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全球与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 Ucinet6 数据分析软件,从网络密度、联系强度和中心度三个方面测度不同时空节点的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拓扑指标,揭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与贸易地位演变;再运用 QAP 回归模型分析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本文结论并探讨其政策含义。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茶叶作为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贸易农产品,茶叶贸易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茶叶贸易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茶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特别是鸦片战争(公元 18 世纪)之后,茶叶逐步成为西方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到 1868 年近 30 年的时间,中国茶叶出口量从 1 万吨增加到 14 万吨。回顾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茶叶出口贸易经济的发展。但近年来,随着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等产茶大国的崛起,以 SPS 为代表的贸易壁垒的影响,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各国家间的茶叶贸易往来越趋频繁,在带来新的贸易伙伴的同时,各国间的茶叶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中国茶叶出口国家达 126 个,但是出口茶叶价格普遍偏低、传统的中国茶叶进口国如英国等,开始大量进口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的茶叶,进口中国茶叶的市场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中国茶叶国际影响力有可能面临下降的危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中国茶叶国际贸易市场。有必要采用交叉学科的方法,比如社会分析方法,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进行生动地刻画,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鉴于此,本研究将针对已有研究不足,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和全球贸易观察数据库,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整体概况,以及中国与各国茶叶贸易的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找出中国茶叶进出口国的密集区,并探究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这一研究对中国构建更加稳固的茶叶贸易国际市场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研究选择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以及其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特征,及其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回顾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获得的2009-2016年的中国茶叶进出口数据,首先对全球与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 Ucinet6 数据分析软件,从网络密度、联系强度和中心度三个方面测度不同时空节点的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拓扑指标,揭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与贸易地位演变;再运用 QAP 回归模型分析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本文结论并探讨其政策含义。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设置如下研究内容:
(1)全球与中国的茶叶生产、贸易基本情况分析
利用世界粮农组织、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茶叶数据库 2009-2016 年的茶叶数据,基于统计描述分析方法,主要分析全球茶叶生产、种植和贸易现状,探究茶叶国际贸易的国际形势。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茶叶近年来进出口现状,最后基于ArcGIS 可视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全球分布。
(2)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特征实证分析
首先利用 UCINET 生成中国与各国进行茶叶贸易的网络结构图,直观地观测出不同国家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是否为与中国有较密切的茶叶贸易往来;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 3 个维度,即网络联系强度、点度中心性和网络密度对中国茶叶贸易特征进行刻画;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块模型对中国茶叶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3)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网络特征,探究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利用 QAP模型,探究中国与各国间的经济、人口、文化、地理距离以及国家间是否相邻等因素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的影响,找出其中对贸易网络影响较大的因素,以促进中国茶叶更好更快地发展。
(4)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这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结论与对策建议,包括主要结论和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之上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从国家、政府、茶叶企业和茶农自身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研究进展
目前,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特点和茶叶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等。
2.1.1 出口结构
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有关其出口市场的研究层出不穷。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中国茶叶出口品种结构与国际茶叶进口市场的品种结构差异较大,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是非洲,而世界主要茶叶主要进口国多位于亚洲和欧洲;中国以出口绿茶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绿茶和乌龙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陈宗懋等,2002;颜盈盈、刘学忠,2013;张成凤等,2017)。
然而,闫振宇等(2010)的研究表明,大包装绿茶最具竞争优势,但近年来,其竞争力也在逐步下降,大包装红茶竞争力最弱,这与李亮科和吕向东(2017)的研究结论相悖。管曦(2010)的研究表明,小包装绿茶和发酵茶的比较优势上升较快,维持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必须大力提高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出口市场专业化水平(李玉梅,2011)。关于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茶叶主要进口国,对整个茶叶国际市场尚待全面分析,对国际市场的划分仍缺乏一定的研究空间。
2.1.2 对外贸易市场特点
徐毅(2003)根据近 200 年来中国茶叶出口数量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发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茶叶出口增长乏力,波动较大。管曦等(2011)发现中国茶叶消费的主体是城市居民,农村茶叶消费市场发展较慢,中老年仍然保持着茶叶消费主体。王忠锐和潘伟光(2004)的研究发现 1986-2000年中国茶叶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竞争力指数无明显波动,而赵小兰(2005)的研究发现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呈现下降的趋势。
针对中国茶叶近年来由盛转衰、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原因:是茶叶生产方式落后,茶叶品质难以保证仲伟民(2007);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出口茶叶品种结构不合理,出口茶叶均价低;茶叶缺少世界知名品牌等(沈佐民、宛晓春,2007)。许咏梅和苏祝成(2007)利用 LA-AIDS 需求系统模型分析发现:在日本市场,中国茶叶的价格竞争力位居第二。不难发现,学者已往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较少涉及到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整体情况,主要偏向茶叶出口种类的统计描述分析,对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市场布局,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
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2.1 基本概念
“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近年来,网络分析方法成为研究社会结构的新兴方法,最初用来研究社会科学。一群行动者以及这些行动者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社会网络,“节点”和“行动者”是其基本要素。其中,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称为“节点”,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也可以是各种社会组织;“联系”代表节点间的连接关系(John S.,2000)。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网络可以灵活地运用于研究各种行为主体(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等)和各种类型的关系(Contractor& Faust,2006)。从“关系”的角度探究社会现象及其结构(Borgatti &Foster,2003)是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
Granovetter(1985)首先从社会关系对人类行为和制度的影响机制开始,认为现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行为无法脱离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网络中。此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始广泛运用于经济学领域。在 Granovetter 的研究基础上,
Arthur 等(1997)对经济系统的研究表明,现实经济系统本质上就是社会网络,期中充满分散的相互作用,分散的异质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全局现象,同时,异质性主体之间显示出了多重关系如分工、协作和贸易等。从而得出,在某种程度上,现实经济系统具备了社会网络的本质特点。自此,社会网路分析逐渐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重视,当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和金融等领域。
凝聚子群是一种对网络节点间关系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群体内部的结构。社会学中称这些结构为群体、子群、派系等,并且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刘军,2014)。对网络凝聚子群研究的方法较多,Fortunato(2011)总结了四种传统的算法,分别为图分区(Graph partitioning)、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分区聚类(Partitional clustering)和光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一般来说如果网络内的子群较多,不利于整个网络成员间的直接广泛交往,但是子群内部的交往较多。
............................
3 全球与中国的茶叶生产、贸易现状............................. 143.1 全球茶叶生产与贸易现状 ............................. 14
3.1.1 全球茶叶生产现状........................... 14
3.1.2 全球茶叶贸易现状............................... 16
4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特征实证分析....................... 26
4.1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构建 .................. 26
4.2 可视化结构图 .......................... 27
4.3 中国茶叶贸易网络特征 ............................... 29
5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44
5.1 QAP 方法介绍 ............................. 44
5.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6
5.3 本章小结 ........................... 49
5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5.1 QAP 方法介绍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本研究基于全球贸易观察数据库 2009-2016 年中国茶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测算了网络指标如密度、联系强度、点度中心性等,研究中国茶叶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中国茶叶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 QAP 回归模型分析各国经济发展水平(GDP)、国家地理距离(Dist)、两国是否陆地相邻(Contig)、国家间文化差异(Culdist)、人口(Popu)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在全球茶叶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英国,斯里兰卡和德国的茶叶出口,中国茶叶出口依然位于前十位,茶叶出口到全球 70 多个国家,如圭亚那,阿尔及尼亚,俄罗斯和乌拉圭等;中国茶叶进口主要波动在 40 个国家或地区,如冰岛、印度和秘鲁等国家。相对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额,其出口价格远远低于波兰,英国和德国等国。
(2)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特征表明,自 2009 年以来,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网络规模总体呈现递增的模式,其网络密度总体均大于全球茶叶贸易网络密度。从点入度和点出度分布来看,中国的点出度始终领先网络中其他国家,出口和进口贸易联系较紧密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印度和美国与中国的出口贸易联系较强,进口贸易联系较强的还有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秘鲁等。
(3)点出强度和点入强度表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多集中于欧洲西部。2010年,欧洲的茶叶进口大国普遍减少,只有秘鲁、塞尔维亚、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这四个国家,茶叶出口国家开始转向亚洲和非洲;2016 年,主要茶叶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
(4)茶叶出口大国并不是茶叶资源富集区,而是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而这些国家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远不及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等国。茶叶进口大国主要集中在芬兰、波兰、乌克兰、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中国、印度和格鲁吉亚等亚洲国家;秘鲁和乌拉圭等南美国家,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洲国家和南非等非洲国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