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之经济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92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选取 651 份有效问卷进行借贷渠道选择行为的分析。首先,发现有 520份问卷的农户表示存在着资金需求,进一步对这部分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作资金需求量、资金用途以及选择何种借贷渠道获取资金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

运用相应理论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借贷渠道选择行为的内在机理,并建立家庭特征、经济特征、空间特征和借贷预期这些影响因素对农户借贷渠道的选择的交叉统计分析,初步判断出影响农户作出选择的因素。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是财富之父”[1]的生产要素二元理论在 17 世纪中期受到学者的关注,随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进一步丰富生产要素理论,将资本归为其中,资本的集聚性增长推动经济的增长,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资本已变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化水平较为发达的今天,金融资本本身具有强大的指向性,其指向哪里哪就富有生机和活力,其获得能力的高低折射出地区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状况。在我国,农村居民金融资本可得性较低,农村的金融资本大量流向城市的现象仍然存在,加剧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缓慢发展。从近些年政府的中央一号文件来看,无不强调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尤其在 2016 年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2],该规划着重定位于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重点对象,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这无疑体现国家对农村金融这一薄弱环节的重视。2017 年“十九大”会议再次强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多种多样,不同类型农户的金融需求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要着重关注分层农户的不同特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农户可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决定如何组织生产,重归小生产者角色,使其化身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非农业,在自身家庭积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需要借助外界资本的支持,比如向亲朋好友或者金融机构借贷等。因此,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分析农户偏好的借贷路径能够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出适当的建议,使二者更好的服务于农户融资。然而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户对借贷渠道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探究农户分层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深入把握不同群体的需求行为,以便更有效地满足其资金需求。
早在 1912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提及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全对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Goldsmith 通过 35 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发展数据进一步印证这一点,得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足以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有着显著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学者多从交易成本、声誉或者农民增收等视角研究农户的借贷行为,且研究的区域多处于传统地区、某个省份或地区,而本文研究农户的借贷渠道选择行为时所涉及区域较广,且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并加入代际这一变量,深入探究借贷渠道选择的差异性,丰富了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的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健全而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会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资源支持。因此,毋庸置疑,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努斯教授谈及“信贷权是人权”,即每个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组成元素的个体,拥有并享受该项服务,才能真正参与经济发展。一个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需要研究农户的借贷行为,其中包括农户对借贷渠道的选择行为。而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借贷渠道的选择有不同的倾向性(李延敏,2008),本文通过查阅已有研究文献,对有关借贷渠道选择行为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农村借贷问题进行大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倾向性的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上出现农户的借贷,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农户贷款的发生率与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学者们亦在关注农户的借贷行为。正规借贷市场和非正规借贷市场的共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借贷市场的特征,更多学者开始研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若忽略民间借贷的作用,而仅仅关注正规金融借贷的研究是存在偏差的(Shojietal,2012 )。Yuan and Gao (2012)发现正规金融借贷限制越多的地区,非正规金融借贷越频繁,即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在该种结构下,不同特征的农户对借贷渠道的选择有不同的倾向(Komicha,2007),如农户的个人特征会影响其借贷行为(kochar ,1997) ,且有些家庭会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借贷,非正规金融借贷的成本会更低 ( Sarmistha Pal,2002 ),同时 Pischke, Adams 和 Donald (1987)的研究表明,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比例较小且贷款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富裕人群手中,贷款总额的 80%为 5%的农户所掌握,且农户往往更多的依靠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满足需求。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农户,就是农民家庭,凭借血缘关系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户的经济行为代表整个家庭单位的行为。史清华在研究中对农户的概念给出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农户的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二是农户的居住地为农村地区;三是享受国家各项福利较少的经济单位。而《农户贷款管理办法》(银监发[2012]50 号)[3]将农户定义为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家庭单位、个体经营者以及国有农场的职工。本文所研究的农户是以契约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家庭单位,其不单单是生活组织,更是一种生产组织,而且是一种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群体生产组织。

2.1.2 借贷渠道
农户借贷渠道或者途径的选择,是结合自身需求量、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和资金用途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一般性的研究分成两层,一是内源融资渠道,二是外源融资渠道,前者指自我积累,后者主要包括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总体上,学者对农户借贷渠道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学者普遍认为农户的借贷渠道主要包括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两个方面;另一种是认为农户的借贷渠道主要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易小兰,2016)。本文所界定的借贷渠道主要借鉴第一种划分方式,即将农户的借贷渠道划分为正规金融借贷、非正规金融借贷,以及兼有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借贷共三种方式,而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定义主要参考中央银行在2008 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4]中首次对农村金融的划分,其中正规金融借贷主要是通过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银行形式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得以满足,非正规金融借助非正式制度通过合作社和亲朋好友等其他金融形式来实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多结构性问题,其中“三农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前提是分析当前农户的经济实质。农户的行为并不单纯是个体行为,是代表整个家庭的选择行为,比如农户生产与消费行为、农户决策行为等等,这些行为均可以归纳为农户的经济行为,当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户的行为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1)宗法小农

“宗法小农”产生于资产阶级剥削小农的世纪中期,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小农的生产方式具有小而分散、自私和保守的特点,相应会形成特有的行为决策方式。此时的小农对协作生产、内部分工、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多呈现一种抵触的态度,反对进行改革与创新,甚至他们会采用一种极端的措施来阻碍历史的发展,安于现状,在原有的生产力水平或者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循环往复生产,换言之他们更崇尚自给自足、进行狭隘的自然而保守的经营,该种小农意识形态下的经济无疑会走向衰落,正如恩格斯所言此时的小农正如过时的生产方式,最终会逐渐消失。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多国改造小农经济的失败经历,宗法小农的理论也宣告其具有时代背景的局限性(陈胜祥,2010),从而引发一些国家去改造小农的思想与行为,如毛泽东认为教育农民是改造小农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推动小农放弃自私而封闭的生产方式。

(2)理性小农

该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以舒尔茨-波普金命题为基础来强调农户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农户在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并进行着有效率的行为决策。具体而言,T·W·Schultz 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农民是理性的小农,批评零值劳动力的传统学说,认为在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民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在综合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毋庸置疑,该种行为决策方式和其他微观经济主体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即便是相对贫困的农户,当有新的生产要素引入的时候,其亦会义无反顾地去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贫困但有效率”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农户经济行为的逻辑起点。随后,波普金对理性小农学说进一步延伸,其在对越南农村社会的情况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农户虽然同住在一个村落,村民之间会彼此相互关照,但是通常情况下各家农户是自谋其利的,就农业生产而言,农户对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取舍上都会进行理性的衡量,就参与政治社会活动而言,农户亦会权衡利弊进行理性的参与。但从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将农户看成是完全理性的小农,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金融体系,而应该结合我国农村的特点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

第三章 农户资金需求与借贷行为分析..........................13
3.1 数据来源...................................13
3.2 农户资金需求度分析.....................................13
3.3 农户资金需求量分析..................................14
第四章 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0
4.1 影响机理分析.................................20
4.2 农户借贷渠道选择行为的分类分析............................ 23
4.2.1 家庭特征对借贷渠道选择的影响........................... 23
4.2.2 经济特征对借贷渠道选择的影响....................... 24
第五章 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9
5.1 变量设置.......................................29
5.1.1 被解释变量的设定..............................29
5.1.2 解释变量的设定.........................29

第五章 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设置
5.1.1 被解释变量的设定
在本章的实证分析中,通过“您家近三年是否向外借过钱”来判断农户是否发生过借贷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农户必定存在两种借贷状态,即发生过借贷和未发生借贷。对于曾有过借贷经历的农户而言,可能只有非正规金融借贷,亦可以只有正规金融借贷,或者兼有两种借贷方式。因此本文同时引入三个虚拟变量:Y1,Y2 和 Y3,来对“是否选择正规金融借贷”、“是否选择非正规金融借贷”和“是否同时选择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借贷”三个被解释变量作出测度,若农户对上面三个问题选择“是”,则对应虚拟变量的值为 1,若选择“否”,则对应虚拟变量的值为 0。

家庭特征(F)。主要包括个人特征和家庭人口数。首先,就个人特征而言,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借贷渠道的选择(洪名勇等,2012),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对借贷政策的认知程度越高,收入水平状况可能较好,自身的内部资金积累较为充足,无需借助外部融资,而男性可能更需要大额的资金量且偿还能力强,人脉关系也更广(侯英等,2014),更有可能借助正规金融借贷;其次,新老一代农民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在借贷渠道的选择上可能有不同的偏好;最后,家庭人口数代表着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人口数较多的家庭需要供养的人口比较多,可能更需要从金融机构或者民间组织借贷。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 651 份有效调查数据,进行农户借贷渠道选择行为的研究,具体包括农户资金需求与借贷情况、影响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其中影响因素可归为家庭特征、经济特征、空间特征和借贷预期四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