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视角下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9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以农业银行 DE 县支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及经验方法对农业银行 DE 县支行的金融扶贫问题进行了分析,论文以 DE 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发展为例,首先对当前 DE 县支行金融扶贫业务发展背景、人员及组织架构、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金融扶贫业务存在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较为传统、渠道建设能力弱的问题。通过 SWOT 分析,结合 DE 农行实际,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对策,确定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工具多元化、推动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五大措施提升 DE 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发展,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保障、强化风险管理、优化扶贫信贷流程四项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提升发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的政治高度,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和执行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精准脱贫作为攻坚战之一,特别是 2019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响鼓重槌,反复强调,几乎每月必讲扶贫。2019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2019 年 3 月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重点强调脱贫攻坚工作的紧迫性和全面脱贫的决心,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2019 年 4 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 2018 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用好考核结果,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2019 年 4 月 15 日至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胜和关键阶段,不能泄气,必须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为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贫困县摘帽后,仍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2019 年 5 月 20 日至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又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加把劲,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到 2020 年,让所有贫困地区以及相关的贫困人口一道共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标志,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决胜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广度、深度不断加强。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今明两年全国、全省的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硬仗中的硬仗,以山东省为例,到 2018 年末,虽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基本实现脱贫,但仍有 239.7 万已脱贫享受政策贫困人口。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系统最重要的一环,在金融扶贫领域的作用应该更加突出、责任也更加重大。仅从农业银行来看,农总行今年以来先后下发了 20 多个文件,从工作机制、业务推进、资源配置多方面,对抓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全面加强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做好金融扶贫即是政治任务,也是发展机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各界的援助力量都在源源不断向贫困地区聚集,贫困地区不仅在脱贫上有了抓手,在经济发展上更有了新的机遇。
................................

1.2 研究意义
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研究,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讲,一是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借助多元化的手段,依靠多种扶贫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截至 2018 年末,我国仍有 1660 万贫困人口,“按照投入 2 万元大体解决一个农村贫困人口”来测算,脱贫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而政府总体财力有限,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过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退费政策,仅仅依靠财政扶贫,难以满足脱贫攻坚的巨大资金缺口,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弥补资金缺口的不足,这是其他扶贫方式不具有的优势。二是我国扶贫开发“三个转变”对扶贫工作提出新要求,深度挖掘贫困地区产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扶贫工作由外部“输血扶贫”向内生“造血”扶贫转变的基础,产业发展需要多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不仅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成本优势、客户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支持。三是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持续的产业发展,持续的产业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的投入,金融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从农村金融市场层面来讲,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和贫困地区风险缓释体制的形成,为金融扶贫发展建立了初步的外部环境,现代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设备的迅猛发展,极大的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即使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易得性得也到极大提高,低成本、高效率的线上金融服务,极大的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基础环境,贫困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了普惠化,智能化的电子机具使得贫困地区农户拥有了自己的银行卡,实现了高效便捷支付,降低了手续费支出,也形成了金融信用数据,为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和信用环境基础。贫困地区风险缓释机制初步建立,一是政府增信,政府通过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形式,撬动金融资金进入扶贫领域,解决融资担保问题,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二是随着农村产权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金融机构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深度挖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形成多样化的抵押形式,以林权、土地生产经营权、农机等多样化的创新型的抵押形式已经初步形成贫困地区风险缓释体制,并在全国各地的金融扶贫工作中得到实践,为金融扶贫工创造了良好的风险缓释环境基础。

...............................

2 相关理论

2.1 金融扶贫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2.1.1 精准扶贫与贫困人口认定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作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 年 11 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 年 1 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5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 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目前,贫困人口以户为单位进行认定,以户年人均纯收入为基本依据。国标贫困人口以现行国家扶贫标准(2016 年现价 2952 元,2010 年不变价 2300 元)为认定标准,省标贫困人口以现行省定扶贫标准(2016 年现价 3509 元,2010 年不变价 3000 元)为认定标准。山东省深度贫困地区“4 个 2”:临沂、菏泽 2 个市,20 个深度贫困县(脱贫任务较重的县),200 个重点扶持乡镇,2000 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及黄河滩区迁建区域。到 2018年末,山东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基本实现脱贫,但仍有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人口239.7 万元,其中国标人口占比约 45%。就聊城而言,现有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人口156575 人,其中国标贫困 66827 人、省标贫困人口 89751 人。
..........................

2.2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本相关的致贫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贫困理论

马尔萨斯在其 1978 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中提出了人口贫困理论,针对当时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马尔萨斯认为贫穷并不是社会制度的产物,而是一种自然现象,马尔萨斯承认人类是具有理性的,但是人类理性的追求只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些最求不一定全部能够实现,人类具有两种本能,一是人类生存必须获得食物,食物是生存的基础。二是情欲是两性之间的本能和需求,这两种本能会导致人口和生存资源之间出现矛盾,导致剩余人口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受到土地的制约,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是呈现几何式增长,而生存资料只能呈现算术式增长,所以如果人口不受控制的增长必然会导致部分人不能获取必须的生存资料,产生贫困人口,这是贫困产生的自然法则。马尔萨斯同样指出人口的增长产生贫困,贫困反过来又会抑制人口的增长,也只有贫困才能抑制人口的增长。马尔萨斯的人口贫困理论基于人类两种本能为前提,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人类发明了避孕技术,直接推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研究基础,也就是说情欲并不必然导致人口不受控制的增长。但是人口贫困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贫困的关系依然有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剖析贫困地区致贫原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对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进行了集中批判,马克思认为贫困并不是自然规律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制度的产物,马克思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对贫困进行了研究,其对贫困问题的主要思想在《资本论》中有充分阐述,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和雇佣关系是导致贫困产生的根源,资本的原始积累迫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农民的生产资料被剥夺,而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是生产的四大要素,而私有制导致无产阶级无法通过资本、土地、技术来获得生存资料,只能被资本家雇佣,出卖自身劳动力。资本家为了最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不断的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产生了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会发生变化,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减少,从而导致了相对的人口过剩,这种状况加剧了工人生活的窘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雇工只能通过劳动只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贫,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差,一旦出现经济低迷、社会动荡等外部因素影响,雇工将会落入更加贫困的境地。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资本、土地、科技等生产要素在反贫困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如何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各种生产资料参与价值分配从而改变贫困困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现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

3 DE 农行金融扶贫状况分析 ................................. 22
3.1 DE 县及地方扶贫工作概况 ....................................... 22
3.1.1 DE 县概况 ................................... 22
3.1.2 DE 县扶贫工作概况 ..................................... 23
4 DE 农行 SWOT 分析及金融扶贫提升目标和思路 .......................... 49
4.1 DE 农行 SWOT 分析 ....................... 49
4.1.1 优势分析 ...................................... 49
4.1.2 劣势分析 ................................ 50
5 DE 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 70
5.1 资源配置保障 ...................................... 70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 70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 70

5 DE 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5.1 资源配置保障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多方位保障金融扶贫领域的资源配置,包括信贷规模、费用匹配各个方面,一是优先安排满足扶贫信贷业务所需的信贷规模,并重点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确保金融扶贫信贷业务及时高效发放,二是增加费用等资源配置。加大对扶贫相关业务资源倾斜配置力度,设立专项扶贫业务费用分配方案,覆盖金融扶贫各个环节,在扶贫贷款信贷投放方面,按每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匹配营销费用,在基础金融服务方面,参考零售业务计价标准,在零售业务计价标准基础上,相应进行加成,同时消费扶贫任务分解也要与营销费用相匹配,确保费用投入与金融扶贫任务相适应,提高基层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合理配置扶贫业务领域的用工需求,特别是注重县域客户经理的培养,落实等级管理,高度重视金融扶贫领域客户经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三农”客户经理等级评定机制尽快落地。一方面完善“三农”客户经理经营绩效考核及等级评定机制,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对“三农”户经理(产品经理)队伍建设的意见》,强化“三农”客户经理岗位配置,将“三农”客户经理绩效考核与客户全流程营销管理及营销业绩进行挂钩考核,逐步建立起责任清晰、利益共享、协同营销的营管机制。另一方面打通“三农”客户经理管理和专业序列晋升双通道,依据《“三农”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等级评定办法》,建立等级评定机制,拓宽“三农”客户经理职业发展空间。另外还需要加强“三农”业务客户经理业务培训,提升客户经理营销水平,丰富现场培训、跟班学习、远程视频、常规竞赛、案例评比和经验分享等各种培训培养模式,每季度举办“三农”经理岗位资格考试,按考试成绩兑现奖惩,编制针对各层级、各专业不同版本的对公产品手册,不断提升客户经理素质,向金融扶贫业务领域倾斜培训资源,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专业化扶贫工作能力。

.............................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伴随着脱贫攻坚阶段的到来,金融扶贫越来越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中央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对金融扶贫做了相关的战略引导,同时国内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对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形成了宝贵的经验,随着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各个商业银行的金融扶贫工作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脱贫攻坚阶需要系统性的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如何增加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内生动力,更好的践行社会责任,并保持金融扶贫的稳定性,形成长期机制,调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参与扶贫开发,成为各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以农业银行 DE 县支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及经验方法对农业银行 DE 县支行的金融扶贫问题进行了分析,论文以 DE 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发展为例,首先对当前 DE 县支行金融扶贫业务发展背景、人员及组织架构、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金融扶贫业务存在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较为传统、渠道建设能力弱的问题。通过 SWOT 分析,结合 DE 农行实际,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对策,确定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工具多元化、推动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五大措施提升 DE 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发展,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保障、强化风险管理、优化扶贫信贷流程四项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提升发展。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首先介绍了农业银行 DE 县支行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对 DE 县扶贫工作概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详细介绍了 DE 农行的金融扶贫业务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指出了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模式传统、渠道建设能力较弱。
(2)针对 DE 农行金融扶贫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其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目标及总体思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