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香港商业银行利率协定最早形成于 1964 年,其主要目的是平息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保护中小型银行和稳定金融市场。然而,在政府保护下的金融市场不但没有茁壮成长,而且随着全球资本流动和经济全球化,利率协议逐渐成为香港金融市场向发达经济体靠拢的瓶颈。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香港通过采取分阶段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香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限制,所以其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针对存款利率。存款利率限制撤销前后可分为五个阶段,共历时七年。其特点是先撤销比重较小的定期存款利率限制,后撤销储蓄和往来存款的利率限制。具体过程如下:1994 年 10 月,超过一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被撤销;1995 年 1月和 11 月,分别撤销了 7 天以上和 7 天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2000 年 7 月,撤销了 7 日以下的定期存款利率限制;2001 年 7 月,撤销储蓄及往来存款的利率限制。因此,截止 2001 年 7 月 3 日,香港银行业正式告别利率管制,全面迈向了市场化时代。
虽然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自身竞争力,促进经济模式转型,但是利率市场化同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首先,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增加银行营运风险。自2001 年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香港商业银行净利差从 1.52%降到 2011 年的历史低点 0.98%,2012 年回升至 1.08%。其次,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银行的违约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竞争加剧,为了维持自身净利差,各商业银行将会对风险较高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最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波动会更加剧烈和频繁,这样就容易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存贷比从 2001 年的 64.1%下降至 2007 的 50.5%。因此,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不利于一国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中国由于上一轮经济改革红利即将消失,迫切需要新一轮金融改革,而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国主要从利率批发和零售这两个市场进行改革。利率批发市场方面,已建立了以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利率零售市场方面,其开放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与香港十分相似,都是自上而下逐步开放的过程。2013 年 7 月 23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放贷款下限。因此,离利率完全市场化仅剩一步之遥---存款上限。同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对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
第二节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交易者模型对香港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样本为2002-2011年间,香港本土注册并持有牌照的22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银行数据主要来源于 Bankscope 数据库。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规范与实证分析。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香港商业银行行业特征,应用相关理论对净利差影响因素进行规范分析;同时,通过描述性统计和计量模型对香港净利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对面板数据一般采用动、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进行静态分析时,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确定样本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最后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消除截面异方差和自相关性,得到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当研究净利差是否存在滞后效应时,仍旧沿用静态的方法会产生有偏和非一致估计。因此,本文采用了广义矩阵法(GMM)对面板数据进行动态实证,从而消除上述问题。
本文的框架图如图 1.1 所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首先是通过数学推导得出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结合实际对理论模型进行不断补充。其次,以理论模型为基础对不同发达国家的净利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结合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理论对净利差进行实证研究。
一、理论研究
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 Klein(1971)等提出的银行公司微观模型;另一种是 HO & Saunders(1981)提出的交易者模型。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交易者模型。
Ho & Saunders(1981)最早系统地提出了交易者模型,随后的研究基本都以交易者模型为基础。在该理论模型中,HO & Saunders 假设银行是一个风险规避的交易者(存款的吸收者和贷款的提供者)。由于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非同步性,这将导致商业银行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需要在短期货币市场上持有或长或短的净头寸。而利率在货币市场上极易波动,持有净头寸会导致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损失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一个正的利息差来弥补上述风险。只要交易不确定存在,无论银行业竞争有多激烈,该利息差都将不会消失。HO & Saunders 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一个非常简洁的理论模型:
HO & Saunders 虽然得出了简洁的交易者理论模型,但同时遗漏了另一些也能影响银行净利差的因素。因此,后期学者都在其基础上对交易者模型进行扩展。
Allen(1988)在 HO & Saunders 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贷款的异质性(即存在不同贷款类型)。由于贷款者对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存在交叉需求弹性,替代产品一旦增多就会导致纯利差的降低。该研究为银行今后发展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多元化奠定了基础。Angbazo(1997)则认为现实中不仅存在着利率风险而且也存在着信用风险。他将信用风险纳入交易者理论模型之中,他认为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两者的交叉项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并且认为银行将提高净利差来弥补存在的信用风险。Maudos & Guevara(2004)则在交易者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Valverde & Fernandez(2007)在 Allen(1988)的产品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把商业银行的业务区分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他们认为中间业务和传统的存贷业务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一旦中间业务收入增加,银行净利差就会降低。Maudos & Soli(s2009)综合了前人的所有理论影响因素,将利率风险、产品异质性、违约风险、中间业务和运营成本都引入模型中建立了一个综合模型。Joshua Kirkwood(2010)则在Maudos & Guevara(2004)的基础上引入资产证券化变量,得出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更加匹配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中国一直以来对存贷款利率有严格的控制,直至 2004 年,为适应全球化进程和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才逐步开放利率管制。国内学者对银行净利差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并未取得突破。实证研究方面,则主要集中于纯粹的交易者模型实证分析和包含宏观经济及政策变量的实证分析。绝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是以国外的交易者模型为基础,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周鸿卫、韩忠伟、张蓉(2008)选择 1999 年至 2006 年间中国 26 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净利差的影响因素。首先,考虑到中国利率市场并未完全市场化,将基准利差变化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其次研究了 2004 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对银行净利差有显著影响,最后将商业银行分为跨区和不跨区银行,研究其净利差的影响因素是否一致。研究结论为: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显著,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逐渐减弱;2004 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净利差有显著影响;经营区域限制因素对银行净利差有一定影响。
周开国、李涛、何兴强(2008)主要参照了 Maudos & Guevara(2004)的理论模型,采用 1996-2003 年间的 81 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市场集中度、风险规避程度、交易规模、隐性利息支付、平均营运成本、存款准备金率、经营管理质量等都对银行净利差有显著影响。
程茂勇、赵红(2010)选择了 14 家上市商业银行 1999-2008 年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将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分为理论、引用和控制变量,通过静态和动态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净利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平均运营成本对利差影响最大且十分显著;中间业务与利差呈显著负相关;动态回归分析亦显示,银行净利差存在正的滞后效应,即前期利差与当前利差呈正相关。
白当伟(2007)利用 15 家银行 1999-2003 年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从银行自身因素(资产质量、经营成本、银行交易规模),银行市场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宏观经济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M2 增长率、GDP 增长率等)这 3 方面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作者认为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市场会起到很大作用,因此重点分析了银行市场结构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赫芬达尔指数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净利差影响很大。原因主要是 1990 年至 2003 年间,我国银行业竞争逐步加强,因此净利差水平也逐步降低。
第三章 香港商业银行的现状 .......... 11
第一节 香港银行体系构成 ............. 11
第二节 香港商业银行的 CAMEL 评级 ................... 13
第四章 香港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18
第一节 基于静态模型的净利差实证分析 ................ 18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27
第四章 香港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静态模型的净利差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银行自身因素、行业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其中银行自身因素包括平均营运成本、违约风险、风险规避程度、交易规模、中间业务、隐性利率支付、经营管理质量、利率风险等,行业因素则包括市场集中度和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宏观经济政策因素一般包括实际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广义货币 M2 增长率等。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比较稳定,短期内不会出现较大波动,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基本不发生变化。相对宏观因素而言,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不考虑宏观政策变量,只对银行自身因素:平均营运成本、违约风险、风险规避程度、交易规模、中间业务、经营管理质量和市场集中度这 7 个变量进行研究。因此,香港商业银行净利差模型设定如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参照了Maudos & solis(2009)交易者扩展模型,研究了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理论阐述了市场集中度、平均营运成本、风险规避程度、贷款规模、信用风险等因素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接着,选取了香港22家持牌银行2002年至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模型中还包括了中间业务变量、经营管理质量等理论模型中没有出现但实际对净利差有影响的因素。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回归中,对净利差影响最大且显著的变量有两个,即平均营运成本和中间业务。其他变量如经营管理质量、风险规避程度、市场竞争结构都与理论预期相一致。另外两个变量贷款规模和信用风险与预期有所出入,主要原因可能是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商业银行会涉及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及创新,因此其风险监管能力还是有待提高。动态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前期利差不会对当期利差产生显著影响。
二、对香港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第一,实证结果表明中间业务与净利差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为降低银行净利差水平,香港金融管理局应鼓励各商业银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提高各自信誉,从而促进整个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最终减低整个银行净利差水平。对于各商业银行而言,中间业务虽然会使得其净利差受到损失,但是它不仅能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增强风险控制能力,而且还能增加表外业务利润,从而抵御净利差下降而带来的营运风险。
第二,营运成本与净利差呈正相关。商业银行之所以要求高净利差主要是为弥补高营运成本。当营运成本降低后,其净利差也会随之降低。香港金融管理局一方面可以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鼓励各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利用网络的规模化效应,减少分支机构或者营业网点,从而有效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略)
香港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香港,商业,银行,净,利差,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