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32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六年时间,它不仅重创了国经济,也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至今世界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恢复,面临着金融危机后遗症的许多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欧元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不振。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非同步性特征。2013年,国经济虽有复苏强劲之态势,但其财政危机和政治僵局曾对其经济复苏产生困,。日本推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开始增速发展,但时伴随的是通货膨胀率的上涨。相比较美国和日本,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势头显彳’疲软和脆弱,且表现不稳定,欧债危机的阴霾挥之不去。中国、印度等新兴经体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率先复苏,但其经济增长率仍然不高,一些新兴经济体陷入“硬着陆”的可能。
理论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主要表现在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能够协调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产业结构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发展水平;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影响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因此,如何对二者进行协调使其良性发展,是确保一国或地区经济稳定的关键。本文将基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深层次挖掘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机制,以期能为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做出绵薄贡献。

1.2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较多。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不多,国外文献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层面。在国内文献中,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关于地区的研究多为东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针对广西的研究几乎没有。产业结构建立在一国(或地区)的生产结构基础上,决定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水平;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又反映着产业结构状况,并引导着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经济中,某些特定时期两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本文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及相偏离两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2.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主要表现在该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否能够相互适应。两者的适应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的水平也越高。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H-O定理研究了一国(或地区)开展对外贸易的基础条件,从实质上看,无论是建立在绝对比较优势差异或者建立在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对外贸易都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反映。在这三个理论框架下,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凡制成品都有个生命周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产品经历生命周期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国和模仿国产业演进的过程。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说”和迈耶的“爬梯理论”都支持了基于技术的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变化。迈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就像在比较优势的梯子往上爬一样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同时伴随着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对外贸易不仅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通过进出口构成变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钟昌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外贸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出口和进口实现。出口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包括四个方面:改变区域生产要素存量,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后向经济联系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出口部门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可刺激本区域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进口主要通过需求信号和技术、生产线的引进来直接推动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间接影响主耍是通过产业转移和跨国投资实现的。由于产业转移和跨国投资引发的新产业,待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作者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宁波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发现国内需求变化和出口规模的增大对宁波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进口替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作用不大;技术进步对第一、第三产业的影响效果为负,说明当前宁波一次、三次产值中技术因素含量不高,技术进步对第二产业存在正的支持作用。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

对外贸易结构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区理解。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既包括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还包括了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主要理解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即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段内的出口和进口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即某一大类或某特种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以百分比表示。现实中因为研究的需要,通常又可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细分为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鉴于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广西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2.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
对外贸易理论表面上探讨的是一国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以及在对外贸易中的利得问题,对外贸易的基础实际上来源于一国的产业基础,产业基础决定着一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方向。因此,从本质上看对外贸易理论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的源泉。
2.1.1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
2.1.1.1绝对成本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国际贸易分工的概念,他在《国富论》(这一经典著作中提出两国幵展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绝对成本理论。斯密认为,不同国家之所以能生产出不同的产品,是因为不同国家具有对其自身有利的特种生产条件,这种有区别于他国的特种有利生产条件决定了每个国家可以生产出自身的特色产品。特种生产条件即经常所说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包括自然禀赋和生产技术、工艺的优势。按照斯密的理论,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需耍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是少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该国用自己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与别国所具有的绝对优势产品相交换,这就是两国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
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一国的生产结构建立在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生产结构的不同,使得贸易双方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同。如果A国在小麦和棉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最大;B国在小麦和棉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生产棉布的绝对劣势较小,那么按照李嘉图的观点,贸易同样可以存在于A国和B国之间,A国的出口小麦,进口棉布;A国出口棉布,进口小麦。在此情况下,两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只有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才会发生改变。
但是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行业间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陷入了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位资源要素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陷讲”。而且,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也会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递减而逐渐消失。因为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制度创新和市场效应,有固化国际分工的倾向,基于李嘉图的静态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会导致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中低端,逐渐陷入单一产品结构的畸形产业结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借由动态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借由出口贸易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国出口产业的发展,再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

2.2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即指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其研究始于十七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魁奈,主要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各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霍夫曼等人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开始了理论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对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1.1威廉配第的产业结构理论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次发现: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对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比较,配第发现:以产业附加值的高低排序,服务业附加值最高,其次是商业、工业,农业的附加价值最低。配第在他的研究中将一国产业划分为了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首次对一国产业进行了细分,产业结构也首次得以出现。配第的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由较低水平生产率向较高水平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即由有形商品的生产向无形服务的生产转移。这是推动产业结构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2.2.1.2魁奈的产业结构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在其代表作《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中,提出了当时较为新颖的“纯产品”学说,在此学说中,魁奈将社会阶级划分为三个层次:生产阶级、拥有土地权的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主要进行农业生产和“纯产品”创造,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工人和租地农场主;拥有土地权的阶级,像地主、官吏等通过租借土地和征税从生产阶级手中取得“纯产品”;不生产阶级包括资本家和工人,他们是不生产“纯产品”的。在魁奈的理论中,只有农业才是一个国家的生产部门,农民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给社会三个阶级来使用,农产品在三个阶级中循环流通。魁奈的思想对资本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提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也现实出一国产业结构的雏形。
克拉克通过计量,比较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投入的差异,对威廉配第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形成配第克拉克定理。在将产业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上,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也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在农业占主导的经济模式下,农业中的劳动力比重最大,人均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制造业、商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时,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规模扩大,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当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三产业占主导时,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迅速增大,此阶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因此,在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涵中,可发现劳动力规模的扩大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伴随着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全过程的。

3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37
3.1世界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分析........37
3.1.1世界经济总体现状.......37
4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71
4.1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态..........71
5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影响分析........92

5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影响分析

在第四章中研究发现,从单项数据来看,广西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效应在分析年间基本为正。产业结构变化主要受第二产业较快的增长速度和不断攀升比重的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初级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为正,比重变化也为正,但是变化不大,不足以抵消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变化负效应。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速为正,且比重上升较快。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比重是下降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降低,但是初级产品的大幅进口抵消了前两类产品比重的下降,对广西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总体看,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大,均不是引致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变化受其自身影响较大。产业结构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不太明显,但相比较对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还是稍高。本章将具体研究广西三次产业发展对分类商品进出口结构变化以及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5.1模型设置和数据来源


6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前三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做总结,第二部分根据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适合于广西现实发展的政策发展建议。

6.1主要结论
6.1.1理论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发展关系。在界定清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梳理了两者关系的国内外文献及两者发展的理论基础。从现有文献和理论中总结发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可能发展状态从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等级(指第三产业或制造业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整个产业产出的比例)越髙,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也越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即主要出口商品由初级部门转移到工业制成品部门,产业结构升级伴随着贸易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产业转移或者国际国内供给、需求要素引致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在短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可能产生错位。当主要出口商品的层次高于国内主导产业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超前错位于产业结构,反之落后错位。文章接着分析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机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从改变产品需求和生产要素供给方面影响产业结构,也可以通过技术进口、进口竞争提升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还可能引发新产业的出现,这对产业结构升级也会产生影响。产业结构主要通过产品生产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产业转移来影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