后,印度的历届政府又对“谨慎自由化”贸易政策进行了不断深化。
2.2.1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的确立(1947-1979年)
这一阶段,印度为独立自主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实行了优先发展国营重工业的战略,在对外贸易上确立了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通过国家干预实行贸易保护,以实现发展目标。这种模式主宰印度经济发展40年,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严格限制进口。除了粮食、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先进技术以外,严格限制进口;(2)忽视出口。外贸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根据进口水平相应地调整出口水平,以便减少逆差;(3)主要依靠外援,不鼓励外国私人投资。总体而言,印度在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以“进口替代”为取向的。根据“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的发展过程,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时期。
2.2.1.1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的准备时期(1947-1955年)
学术界一般把印度独立后头几年至“一五”计划期(1947-1955年度)叫做政治改组和经济恢复时期,即在政治上对英殖民统治当局的统治机器进行改革和利用,在经济上恢复因印巴分治①和教派冲突而打乱了的国民经济,同时对社会出现的骚乱和群众运动加以平息与疏导,以稳定新生政权的统治地位。为此,印度在政治上实行“印度人化”②,确立了议会民主制,进行了“土地改革”,目的是立即清除英殖民主义势力,肖弱封建主义影响,巩固印度统一和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在经济上建立起公营经济基础,实行“混合经济”③。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实行“进口自由化、消极出口”政策。
........................
3大国国情与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41
3.1大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内在联系…….......41
3.1.1“大国”的界定与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41
3.1.2学术界有关大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内在联系性的阐述..............44
4国际环境与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85
4.1主导性经济理论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85
4.1.1凯恩斯主义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85
5印度的政治、社会、文化结构与对外贸易政策……....125
5.1制度因素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125
5.1.1制度与发展..........125
6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评价
6.1对外贸易政策绩效评估的分析框架
6.1.1对外贸易政策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绩效评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学术界普遍感到困难和有争议的课题。其原因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运行具有复杂性。经济运行的绩效通常是各种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政策变量难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整体性影响。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过程和其他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是交错互动的,各政策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很难将对外贸易政策变量从其他政策变量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二,对外贸易政策绩效的计量模型难以建立。研究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另一困难在于缺乏贸易壁垒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很难建立一个实证模型来分析关税、非关税壁垒与贸易流量的关系,也就很难构造一个用于分析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影响的计量模型,从纯粹量化的角度评估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
第三,对外贸易政策中涉及的许多制度因素的经济绩效是不易量化的。如前所述,贸易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律问题。任何贸易政策不仅会给经济带来影响,也会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而制度因素的经济绩效是很难量化的,其中涉及众多伦理判断和哲学假设。
鉴于上述对外贸易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难点,本文将采用理论分析结合一般量化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问题。
......................
7结论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手段。不同规模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制度约束下,需要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正确的政策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赶超,而错误的政策则会使国家痛失发展的机遇。本文以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沿革及演进机理为研究内容,在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历程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找出其演进轨迹,然后从大国国情、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社会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剖析形成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轨迹的原因,最后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进行了评估。通过考察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七点结论
第一,印度独立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由半管制、半封闭的内向型“进口替代”到市场化、开放型的“贸易自由化”的转变,转变过程又呈现出印度式的“谨慎”风格。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947-1979年,馄合经济体制下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阶段。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是从属于工业政策的适应性政策,其总体取向是“进口替代”,主要表现为严格限制进口、忽视出口、不鼓励外国私人投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外贸易政策实际处于“危机管理”状态,根据进口水平相应调整出口水平,出口处于被动地位。(2)1980-1990年,混合经济体制下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与破产阶段。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出现了从“进口替代”向“贸易自由化”转变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放松进口限制、利用税收杠杆鼓励出口、对进口商品由配额管理向关税管理转变。但是,这种自由化倾向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局部的“补丁式”修正和“边际性”调整,其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政策取向仍是“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道路,并最终导致年国际收支平衡危机,这次危机同时也成为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发生质变的契机和分水岭,宣告了传统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与政策的破产。(3)1991-1996年,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改革下“谨慎自由化”贸易政策阶段。这一阶段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质变,完成了由“进口替代”向“谨慎自由化”的转向,主要表现为大量减少进出口限制、取消进口许可证、提供出口激励、扩大出口、开放外国直接投资、开放某些重要的服务部门的投资和贸易、开始融入世界多边和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这次贸易政策改革已不再是拉吉夫·甘地时期的“小手术”了,而是经济体制上的变化与转轨,它表明印度政府正在放弃以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并将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作为今后的主要调节工具和杠杆,这也标志着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开始从以往的“半管制”走向市场化,从“半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型是十分谨慎的,主要表现为维持较高的关税、保留较多的数量限制、对外资入印设定较为严格的条件、大量采用反倾销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因此,确切地说,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开始由“进口替代”转向“谨慎自由化”。(4)1997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下“谨慎自由化”贸易政策的深化阶段。拉奥之后的历届政府继续深化贸易政策改革,没有出现中断和倒退,主要表现为出台了印度独立以来最为鼓励出口的进出口政策、进一步减少进口限制并降低关税、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六:垂直专业化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东亚机械制造业为例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
一、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研究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基于产品同质性假设提出,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随着出口产品质量的宏微观效应日益凸显,关于产品质量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林德(1961)最早打破了产品同质性假设,提出产品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收人水平较高的国家对高质量的产品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在国内市场对高质量产品需求驱动下,富裕国家更易于获得在高质量产品中获得比较优势。基于林德假报(2009,Bastos&Silva(2009),和Manova&Zhang(2009)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具有较高单位价值的产品出口至相对高收入国家,从相对富裕国家进口的商品也相应的具有较高的单位价值。林德从需求驱动的角度出发,基于消费者偏好,提出高消费者偏好高质量产品的消费。受到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各国产品质量存在系统性差异。基于美国的进口产品质量,S浊ott(2004)的研究表明出曰国的要素禀赋及生产技术水平对其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性影响,即;要素相对丰裕及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出口国更易于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关税壁垒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Amiti&Khandelwal(2009)的研究表明,更低的进口关税水平鼓励(阻碍)产品的质量升级更接近(远离)世界前沿水平。当相同的附加成本添加至相近产品上,消费者倾向于增加高质量产品的相对消费量,从而导致高质量产品易于出口的现象。Hummels&Skiba(2004)将Alchian-Allen effect进一步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证明出口产品质量的髙低受到运输成本的影响。除此以外,出口产品质量还受到中间品进口和国内研发支出的影响。大量学者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出口国的地理位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Lugovskyy&Skiba(2010,2011)基于产品的双边贸易,研究出口国的地理位置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专业化及垂直差异化产品,其研究表明,非OECD国家面临着来自富裕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更多,因此地理位置对非OECD国家产品质量选择的影响更大。
.........................
第二节垂直专业化的相关研究
一、垂直专业化的发展及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亚地区机械制造业中间品贸易为特点的国际分工打破了传统单向贸易或者水平内贸易的分工模式。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将国际分工主要分为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分工及基于产品水平差异的产业内分工,但是随着国际分工尤其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传统的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难以对新兴的国际分工形式作出充分解释,因此垂直产业内贸易刺激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改革。Jones&Kierzkowski(1990)最早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其从服务链接成本角度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的原因:随着产品的边际成本下降,为支持生产网络所产生的服务费用被产品成本的下降所带来的利益所抵消;以关税递减为代表的贸易自由化及运输成本的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各国之间的服务链接成本;技术进步一方面为各国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同时也相应降低了生产的服务链接成本。随后,Jones2000)对国际分工做了大量研究,分析了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原因,进一步探讨了国际分工的影响,其认为联系成本的降低依旧是生产全球化重要基础同时生产国际化改变了传统市场性质。随着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国内外学者基于东亚生产网络的研究成果也相应的大量涌现。Kimura&Obashi(2011)综合目前基于东亚生产网络的研究出发,认为当前对东亚生产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国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东亚生产网络的结构和机制;(2)东亚生产网络形成并发展的条件研究;(3)东亚生产网络的属性及意义研究。
.....................
第二章东亚垂直专业化测度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东亚机械制造业区域内贸易现状
根据Ando(2006)的划化机器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通用机械产品巧S84),电机产品HS85),运输设备HS86-89)和精密仪器巧S90—92)。同时考虑到化版本的变化,为减小由于HS编码更新所带来的统计误差,本文采用最新版本的数据,即1992年的数据使用HS1992,2002年数据则根据HS2002进行调整。同理,2012年的数据使用化2007(具体参见附表1).纳入研究样本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ASEAN4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Nies3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及日本,共9个国家和地区。
表3-1显示了1992-2012年东亚机器制造业产品的区域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就出口而言,可将各地区和国家分为两组;
(1)对东亚地区机器制造业民,出口占比下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和东盟四国。具体而言,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可分为两个阶段;1992-2002年急剧下降,从72.74%下降至2002年的45%;2002至20口这十年期间,其出口占比呈小幅度下降趋势,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相对中国而言,东盟四国对东亚地区的出口占比在近二十年保持较为稳定的比重,但是在近十年出现下降趋势。
(2)对东亚地区机器制造业出口占比上升的地区和国家:Nies3和日本。具体而言,日本对东亚的出曰占比由19%年的18.70%上升至2012年的43.53%,平均每年上升近1.24个百分点。Nies3对东亚地区出口占比由1992年的18.70%上升至2012年的43.53%。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在机器制造业进一步深化。日本和化es3为主的东亚发达经济体,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从而处于东亚生产网络的核心位置,将高附加值的机器零部件集中出口至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东亚较为新兴的经济体(中国,ASEANS4),中国及ASEANS4等国对进口中间品的加工组装后,将最终品销往世界市场。如图3-1所示:
........................
第二节不同贸易方式的理论基础
在对东亚地区垂直产业内分工进行测度之前,本文首先分析不同贸易方式背后蕴含的理论机制,W便进一步解释差弄贸易方式的测度基础。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业内分工是东亚生产网络的主要分工类型,Abd-el-Rahman将贸易方式分为单向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及垂直产业内贸易三种。据此,本文将分别阐述各贸易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单向贸易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为主体的。根据H-0理论,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提前假设下,各国的比较优势差异又可追究于各国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在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之上,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即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曰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产品;而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产品。此时,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进行的贸易分工模式称之为单向贸易。
二、水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垄断市场经济假设的前提下,由于存在产品差异,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和规模经济效应,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同时进口和出口的行为。针对产生差异化产生的原因,国外学者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进行了大量解释。最终可归纳为产品的质量差异,这可以追究于各国在生产产品过程的中的要素(资本,劳动,技术水平,管理技能)禀赋的差异。
.......................
第三章东亚垂直专业化测度的实证分析...............14
第一节东亚机械制造业区域内贸易现状.............14
第二节不同贸易方式的理论基础...............20
第四章东亚出口产品质量测度的实证分析...............32
第一节出口产品质量测算的理论基础.................32
第二节出口产品质量测算模型.................33
第五章垂直专业化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37
第一节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变量选择...............37
第二节计量模型设定...............39
第五章垂直专业化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变量选择
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具体包括经济因素、狂会因素及制度因素等。针对影响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关于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对此,本文结合既有文献梳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借鉴李怀建,沈坤荣(2015)的分析框架,从投入、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及制度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出口产品质量高低的因素。
一、投入因素
从投入产出分析角度出发,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包括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指初始要素的投入,如资本、劳动及研发等要素而中间投入是指中间产品的投入。根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发支出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其基本逻辑是企业受利润最大化及垄断利涧的驱使,进行研发相关投入活动,进而促进知识累积,形成研发支出投入与知识累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企业生产的产品受益于研发支出的投入,其质量可能随着研发支出的投入增加而提升。同时,中间产品作为最终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产品质量受到中间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六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基本结论
本文东亚机械贸易为例,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垂直专业化己经成为东亚机器制造业主要分工模式,并占有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东亚地区机械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总量呈较快速度增加,且零部件贸易的増速快于最终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东亚地区机械制造产业内贸易指数远高于其单向贸易指数,贸易方式进一步细分下,除香港、新加坡等以转出口贸易为主的港口国家和经济体以水平贸易为主,其他东亚经济体依旧以垂直专业化为主要贸易方式。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东亚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参与国际分王的程度不断深化,东亚地区生产网络分布呈均衡化发展,但是并没有打破以日本,NIES3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分工模式,东亚各经济体在生产网络的地位并没有产生绝对的变化。
(2)通过比较东亚各国及经济体的机械制造业产品质量发现,相对富裕的国家出口相对高质量的产品,相对低收入国家则出口相对低质量产品。以日本为代表的相对高收入国家,其出口产品质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而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相对低收入国家,其出口产品质量则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从产品质量分化角度出发,金融危机前期,东亚各经济体机械制造也产品呈向趋同,差距不断缩小,但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经济体产品质量差距在不断加大,呈现分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七:究竟是什么因素抵制了企业的出口——来自企业融资约束和创新的证据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我国的外贸形势也不容乐观,这点可从数据上得到证实。根据海关总署2016年1月1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的贸易数据,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额均出现了下降,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价值总额为24.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方面的价值总额是10.45万亿元,出口方面价值总额为14.14万亿元,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13.2%和1.8%。而从区域的数据来看也可以加以佐证,根据长三角地区公布的数据,2015年7月份,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三地的出口额均出现了下降,其中上海地区的出口额比同期下降了8.7%,而在进口额方面,除上海之外都是负增长的状态。珠三角地区同样不容乐观,《广东省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数据表明,3%的外贸增长目标难以完成,订单减少的企业占比50.7%。
针对严峻的外贸形势,为了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江浙沪粤等相关地方也都紧随其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的调控下,短期内我国的外贸形势有望逐渐好转,但从长期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外贸的中低速增长将会是必然的趋势,而未来外贸新的增长方向则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性产品的出口等。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国的出口结构要实现转型,由初级产品的出口转向高精尖的技术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等,进一步的则是要求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出口产品竞争力方向上下功夫,通过政府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双管齐下,方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长久保持我国的外贸优势,持续发挥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梳理融资约束与出口、创新与出口、融资约束与创新这几个二维层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进一步梳理和总结融资约束、企业创新和出口三者之间的文献,从而将融资约束、企业创新和出口纳入到三维视角中进行系统性的机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证命题,以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则是搜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资料,以期对中国企业当前的融资环境、创新和出口现状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同时,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对己有的理论模型进行修改,建立本文的计量模型。再次,对来自中国的微观数据予以实证检验。而在实证方面,考虑到中国企业的所有制、所处区域、企业规模、企业存续期限等特征性事实的不同,因而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不同,将按照所有制、区域等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改善中国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其创新和出口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章通过对融资约束和出口、创新和出口、融资约束与创新等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理顺了融资约束、创新和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主要是针对于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总结,实证分析则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文章中所提出的命题进行实证检验。文章中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对比分析法,文章中所采用的企业数据,由于其所有制属性、所处区域和行业的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因而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对企业所有制、区域和行业及规模等因素加以区分。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融资约束影响出口的研究综化
一、融资约束影响出口的理论研究
关于融资约束影响出口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的理论基础在于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动态产业模型,将出口行为的研究范围延伸至企业微观层面,众多学者也纷纷从企业异质性这一新的视角对企业出口参与决策进行研究。除了企业的生产率之外,企业的融资环境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对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影响企业的出口选择进行了研究。
Chaney(2005)借助企业的流动性约束来反映企业的信贷状况,通过将其引入到MeHtz(2003)模型中,考察了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出口的机制。研究表明:企业的流动性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较好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流动性越高,意味着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就越低,企业就更有能力支付出口所需的沉没成本,因而这些企业就越可能选择出口。
二、融资约束影响出口的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对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机制。
Campaand Shaver运用Tobit模型对西班牙1990-1998年之间的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较早地对企业的融资约束和出口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从现金流的稳定性而言,出口企业要稳定些,而且流动性也比非出口企业好,也即意味着,企业出口之后,其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得到了减轻。
.....................
第二节创新影响出口的研究综述
一、创新影响出口的理论研究
对创新影响出口的理论研究也遵循着由宏观到微观的演变路径,即从国家到行业,最终研究企业。
关于创新影响出口,可溯及到Posner(1961)的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技术领先国家比较优势的存在,进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模仿时滞的存在,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逐渐被技术落后的国家所模仿和追赶,技术差距逐渐失去,出口减少。
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强调了技术差距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认为产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四个周期,同技术差距理论一样,由于模仿时滞,技术创新国出口,而进口国则会对这些技术进行模仿,正是由于这样的时滞阶段,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变化。
Krugman(1979)和Grossman and Helpman(1991)均在关于南北国家贸易模型中引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Krugman(1979)将发达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模仿看作是外生变量,而Grossman andHelpman(1991)则在模型中将其作为内生变量。这是早期在宏观层面研究创新影响出口的重要理论。
二、创新影响出口的实证研究
与理论研究变化路径一致的是,关于创新影响出口的实证研究也遵循了从宏观数据到微观数据的变化,宏观层面主要是从国家和行业的视角展开研究,微观方面关于创新影响出口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线索,其一是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数据对出口企业竞争为的影响,其二是由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引致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进而促进企业出口的路径。
.....................
第三章融资约束、企业创新与出口:现状及影响机制分析..............18
第一节融资约束定义、成因、测度及现状..............18
第二节企业创新定义、测度与现状...............25
第四章融资约束、企业创新与出口:实证检验.............31
第一节数据来源及处理.................31
第二节计量模型的设定...............32
第五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47
第一节研究结论.............47
第四章離资约束、企业创新与出口:实证检验
第一节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005-200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是对总体样本中一些明显不符合经济事实的错误数据进行删除,这些数据往往是由于人为的登记失误等因素造成的,若不删除则可能会对实证的结果产生影响。譬如企业的总产值小于其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小于零,企业的成立时间在2007年之后,非国有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下,累计折旧小于零,流动资产大于总资产,新产品产值为负值,出口交货值为负值等。经过对上述异常值的数据删除之后,得到本文的样本数据结构,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知,经过对异常值的删除,本文所采用的样本共计有41多万家企业。
.........................
第五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是站在企业融资约束、企业创新和企业出口的S维视角综合考量,考察了融资约束、创新二者对出口单独及综合的作用机制,并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诸如所有制属性差异、企业所处区位差异、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存续年限的长短等特征性事实纳入到研究的范围内,据此提出相应的实证命题并检验,主要得出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融资约束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决策,且在不同所有制下作用机制不同,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融资能力与其出口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则存在着"融资约束悍论",即誠资约束越大,反而越可能出口。通过企业短期负债占比和长期负债占比来衡量企业的敲资约束发现,我国的国有企业正是如上所说,因具有得天独厚的融资优势,十分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但在短期负债的回归结果中,国有企业的短期负债占比与出口的相关性并不思著。而我国民营企业则恰恰相反,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所有制分样本的回归结果上显示负债与资产的比值与出口负相关,表明这些企业的出口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这也就是国企和民企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同时结合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的民营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企业的创新参与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出口。无论是在总体回归中还是在分样本的回归中,创新变量与出口变量始终是正相关的状态。这在前人的研究文献中也经过验证,如前文文献综述部分所提及的,同时送也是对经济事实的真实反映。企业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最终都会促进企业的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反映到市场上,则是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出口。
第三,我国企业在短期内,"融资约束-创新-出口"的传导机制并不明显,但在长期时间范围内,"融资约束-创新-出口"传导机制效果显著。也就是表明长期借款的资金流向企业的创新活动中,进而对企业的产品或者生产流程等产生影响,最终促进企业的出口。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八:外商直接投资、中间投入品价值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产品的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2010年,中国出曰总额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位。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仅为220亿美元,2001年加入WTO时,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达到2661亿美元,2014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达到23427.4美元,比1981年增长了105倍。然而,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引致的低价优势得以保持强劲势头,这种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方式主要特点为离投入高增长且不可持续性。一旦这种低要素价格低成本优势消失,中国的强势出口还能得维系嘛?事实上,研究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劳动力工资逐步提高,中国企业通过低价竞争获取的利涧空间不断地被压缩,曾经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从原先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増长。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依靠低价格优势出口商品,更容易遇到别的国家贸易壁垒。WTO数据显示,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例占据全球反倾销案例的三分之一。种种情况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必须尽快实现量取胜"到质取胜"的转变,才能扭转现在所处困境,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关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者们关挂的话题。另一方面,随着价值链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深入,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2003年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吸引外资国家,此后持续保持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大量吸引外资的经济体之一。此外,中国通过融入国际贸易分工,加快了自身贸易规模的发展,贸易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早先各国对外贸易主要以—般贸易为主,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积极到海外投资,将生产基地置于别国,加工贸易的比例逐渐提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使用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中间投入品。
.......................
第二节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随着技术进步及各国逐渐开放市场促进贸易自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和要素流动障碍逐渐减少,外国资本可以自由流入中国境内企业。毫无疑问,外资对中国出口贸易意义深远,这些方面的研究在以往文献中已经充分得到证实。然而,受限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方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的研究尚未形成形成规范系统的结论,而出口产品的质量对于国际贸易模式,国家经济增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展现一个国家出口竞争为的关键。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实践意义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要素禀赋的变化: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劳动力工资逐步提高,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改变,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出口规模受阻。传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如今作用不再。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所以通过研究外省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可以为我国引进外资方面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可为企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及出口竞争力提供合理的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出口产品质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出口产品质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出口产品质量对于国际资易的模式、出口产品的价格、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一国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Shleifer(1997)通过构建模型研究出口产品质量对国际贸易方向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出口产品的质量与进口方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高收入的经济体往往会选择质量较高的出口产品,相反质量较低的出口产品往往是进入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Huranels&Klenow(2005)的研究表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贸易超过高收入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贸易,国际贸易方式逐渐从产品间贸易转变为产品内差异贸易。Crino&Epifani(2012)在Melitz模型基础上考虑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及进口方消费异质性,通过构建模型研究出口产品质量对贸易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口国对产品质量的偏好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支持Shleifer的观点。Manova(2012)等通过实证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单位价值越高的产席出口到收入更高的国家。
Auer(2014)在对欧洲汽车的出口数据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汇率发生变动时,出口产品质量较高的厂商相对于出口产品质量较低的厂商更倾向于调整出口价格,也就是说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作用与出口产品质量呈反方向关系。国内学者王雅埼等(2015)通过中国海关出口数据研究发现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与出口产品质量呈正方向关系。质量较高的出口产品的汇率传递性较低,相反低质量的出口产品的汇率传递性较高。Airtoniades(2012)等研究发现,出口产品质量较高的厂商往往会追求较高的加成定价,从而产品质量较离的出口企业获得的利润要比产品质量较低的企业要多。
........................
第二节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方法
国内外文献关于出口产品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出口技术复杂度、出口产品单位价值、HS模型回归法及需求逆推法。
Hausmann(2005)等使用出口复杂度指数来测算出口产品的质量。国内学者Wang(2007)等根据中国城市数据测算中国各城市出口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并发现中国的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正逐步上升。Xu(2009)也利用中国与OECD国家数据计算出口复杂度,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出曰复杂度的影响。
Hummels(2005)等最早使用出口产品单位价值来衡量出口产品的质量。此后这种测算方法成为国内外学者测算出口产品质量使用比例最高的方法。国外学者Manova(2012)等使用出口产品单位价值作为出口产品的代理变量,研究出口价格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李坤望(2013)等、刘晓宁(2015)等均使用出口产品单位价值作为出口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进行研究。
张杰(2014)等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通过DSM计量模型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变化的情况。他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整体呈U型变化,有略微下降趋势。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呈上升趋势。此外,分行业来看中国大多数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些行业。
..............................
第三章中国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现状.................12
第一节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测算方法..................12
第二节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16
第四章外商直接投资、中间投入品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23
第一节外商直接投资、中间投入品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23
第二节模型构建................25
第五章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40
第一节主要结论................40
第二节政策建议...................41
第四章外商直接投资、中间投入品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外商直接投资、中间投入品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
自从学术界掀起关于出口产品质量探讨的热潮之后,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一直是一个热口的议题,但是此议题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综合系统的理论框架。故本节将尽可能地全面梳理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渠道。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将原本在母国生产的一些产品转移到东道国来生产,并最终出曰,而这些出口的产品都是纳入中国企业出口核算的。所以,外商直接投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东道国出口篮子里面的出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的数量。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理智的看清,跨国公司真正的意图是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此作为出口平台,那么东道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的替代产品,面临着残酷的竞争,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来扩大出口,那么出口价格可能并不会因为外商直接投资而提高。因此,必须区分企业出口产品的类型后再进行实证检验。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改变企业生产效率间接地影响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外国资本进入东道国企业,随之而来的是母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理念,这些都有助于东道国企业改善出口产品的质量。具体来说,首先外国资本进入东道国企业,伴随着母国最新研究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边际成本,进而间接影响企业出曰产品的质量。其次,外国资本进入东道国企业,引起了东道国企业内部人员流动,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刺激生产和管理员工,使之更有效率,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最后,外国资本进入东道国企业,不同外资企业生产产品之间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彼此可以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提高己方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
.........................
第五章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主要结论
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初以后,我国加大了吸引外资的进程和比例。实践证明,随着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有的文献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论证了外国资本对我国出口数量、贸易结构、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仍没有系统的研究结论,主要是由于出口产品质量缺少规范性的测度方法,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指标来精确地衡量出口产品的质量。本文在阅读往学者们的文献之后,从企业微观角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曰数据库》进行匹配,得出2000到2006年企业出口数据,测算了这些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并进行分析。最后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中间投入品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变化趋势经历了先降低后升島的过程。在2001年和2002年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出现波动略微下降可能是因为2001年中国加入WT0的原因。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出口产品需要面临来自全世界各国企业产品的竞争,企业为了维持其市场份额可能选择降低一些出口价格,以此测算出来的出口产品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企业出口难度有所降低,大量企业选择出口会拉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之后企业渐渐熟悉市场及自身产品的特性,逐步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激烈的竞争是的一些出口企业退出转向国内市场,使得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提升。
第二、整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按照产品类别区分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作用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以—般消费品和中间品为主的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而对于以资本品为主的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是特别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不同贸易方式的企业出曰产品质量影响不同。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加工贸易方式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但对于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不同性质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完全相同。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国有企业及私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不思著,而对于集体企业及港澳台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九: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效应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与上年相比下降8%,其中,出口额与上年相比下降2.8%,进口额达到1.68万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14%。同年,中国外贸顺差总额为5945亿美元。对中国的贸易来说2015年是困难且复杂的一年,由于外部因素的原因导致了中国进出口值下降,从出口方面看是因为外需低迷,而从进口方面来看则主要因为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统计,在2015年中,澳大利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5.9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16.9%(下同)。贸易逆差达到117.7亿美元,而2014年为顺差。2015年六月签订了自贸协定,然而2015年一整年的中澳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与去年相比有所下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挫,导致澳对中国矿产品出口下降较多。澳大利亚的矿产品在对中国出口中的份额超过了60%。因此,矿产品对中国出口的表现基本决定了澳对中国出口的整体表现。所以应该健康的、有秩序的实施自贸协定的内容,对于中澳两国比较敏感型产品设置过渡时期,逐步降低零关税,使两国更好的开展货物贸易活动,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货物贸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扩大了货物贸易规模,给两国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利益,造福于双方人民。
(二)研究意义
由于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刚刚建立,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具体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中澳自贸区的建立对两国货物贸易效应研究这一论题深层次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可以丰富比较中澳两国的货物贸易研究,从而加深对两国贸易的理解;在实践上,既可以为两国政府对中澳自贸区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两国贸易企业提供有力的参考,以便更好地开展两国贸易活动。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货物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二、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中澳自贸区相关分析并进行研究,探讨中澳自贸区建立的过程和意义,并研巧中澳自贸区建立后存在的货物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现象,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运用贸易相关指数对中澳自贸区货物贸易效应进行分析。最后,在前文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基本框架如图1.1所示:
.........................
第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的概念
关税同盟理论是由J.Viner在1950年《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方面做出分析。维纳之前,在自由贸易区及关税同盟取消了贸易限制的情况下,区域内实现自由贸易,从而实现区内的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净增加了世界的经济福利,所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是有利的。与在全球范围内达到自由贸易的"最优化"情况相比较,一种"次优"选择是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由贸易。而维纳指出,在拓展区域内贸易的同时,对于区域内成员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减少了,关税同盟的建立对于世界福利的净増加并不是一定的。对于关税同盟对贸易流动的影响,他使用trade creation和trade persion进行效应分析。
.......................
二、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一)贸易创造
贸易创造效应:指各同盟国之间通过消除关税或非关税等贸易壁垒实现同盟內资易自由化,从而促进贸易的増长。由于之前的同盟国之间的商品的生产成本有所不同,所以随着贸易壁垒的取消,同盟国之间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即同盟国内部的成员国就会选择商品生产成本较低的同盟国,生产成本较高的同盟国的商品就会被生产成本较低的同盟国商品所取代。由于贸易壁垒的取消,同盟内成员国对商品贸易需求就会向低成本成员国转移,从而就创造出新的贸易。与此同时,有些成员国就会在某些产品上向其生产成本较低的成员国进口该类商品,把之前用于生产该类商品的资源利用到比其他成员国具有比巧优势的商品生产上。这样一来不仅成员国之间获得利益,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并且同盟内福利水平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増加。贸易创造效应可分为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两方面。在生产效应这一块,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成员国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促进它们提高,同时对本国资源进斤了有效配置。关税同盟的建立,促使各成员国进口相对生产成本较低的成员国商品,来替代本国生产成本较高的相同产品,从而降低了国内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减少国内消费支出,增加了消费者剩余。
(二)贸易转移
贸易转移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削除了成员国间以关税为主的贸易壁垒,同盟国就会进口生产成本虽然较同盟外国家高,但是没有关税的伙伴国商品。因为同盟外国家虽然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但是其关税使得产品进价很高。如此一来,贸易从同盟外转移到同盟内,这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成员国用高成本的伙伴国家产品替代同盟外国家低成本产品,从世界福利角度来看,全球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贸易转移效应为负。
........................
第三章中澳自贸区的建立与货物贸易发展现状.............12
―、中澳自贸区的建立...............12
(一)中澳自贸区的发展历程...............12
第四章中澳自贸区货物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22
一、中澳自贸区货物贸易静态效应分析——以矿产品为例的局部均衡分析.............22
(一)对于中国市场需求,澳大利亚的矿产品供应量能够满足.................22
第五章中澳自贸区货物贸易效应的贸易指数分析..............29
一、从显性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中澳自贸区货物贸易效应.............29
二、从贸易竞争力角度分析中澳自贸区货物贸易效应...............31
第六章促进中国货物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一)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放敏感产业
根据前文第三章分析可知,双方的敏感性产业主要有农业、畜牧业、机电产业及纺织服装产业等,其中我国的敏感产业主要是前面两个,而澳大利亚的敏感产业主要是后面两个。所以在中澳双方签订自贸协定时,中澳双方都考虑其敏感产业的贸易发展,设置了过渡期这样的特殊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对其敏感产业贸易采取逐步降低关税的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放敏感产业,促进敏感产业的稳定发展,逐步向贸易自由化发展。我国政府在农业、畜牧业方面,应建立生产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监督企业让其主动积极学习一些生产技术加水平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加强对这些产品的技术与资本投入,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按照国际生产标准进行生产,以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
(二)加强中澳能源和矿产合作
由前文第三章和第五章分析可知,我国自澳大利亚的进口产品主要是矿产品,而且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侣王、煤炭、铁矿石等)和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是一个以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随着中澳自贸区的建立,自贸区内的贸易实现自由化,两国政府应加大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两国合作的规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稳健增长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矿产、能源方面的需求大大上升了,所以我国政府更应该积极主动与澳大利亚合作,同时鼓励我国企业参与澳大利亚的资源开发项目,提高双方合作的层次,加强对能源安全方面的管理,进一步为我国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结束语
中澳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的货物贸易的贸易效应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激励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提高了货物贸易效应。我国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关注中澳自贸区的发展状况,健康、有秩序、有计划的引导中澳自贸区的发展,从而让中澳双方能够获益,提高两国的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自改革开放科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实现了高速增长。中国的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181.19化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2090.04亿美元,实现了120倍的増长,而工业制成品的出曰份额由1980年的90.05亿美元增加到20B年的21017.%亿美元,增长了230倍。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出口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3年的4.9%,工业制成品的出□份额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13年的95.1%,占据了出口贸易的绝对地位;在另一方面,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得到改善,以纺织业、家具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200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的40%下降到2013的26.79%,而医药制造业等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则从2000年的46.8%上升到2013年的60.%%。
但是,相比于出口"多少",出口"什么"才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随着近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量的不断上升、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国内外学者更多地关注中国出口技术水平。大部分学者认为;虽然中国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与美德日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为贯彻落实"中国剌造2025"战略,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结构调整,加强基础,绿色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结构,探求影响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培育国际贸易产品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
1.2研究内容、方法与削新
1.2.1研究思路与内容
基于Hausmaim出口技术复杂度度量方法,本文采用SITC(Rev.3)三分位的制造业贸易数据,对中国1997-2013年间制造业产品层面、行业层面、国家层面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国际比较。进一步地,本文利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梳理有关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文献并给与评价、提出本文的结构安排、指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为出口技术复杂度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新-新贸易理论。
第三部分为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的比较分析。通过构建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指标分别从国家、行业、产品层面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并进行国际比较。
第四部分为出口技术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利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对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该部分先是对文章的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然后根据研巧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
2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2.1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差异,而是比较成本差异。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即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低生产率,即都具有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产品生产上存在区别,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较小劣势的产品,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原则,便都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收益,使得技术得到进步。
比较势对出口复杂度有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比较优势理论是研究出口复杂度的理论前提。出口技术复杂度体现的是一国(或地区)的出口技术水平,进而体现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地位。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衡量出口技术水平的标准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出口技术复杂度对应于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比收入较低的国家的出口技术水平,收入较高的国家有着更高的出口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財,发达国家具有资本或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相反地,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从而生产并出口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这样的国际贸易中,收入较高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产品而收入较低国家生产并出口低技术水平的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进而在获得产量增长的同时不断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出口技术水平。
..........................
2.2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解释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本质。要素禀赋决定要素价格,供给相对充足,则该要素具有较低的价格,供给相对稀少,则该要素具有较高的价格。各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出口使用该国相对丰富且便宜的生产商品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而比较劣势在于出口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价格昂贵产的要素的生产的商品。发达国家在知识、技术等要素方面的供给比较丰裕,其要素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发达国家出口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反地,发展中国家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相对稀缺且价格相对昂贵而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供给相对丰富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出口技术水平则相对较低。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高收入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并从事高技术水平产品的生产,而低收入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较低并从事低技术水平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均完善了研究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理论基础,均从出口国的视角解释了一国的出口复杂度,有效地补充了出口复杂度的理论研究。
技术差距论由波斯纳(M.V.Posner)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当一国优先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或者新的生产工艺而其他国家还未掌握这种先进技术之前,该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就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因此,创新国家可以凭借对该产品的垄断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由于进口国的"干中学"效应和产生于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落后国会不断模仿学习先进技术,从而理解并掌握先进技术,最终缩小并消灭与先进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唐果、贺翔,2009;王丽萍,2011)。技术差距理论利用技术模仿的时滞行来解释国际贸易。创新国家在模仿国掌握其先进技术之前,向模仿国出口先进产品从而获得利益。随著对外投资等途径,模仿国开始学习并掌握创新国的先进技术,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自行生产该种产品,不断缩小与创新国在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从而发生在技术差距基础上的国际间贸易总将消失。
.....................
3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分祈..............11
3.1中国制造业贸易现状...............11
3.1.1中国制造业贸易总量的发展.............11
4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25
4.1变量的选取................25
4.1.1外商直接投资(FDI)................25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33
5.1研究结论..................33
5.2政策建议.............34
4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变量的选取
进口贸易(IMP)通过以下方式提窩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水平:第一,进口贸易对进曰国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进口企业通过进口高附加值中间产品可以直接提高其出口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进口企业通过"干中学"效应,不断学习理解先进技术,提高企业出口技术水平。第二,进口国受进口贸易的威胁会进行技术研发活动。由于进口产品具有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会对进口国同类产品造成威胁,因此会刺激进口国企业加快创新和研发的进程。第王,进口贸易有可能会造成进口国技术的"低端锁定",进口品凭借其强大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对进曰国同类企业造成排挤,使其研发活动无利可图,最终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因此,对于进口贸易的综合效益无法在理论上提出明确的答案,需要进行实证分析。
研发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充足的资金保障。资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出口技术水平:第一,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使得研发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第二,为技术研发活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支撑。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论述了资本匿乏是影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低收入,低收入由意味着储蓄能力普遍较低,从而不能形成充足的资本,进而劳动生产率就很难得到提升,最终又形成低收入;需求方面,低收入常常表示购买力很低,而赔买力不足又无法吸引投资,进而劳动生产率就无法提升,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综上所述,资本是提升产品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
.......................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基于Hausmaim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度量方法,本文采用57个国家(或地区)SITC三分位的制造业贸易数据,首先对中国1997-2013年间制造业产品层面、行业层面、国家层面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测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出口复杂度在样本期间有大幅的提升,从1997年的14418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20189美元,实现了40%的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金砖国家中表现比较突出,但是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从产业层面上看,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复杂度在样本期间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分别以塑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呈现稳健上升的趋势,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有得到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产业的出口复杂度排名均靠后,特别在高技术水平产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第三,从产品层面上看,样本期间中国出口的典型产品其技术水平提高,出口技术水平差距缩小,出口产品结构逐渐改善,但是仍然出口中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髙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仅为7%左右,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相反,发达国家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达到20%以上,而出口的低附加值产品大都低于3%;
其次,本文利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的流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进口贸易对制造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具有负的影响,该结论与理论预期不一致,本文猜测有可能是进口贸易引发更加激烈的竞争,对国内企业造成"挤出效应",从而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研发支出的提高可促进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行业资本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有显著正向作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企业理解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有盈著的积极作用;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的取消对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