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经济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80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与行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并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吉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责任、行为意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机理。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 7 亿吨左右,列世界之首。农业部 2009 年首次全国性秸秆资源调查与统计(迄今尚无新的调查与统计)显示,2009 年中国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 8.20 亿吨(风干,含水量为 15%)(MOA,2010)。其中稻草约为 2.05 亿吨,占理论资源量的 25%;麦秸为 1.50 亿吨,占 18.3%;玉米秸秆为 2.65 亿吨,占 32.3%;棉秆为 2 584 万吨,占 3.2%;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为 3737 万吨,占 4.6%;豆类秸秆为 2 726 万吨,占 3.3%;薯类秸秆为 2 243 万吨,占 2.7%[1]。
农业部国家秸秆资源调查和统计数据也显示,2009 年,中国可以收集农作物秸秆资源 6.87 亿吨,其中作为肥料使用约 1.02 亿吨返回(不包括返回作物根、根作物的数量约 1.33 亿吨),占 14.78%的收集资源;饲料量约 2.11 亿吨,30.69%;作为燃料使用情况(包括新能源化利用秸秆)约为 1.29 亿吨,占 18.72%,为约 500万吨的食用菌基地数量占 2.14%,纸张和其他工业原料数量约为 1600 万吨,占2.37%;放弃和燃烧约 2.15 亿吨,占 31.31%。

由此可见,大部分秸秆被废弃或燃烧掉。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大量农业资源,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最新出台的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不合理导致其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之一,研究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有利于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农业废弃物循环再生、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以及农民就业问题有着长远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对国内外当前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旨在找出制约吉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推进的因素;
(2)梳理各影响因素对农户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意愿及行为的机制和影响路径,初步构建吉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模型;
(3)基于各影响因素质性分析,开发农户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调查量表,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获得基础数据;
(4)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基础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系统分析农户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明确农户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态度—行为”缺口的内容及原因,进一步修正理论模型,系统分析吉林省农户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致力于丰富农户环保政策实施现状和农户个人环保行为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为激励农户采取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和饲料化等资源化利用行为提供理论指导,有丰富案例和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研究中所构建的吉林省农户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户行为理论研究,对农户环境行为或资源节约行为内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另外,本研究从农户视角出发,对农户态度行为缺口的成因进行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态度行为理论方面的内容。
(2)现实意义:在我国,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的问题存在已久,秸秆直接露天焚烧等行为近年来已经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吉林省是粮食主产区之一,地处“黄金玉米带”之上,每年玉米秸秆产量巨大,可利用量也很大,如何充分利用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的问题尤为重要。通过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的研究,构建吉林省农户秸秆处理行为驱动机理的理论模型,为解决吉林省秸秆处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指明方向,根据所建立的模型探索吉林省农作物秸秆问题的解决措施,并为我国其他存在类似问题的省份提供案例参考。

..........................

第2章 秸秆资源化利用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行为
农户行为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并在一定条件下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行为的总称,包括农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决策行为,劳动力投入分配行为,收入分配行为,消费行为。一般而言,我们了解的农民行为主要是指农民的生产决策行为,即农民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下,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对生产经营的投资决策。市场上的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种植选择,技术采用和应用,资源利用等决策行为,都是农户行为的构成部分[62]。本文研究的就是农户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所作出的决策行为。
一般来说,农户行为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现状分析和考证过程,相关物质、技术、资金等的准备过程,创新的采纳过程,采纳后结果评价的过程。农户的行为具有多元化特征。农户的社会行为特征表现为(1)交往行为的血缘性、情感性、内向性;(2)采纳行为过于谨慎、盲于从众;(3)社会参与行为参与意识薄弱;(4)生育行为的多样性、狭隘性、功利性、保守性。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表现为:(1)投资行为受到家庭生活动机、经济扩张动机、社会服务动机和服从动机的影响;(2)劳动组织行为以农户为单位;(3)收入分配行为主要用于家庭经营费用、交往性开支和特种消费;(4)消费行为具有消费——收入增长同步性;(5)市场行为,包括销售行为和购买行为。
.......................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统一,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引用于《农村发展概论,陶佩君主编》)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今我国的石油资源日益匮乏,虽然我国是煤炭大国,但是人均不足,而秸秆是每年都能收获的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重视利用秸秆资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尽可能多的节省石油天然气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64]。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对需求的“需求”和“限制”。要满足需求,首先是要满足穷人的基本需求。需求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求能力的限制,一旦破坏了这种能力,它将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中的大气、水、土壤和生命。决定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确保人们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减少主要是由于穷人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以及农产品价格暴跌。(3)普遍提供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等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和满足社会中最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并为所有人,特别是穷人提供发展平等的机会自由和选择。
............................


第 3 章 吉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19
3.1 吉林省各地级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情况····················· 19
3.2 吉林省农作物秸秆处理过程环境污染情况····················· 21
第 4 章 吉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量表信效度分析·················· 27
4.1 模型构建与量表开发························· 27
4.2 数据收集····························· 28
第 5 章 吉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分析··············· 35
5.1 分析方法······························· 35
5.2 变量定义····················· 36

第5章 吉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分析

5.1 变量定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及相应变量说明,定义本研究潜变量和潜变量相对应的可观察变量。61~ FF 分别代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责任、行为意愿和行为,这 6 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可观察变量见表 5.1。

.........................

第6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责任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意愿对其行为均有显著正向效应。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研究假设,并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的意愿与行为,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其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对其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尤其是农户的主观规范,影响最为显著,说明吉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传播、政策普及和亲戚邻居口口相传的影响。因此,促使吉林省农户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首先应从农户的主观规范出发,从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视程度。

(2)农户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没有直接影响。农户对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没有直接影响,对其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能通过农户意愿对其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说明对吉林省农户来说,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会对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有效激励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可以说目前吉林省农户对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态度和其自身的时间、资金、人手对其最终是否选择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影响并不强烈。农户的主观规范和道德责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其意愿转化为行为,所以在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主观规范层面,道德责任的约束也尤为重要。因此应着重从道德层面号召农户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以及约束农户秸秆不当处理的行为。吉林省农户是否选择采取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与其意愿直接相关,因此农户意愿对促使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至关重要。要改善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除加强宣传力度外,也应重视农户的态度及感知行为控制,加强对农户利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