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对工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域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43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主导出口商品经历了由资源型产品到轻纺类产品再到机电类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过程,但这种转变与生产全球化浪潮以及中国鼓励加工贸易,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密切相关,表面上中国出口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实际上中国在全球化生产中只是扮演了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者”角色长此以往不仅使本土企业在贸易利得分配上收益甚微而且导致其产品创新能力十分低下,而当有的企业欲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又会遭到发达国家诸多的技术限制。而且,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传统的贸易优势也开始被削弱。此外,伴随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对外贸易开始频频遭受全球化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外需荽靡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使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在严峻的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偏重加工贸易,缺少自主创新内核的商品出口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突显。如何保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使其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同时实现出口增长从“集约型”转向“扩展型”,毋庸置疑,其根本方法就是提升本土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中国的出口贸易模式逐渐减少对加工贸易的依赖,这也是中国开始施行自主创新贸易发展战略的立足点。
基于现实的需要,国内的学术界也幵始探索对外贸易与创新之间的种种联系。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出口贸易是否可以促进创新”和“创新是否可以推动出口贸易的增长”这两个方面,研究层面上大多基于国家或产业层面,以微观企业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对创新与出口关系进行详细和系统的实证检验。因此,本文从微观企业角度出发,重点探索企业出口贸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简化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为基础,构建计量分析模型,验证企业出口贸易对其产品创新的推动作用以及出口经验和技术差距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为厘清出口贸易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一定的微观证据,也为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加强其自主创新投入,更好地利用出口优势来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力,制定相应的国际发展战略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框架下提出一个简化的关于企业创新决策的模型,其中涵盖了出口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异质性视域下企业出口行为对其创新的影响。在为国家自主创新贸易战略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微观基础的同时,也为企业更好的利用出口实现技术与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思路,文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者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内容框架和研究方以及研究的意义与可能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然后对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和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二章提出企业出口对其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主要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下引入企业创新的因素,探讨出口对企业的创新决策的影响,以及出口企业特征因素如:技术差异,首次与非首次出口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假说。
第三章先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出口贸易与总体科技创新情况进行描述和相关性分析,再从企业微观的角度对某些重要变量如出口与非出口,技术差异等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和相关性分析,对这些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四章主要通过实证检验异质性企业出口对创新产生的影响。首先是以第二部分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企业创新决策的计量模型,以规模、市场竞争、研发投入等作为控制变量,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别考察出口对企业创新概率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其次,使用划分子样本的方法重点考察首次出口与非首次出口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以考察出口对企业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并通过划分企业的技术水平,考察技术差异在出口对创新影响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工具变量法控制内生性问题,以期达到更为准确的计量结果。
第五章将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在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第二章中国出口贸易与科技创新情况

本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以了解中国出口贸易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首先对中国整体的出口贸易及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相关性分析,为下一部分的实证研究提供宏观背景;然后根据可能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特征,包括出口贸易,地区、所有权和技术差异等对不同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初步了解企业层面出口贸易及其他特征与其创新活动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整体出口贸易与科技创新的概况
一、出口贸易情况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见表3-1)。在货物出口总额方面,除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之外,中国的出口总额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而其增长率虽呈现波动之势,但增速的平均值也达到20.12%。截至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已达到亿美元,这一数值是2000年的8倍,且近年来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呈上升态势,自2009年起,中国便已稳居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国的位置。在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方面,除2009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量均稍有下滑之外,两种产品出口量都一直保持稳步的增长,且相较而言,工业制成品无论在出口量还是出口额增速方面都远远超过初级产品,截至201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达到95%,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出口贸易方式方面,除2009年稍有下降外,三种贸易方式下的商品出口量均稳步增长,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而其他贸易方式下商品出口额所占比重虽少,但其比重已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但在中国出口贸易繁荣发展之下还隐藏着诸多的问题:从表3-1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至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上升。此后,比重虽然稍有下降,但也保持在以上,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中国经济对出口贸易的较高的依赖程度。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大,中国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愈加明显,这一点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强烈冲击中就可体现。众所周知,中国出口商品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工业制成品也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这一类的产品附加值低,这也使得中国在贸易利得分配方面始终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此外,中国东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过于依赖外资金业从事加工出口以及出口商品受到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全阻碍日益频繁等问题,也在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中变得愈加突出。

第二节中国工业企业特征与其创新活动的情况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节用于分析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贸易及其创新活动现状以及第四部分用于实证分析的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的样本范围为全部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年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其中90%的企业是制造业企业。从2001年至2008年该数据库的样本容量从17万家逐渐增加到33万家,其中的数据涉及到企业的注册类型、市场进入、借贷、投资、研发、广告和出口行为等信息。庞大的样本容量和详细的企业经营指标使其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用于微观企业研究的数据库。
尽管该数据库所包含的企业指标非常丰富,但其中的某些观测样本的指标却存在遗漏和异常值,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借鉴谢千里和聂辉华等人的做法,对于样本数据进行如下的处理:(1)踢除关键指标(如销售额、总资产、出口交货值等)缺失或为负的样本观测值;(2)剔除职工人数小于8人,销售额低于500万元的样本观测值;(3)剔除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累计折旧小于当期折旧,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净值,销售收入小于出口交货值等不符合基本会计原则和事实的样本观测值;(4)剔除利润率低于0.1%和高于99%的异常样本观测值。最终得到95万条企业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04年为经济普查年份,导致该年份的相关数据缺少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等重要指标,而2008年的企业数据并没有涉及到与企业创新相关的指标,致使这两年的指标与其他年份的指标无法进行匹配,所以本文的研究未使用这两年的相关数据。此外,2001-2003年没有企业研发支出费用的统计,故与企业研发支出费用相关的描述性分析的观测期为年。

第三章中国出口贸易与科技创新情况..........16
第一节整体出口贸易与科技创新的概况.........16
一、出口贸易情况..........16
第四章企业出口对其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25
第一节企业创新的衡量方法................25
第二节企业出口对其创新活动的影响..........26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40
第一节研究结论..........40

第四章企业出口对其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与研发创新活动的数瑪统计分析表明出口行为对企业的创新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某些特征也可能对企业的创新产生影响。本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在充分考虑可能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的前提下,构造计量模型验证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

第一节企业创新的衡量方法
在进行计量回归前,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1)考虑到型中存在表示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的变暈,此类变量通常采用取自然对数的方表示,可以体现其增长的特点,而其他变量则由于是以比值形式存在,故不使对数形式表示。(2)由于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只有2005-2007年的样本包含企业研发投入的数据,因此本章的模型回归均以这三年为样本观测期。虽然时间跨度不长,但每年仍然有大量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这有可能造成无法观测的选择偏差而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所以,本文使用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消除这种影响,通过对观测期企业样本代码的蹄选达到确保三年内企业样本保持一致的目的;(3)由于以往研究认为企业在生产率提高后会自我选择从事出口贸易,而创新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企业未出口前的较高创新能力可能会使企业产生对海外市场进行拓展的动机,进而从事出口贸易。所以,关于企业出口对其创新影响的研究不可避免的存在出口与创新之间双向因果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首先通过构建简化的异质性企业创新决策模型阐述出口企业较非出口企业更倾向于创新的机制。其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企业创新因素的条件下,采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企业出口行为对其创新概率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通过区分首次出口和持续出口企业、低技术水平企业和高技术水平企业考察出口对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影响作用的差异。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整体上,中国工业企业出口对其创新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以产品创新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的代理变量,我们发现,当企业提高其出口强度时,企业的创新概率和创新绩效都获得了提升,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其他因素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作用:(1)研发投入的增强对企业创新的正向提升作用十分显著,并远强于其他影响因素的正向影响作用。这体现了企业研发投入增强对其创新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巨大;(2)企业的规模和人力资本投入水平的提升也会为其创新带来积极的正向影响。这体现了规模效应和人力资本丰裕在企业创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在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因素方面,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创新倾向越强烈;企业接受的补贴程度也与其创新倾向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越小,其创新的倾向也相应增强,这表明中国的工业企业可能通过外部融资进行其创新活动,融资的难度越低,其创新活动越活跃。(4)对企业的外资涉入、地区和行业技术水平的虚拟变量表明(见附录C),外资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对创新的影响为负,这暗示了通过引进外资并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因为中国大多数的具有外资涉入的工业企业多从事加工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对高技术和研发创新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而企业的东部区位特征对其创新的影响也恰好佐证了这一点,因为地处于沿海的区位优势,企业更易从事加工贸易。高技术水平行业内的企业由于行业本身要求较高的技术和研发水平,因此对企业创新有正向的带动作用。
第二,通过对比出口行为对首次出口企业和持续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我们发现,出口对首次出口企业的创新概率和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作用,而对持续出口企业的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这表明持续的出口可以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学习经验和激励,而首次出口的企业因面临巨额的冰山成本以及需要时间适应陌生市场,企业将更多考虑在市场上生存而不是选择创新。中国政府现行的为出口提供优惠政策以保障企业出口的持续性做法,可以有效帮助首次出口的企业降低国外市场的生存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为其更好地发挥“干中学”效应和进行创新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