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世界贸易取得飞速发展。2000年世界贸易额为16.1 万亿美元,2010年则达到38.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 9.0%。世界贸易迅速发展之时,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差额也逐年拉大,逆差国方面,美国1980年的贸易逆差才 248.4亿美元,但近30年来大幅度增加,到了 2012年则达到7289.4亿美元。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顺差国,德国1980年的商品贸易顺差才为48.6亿美元,但到2012年则为贸易顺差2398.4 亿美元。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全球贸易失衡愈演愈烈,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逆差国和以东亚经济体以及海湾国家为代表的贸易顺差国两个极端。作为全球的最大贸易逆差国,美国的贸易失衡显得极其突出,近二十年间积累了超过10万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全球性的贸易失衡愈演愈烈,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正因此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探寻全球贸易失衡的根源也显得十分必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随经济一起快速发展,十年来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01年我国贸易总额为5815.8亿美元,2011 年则达到40608.3亿美元,入世十年平均增速21.5%。伴随着总量的增长,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贸易顺差却也越来越大,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盈余164.1亿美元,2008 年达到最高值2865.7亿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失衡国,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贸逆差大幅度增加,2011年美国对世界各国的贸易逆差达7277.6亿美元。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贸易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显著,由此美国持续的巨额贸易逆差是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
1.2 论文的思路和结构
本文从国际分工视角入手,分别以美国与德国、美国与东亚的贸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当前美国的贸易失衡问题,并从产业内水平分工与垂直专业化两种主要分工方式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进行比较性分析。之后,在实证研究中,选取美国与德国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和美国与东亚的专业化贸易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出贸易平衡与国际分工形态的关系,得出结论再针对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内容结构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包括1.美国贸易失衡成因的相关研究;2.产业内水平分工和垂直专业化这两种国际分工形态的研究综述;3.国际分工对贸易失衡的影响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美国商品贸易和国际分工
首先,概述美国贸易的基本发展情况,从贸易伙伴和商品结构分析美国贸易失衡的现状。其次,梳理了国际分工的演进和发展,对产业内水平分工和垂直专业化两种分工形态进行了阐述和比较。
第三部分:美国-德国产业内水平分工与贸易失衡
本章首先阐述了美国与德国的贸易平衡情况。然后介绍了产业内水平分工的测度方法。
第四部分:美国-东亚垂直专业化与贸易失衡
本章则是以美国与东亚的贸易模式为例,首先介绍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并对美国与东亚的贸易平衡情况进行了统计描述。然后,介绍了本文所用的对垂直专业化指标的测度方法。
第五部分:产业内水平分工与垂直专业化对美国贸易失衡的实证研究
最后对美国和德国产业内贸易、美国和东亚的垂直专业化与美国贸易平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应的回归结果。
第六部分:结论和启示
对上文的分析进行总结整理,先得出基本结论,并针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美国经验,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得出启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美国贸易失衡成因的相关研究
美国的贸易失衡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重大问题为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多年的研究也有许多不同的结论。有一些研究是从储蓄-投资角度解释对贸易失衡的影响的,如Eichengreen (2004)基于国内外储蓄-投资差额的角度总结出引起美国经常项目失衡的四种不同观点:美国储蓄不足的观点、新经济的观点、全球储蓄过剩的观点和中美相互依存的观点。他还指出,正是由于有外国资本流入为经常项目的赤字融资,才导致美国居民的消费超出产出。但是Bernanke(2005)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并不是因为美国的储蓄率太低,而是因为其它国家的储蓄太高,而投资相对较少。对于这些多余的储蓄,美国自然成为这些资金的目的地。为了消化这些高的储蓄,从而造成了美国的贸易赤字。
对于美国贸易收支失衡的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献集中在汇率因素影响的讨论上。在已有的关于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中,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经验数据还尚未形成一致结果。Mckinnon (2005)指出,汇率的变动不能解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问题,所以对于美国来说,打压人民币汇率升值只会导致中国像日本一样陷入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并使得经济长期持续的低迷。在国内研究学者中,贺力平、范言惠、范小航(2006)系统性地检查了美元有效汇率指数变动与美国贸易平稳及经常账户平稳的对应关系,发现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对美国贸易逆差或经常账户逆差的影响低于时间趋势变量,从而表示指望美元贬值后会使得美国的贸易逆差或经常账户赤字出现相应减少是不实际的。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造成美国贸易失衡的原因提供了一定的解释,但笔者认为并未能分析出其本质。众所周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影响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从这一重要性作用来说,只有从国际分工视角才能真正把握国际贸易失衡的本质。
2.2 国际分工研究综述
2.2.1 产业内水平分工相关研究
关于产业内水平分工理论,Grubel,Lloyd(1975)是最早系统性地进行了阐述的学者。他们认为在剔除了运输、储存和销售等贸易费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再把交易成本和需求满足程度纳入到新要素比例理论中,则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内水平分工理论,并提出只有从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才能全面系统地解释产业内水平分工理论。Aquino(1978)以工业制造业中间品贸易为例,阐述了生产者之间进行的中间产品贸易增长现象的内在原因,并通过模型证明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与中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将产业内水平分工理论进行了拓展。此后,科兹考斯基、斯密特、格林威等学者们,分别从跨国公司、经济集聚、R&D 投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产业内水平分工的内在机制,探讨了产业内水平分工与社会福利及贸易政策等问题,使产业内水平分工理论进一步得到拓展。
国内学者方面,单独对产业内水平分工的研究很少,几乎所有研究是以产业内贸易为对象的。如许统生(2006)对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垂直差异性产业内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则阻碍了经济增长。胡昭玲(2007)对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贸易两种贸易形式的理论基础、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经验研究方面,史智宇(2003)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范爱军、林琳(2006)对中日两国所进行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垂直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而杨丽华(2006)详尽地评述了国内外学者测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张捷(2005)以东亚的国际分工体系为研究对象,发现东亚地区的分工体系逐渐转变成了产业内分工模式。由此可见,国内关于产业水平分工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3 美国商品贸易及国际分工 ..................... 9
3.1 美国商品贸易基本概况........................ 9
3.2 美国贸易伙伴的国别结构 ............................ 10
4 美国产业内水平分工与贸易失衡 ............. 23
4.1 美国与德国贸易 ............. 23
5 美国‐东亚垂直专业化与贸易失衡 ...... 32
5.1 东亚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式 ................. 32
6 产业内水平分工与垂直专业化对美国贸易失衡的实证研究
前文从统计数据上分析了美国与德国、东亚的贸易失衡情况,从指标上测度了美国与德国的产业内水平分工以及美国与东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比较分析了产业内水平分工和垂直专业化两种分工的差异与联系。因此本章在前文理论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模型,以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检验国际分工形态与美国贸易失衡问题。
6.1 变量的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先对这些变量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样本数据在统计意义上是否符合最小二乘法的分析要求,同样也有利于发现变量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 6.0版本。
经初步检验,这些解释变量的水平值并不平稳,所以只能使用协整检验的方法,而协整检验要求所有变量都必须同阶单整,因此,首先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剔除和其他变量非同阶单整的变量。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见表6-1)。
通过ADF 检验方法,ADF统计量显示各变量均未通过平稳性检验,即其原始序列数据都存在单位根。但一阶差分后,各变量数据都接受了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说明他们是平稳的。总体检验结果是,所有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由于LnTB、IIT、VSS和LnFDI 都是一阶单整的序列,因此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Engle.Granger)的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从国际分工不同形态的视角,研究了美国贸易失衡与国际分工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加剧了美国贸易失衡,而美国与德国的产业内水平分工则对贸易失衡具有减缓效应。这与前文进行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理由也较容易理解。不论是产业内水平分工还是垂直专业化,一国的国际分工形态都取决于自身的产业结构。垂直专业化造成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和金融服务业等虚拟产业过度发展,即进一步向制造‐服务分工形态转移,因而容易导致贸易失衡;而发展中国家固守垂直专业化,可能会带来产业链的锁定效应,产业结构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国际分工地位难以改善,长期依赖制造业的发展,积累大量的贸易逆差。产业内水平分工则不存在这一问题,由于贸易国产业结构具有相似性,进行以差异化产品为主的分工,反而可能增强分工参与国的制造业,进而缓解贸易失衡问题。
其次,全球经济失衡引发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借此经济背景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表面上看是意图回归实体经济,提升经济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际上,美国意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从而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这必然会影响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或者说主导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这一战略还将催生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无助于缓解当前美国贸易失衡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此,我国政府部门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应对贸易摩擦与纠纷。
参考文献(略)
国际分工形态与美国贸易失衡——基于产业内水平分工与垂直专业化的比较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际,分工,形态,与,美国,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