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关键问题。全球产业分工结构格局正在形成,抢占产业变革先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成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面临新常态下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生产要素成本提升和对外贸易困境,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持续创新的推动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高技术企业在技术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创新体系不完善;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基于此,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力图通过产业融合、技术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制高点。
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技术企业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带来突破,科技引领升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与经济、技术与产业紧密相关,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成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增强产业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因此,高技术企业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树立,并充分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件的重要变化,抢先抓住发展机遇,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跨产业技术深度融合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产业边界模糊化推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渗透和融合越来越普遍,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不断提升的技术复杂性使得高技术企业愈发重视通过技术融合实现技术创新。因此,基于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技术融合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间关系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重点。
.....................
1.2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技术企业的界定
为了理解高技术企业的概念,首先需要理解高技术的含义,根据我国国家科技成果办公室对高技术的定义可知:高技术是基于科技前沿的综合科学研究,具有战略性、国际性、增值性和渗透性特征,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和增强国家实力起先导作用的知识人才和投资密集的新技术群。作为高技术的拥有者,高技术企业通常具备以下四方面特征:
(1)资本和技术密集性。高技术的产生是高资本输入和高知识含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项高技术的产生包括了研发、试制和产生效应等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完成都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作为保证;同时,高技术产生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高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这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资源投入作为保证。
(2)高风险和高收益性。高技术企业需要确保技术的前沿性并引导市场,因此,其面临的高风险主要是由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带来。高风险带来高收益,这也是高技术产业的魅力,高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并利用高性能产品引领市场以获取首创利润,从而获得更高附加价值。
(3)较短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虽然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但其巨大市场空间和收益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而引发了高技术企业间的高度竞争态势。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高技术企业需要快速地进行技术和产品更新,因此,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较短。
(4)信息高度不对称性。如前所述,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在激烈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中,为了保证技术的时效性和前沿性,高技术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与外部信息的及时交流,以避免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技术、产品信息不对称。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知识基础理论
考虑到企业是承载知识的重要实体,许多学者们提出应该从知识视角对企业间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24]。Polanyi 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与其所有者相关,难于甚至是不可能对其进行解释,只有通过观察和尝试才有可能获取这类知识[25]。通过某种形式的编码可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知识作为一种信息进行处理和传输,然而,显性知识仍然无法完全替代隐性知识所包含的全部内容[26]。因此,隐性知识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往往多于其可以解释的部分。针对这一问题,Kogut 和 Zander 于 1992 年首次提出“知识基础”这一概念,他们认为知识基础包括的各种信息和技能成为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2]。1996 年,Grant 将知识基础观作为一种企业理论正式提出并探讨了知识基础理论的核心要素,他认为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组织内部,而是具有可转移性、可整合性、专属性等特征,企业整合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产品商业化;因此,企业的主要角色是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创造[27]。随后,知识基础理论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部分学者认为知识基础观是资源基础观的延伸,是将资源的概念扩展到无形资源如知识基础[28];部分学者将知识基础观视为组织战略学习和组织理论的有效扩展,可以为组织运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2,29];还有部分学者将知识基础观视为一种企业发展的社会构建,而不是一种资源[30]。由此,知识基础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流派: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基础观、基于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观和基于战略视角的知识基础观。
1. 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基础观
组织学习是知识基础观的重要理论基础,组织学习过程可以被定义为企业将新信息引入其行为以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从而可能带来更好结果的过程,学习理论是逐渐从个人层面扩展到组织层面,被视为一个组织适应环境的关键过程[31]。组织学习是创造新知识和通过已有资源重新组合促进组织发展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了组织惯性这一概念,组织惯例是组织学习的基础,是组织选择性的为了获取重复绩效的执行能力[32],组织学习也受到组织以往经验的影响,因此组织学习过程是一种为了已有行为管理的完善和改进而存在的适应性改变过程[33]。
........................
2.2 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相关研究综述
2.2.1 知识基础视角下知识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技术创新在高技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知识基础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2],知识基础特征对于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知识基础理论中,知识被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也就是实现知识组合并将知识组合予以应用的过程,高技术企业已有知识基础存量及特征对创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高技术企业现有知识基础中闲置的知识和未被挖掘的知识依存关系不仅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动力,而且还影响未来知识探索和知识组合的范围和方向[106],故现有知识基础特征必然对未来技术探索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Pisano 企业间的知识结构通常具有异质性,最优的技术探索策略往往是不存在的,只有将技术探索与自身知识基础紧密相连,才能高效地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107]。
知识基础对于高技术企业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知识基础,众多学者们探讨了多个视角下知识基础特征及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重要作用,旨在通过知识基础特征分析更好地解释企业间创新绩效的异质性。知识基础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广度、深度、一致性、认知距离、分解性等。(1)知识基础广度。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知识多元化程度,高技术企业知识基础广度越高,其拥有的知识整合机会就越多,有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4];同时,知识基础广度越高,高技术企业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35],当技术环境发生变化时,较强的吸收能力使其更快地认识并解决技术变化带来的挑战,从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108]。(2)知识基础深度。该特征反映出对已掌握技术的熟悉程度,企业在相应技术领域获取的创新成果越多,越有可能在相应技术领域获取专有技术,从而对该技术领域知识越熟悉[109];同时,知识基础深度对吸收能力也会产生影响[35],知识基础深度的提升意味着相关企业已成功实现对现有知识的反复利用,知识利用程度的加深有助于推动知识沟通和转移规则以及序列化知识利用程序的形成,从而使得相应知识及相关技能成为高技术企业强有力的知识优势[110]。(3)知识基础一致性。
........................
第 3 章 知识网络特征对二元式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 28
3.1 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知识维度分析 ............... 28
3.1.1 知识整合视角下的二元式创新绩效 ........... 28
3.1.2 知识组合配置视角下的二元式创新绩效 ............ 30
第 4 章 知识网络特征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研究 ................ 46
4.1 知识基础的网络表示 ..................... 46
4.1.1 社会网络在知识基础中的应用 ................... 46
4.1.2 知识网络的构建 ................ 48
第 5 章 创新知识流动的调节效应研究 .................... 69
5.1 基于协作研发的创新知识流动机理分析 ................. 69
5.1.1 创新知识流动存在的条件 ................. 69
5.1.2 基于协作研发的创新知识流动过程 .............69
第 7 章 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特征对二元式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1.1 变量选择与测度
1. 因变量的测度
....................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为了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企业既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以获取收益,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知识以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本文综合运用知识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标准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以及社会网络分析、仿真等方法,围绕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特征、知识流动及其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构建了总体理论框架,分别基于知识整合和知识组合配置视角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关系特征和聚集特征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以及作为权变因素的创新知识流动和标准知识流动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随后,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了知识网络特征的演变过程,并阐述了知识网络关系特征和聚集特征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接着,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协作研发过程中创新知识流动的重要性,探讨了创新知识流动在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特征与二元式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作用。其次,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探讨了高技术企业基于技术影响力提升的标准知识流动路径,并分析了标准知识流动在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特征与二元式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作用;最后,利用中国汽车产业相关数据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知识网络特征演变过程揭示我国汽车产业的知识整合能力仍需加强,特别是除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外的其他市场类型企业,以及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汽车企业。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产业对知识组合配置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国有企业;位于东北部地区的汽车企业对于知识组合局部和全局配置能力均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关系广度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呈倒 U 型关系,并负向影响探索式创新绩效;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关系强度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绩效,并负向影响探索式创新绩效;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局部聚集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和探索式创新绩效均呈倒U 型关系;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全局聚集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绩效,并与探索式创新绩效呈倒 U 型关系。
(2)通过横向协作研发和纵向协作研发模型验证了创新知识流动在协作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异质性知识获取是推动高技术企业参与协作研发活动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流动为高技术企业获取创新知识及其整合技能、技巧提供了更多渠道,也促使高技术企业基于知识组合配置的创新路径的形成或范式转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知识流动加强了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关系广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负向关系,创新知识流动减弱了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关系强度与利用式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创新知识流动减弱了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全局聚集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倒 U 型关系;但创新知识流动对高技术企业知识网络局部聚集与利用式创新绩效的倒 U 型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