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与监管研究The risk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nd regulatory research in China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各金融机构为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实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迈进,成为规模庞大的金融控股集团,进而达到了拓展业务渠道、互通资金余缺、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目的。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金融控股公司下拥有了数家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是独立经营、分业监管的,它们各自不但存在经营金融业务的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而且由于集团内部的股权关系复杂,又存在业务活动和管理结构的新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益冲突风险、风险传染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资本的重复使用问题、多个监管者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分享问题以及垄断风险等。
现阶段虽然我国金融业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但在实际经营上已经是混业经营了,这就出现了监管与实际行业现状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改变金融行业现阶段分业经营的体制,实现真正的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的长期发展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而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新型的经营模式能很好的实现目前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具有相当不错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是多家子公司、是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的组合,所以其风险尤其复杂,再加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各种风险因素也就更加难以把握,因此在金融业经营模式转变的重要时刻,建立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监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像内部关联交易风险这种控股集团所特有的风险的监管,要更加重视。
通过本文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西方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构成要素和主要经营特点,并且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风险;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模式和内容两方面的主要优缺点,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出合理化建议;三、以平安集团和中信集团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实证计量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内部交易风险,并将风险的程度量化,以此为依据反映目前我国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证结果针对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内部交易风险,监管
Abstract
Sinc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dopt a variety of ways to continue to achieve towar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become vast financial holding group,and reached to expand business channels,exchange of surplus and deficiency of fund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s. Bu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and owns a number of subsidiaries,each subsidiary is a separate operation each of them exists not only engaged in financial business credit market risk and because the group internal equity relationship is not simple and there are new risk structure of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management, main show is in Conflict of interest risk, risk contagion problem,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the capital repetition use,multiple regulators between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problems and monopoly risks.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though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parate supervision,but in actual operation is mixed operation,it appeared the conflict situation of regulation and industry,to a certain extent appeared malpractice to a large extent also affected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us changing the financial the industry system of separated operation,mixed operation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is true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is of great benefit to no harm.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which is a new business model can well realize the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from separated operation tomixe do peration transition, promising fairly good. However,because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s the subsidiary companies,is a combination of banking, securities,insurance and other different industries,so the risk is particularly complex, coupled with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our courtry,various risk factors are more difficult to grasp, 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risk control system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 china,especially on the internal transaction risk control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first,by the defini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on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mmari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nd the main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and on this basis,to explore the special risk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China;twice,analysis the main advantages in two aspects of the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mode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tent of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our country;third,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Ping An Group and the CITIC Group, empirical the internal transaction risk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 china,and to quantify the risk,to reflect the current financial problems in the supervision system,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empirical results,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system,put forward their own proposals and views.
Keywords: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risk management;Internal transaction risk;supervision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
1.2.1 国外研究状况 2
1.2.2 国内研究状况 4
1.3 金融控股公司概述 6
1.3.1 金融控股公司的涵义 6
1.3.2 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类型 8
1.3.3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 9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1
1.4.1 研究方法 11
1.4.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1
1.5 创新与不足 13
1.5.1 创新点 13
1.5.2 不足之处 14
第2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16
2.1风险的定义 16
2.2 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17
2.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特殊性 25
2.4 本章小结 27
第3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 28
3.1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必要性 28
3.1.1 信息不对称的要求 28
3.1.2 金触市场的负外部性的要求 28
3.1.3 金融等级结构自然演进的必然结果 29
3.1.4 市场力监管的要求 29
3.1.5 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要求 29
3.2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主要内容 31
3.2.1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 31
3.2.2 风险监管的主要内容 32
3.3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特殊性 36
3.4 本章小结 38
第4章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国际比较 39
4.1 发达国家或地区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状况 39
4.2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比较 40
4.2.1 分业监管组织框架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变迁 43
4.2.2 统一监管组织框架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变迁 45
4.3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46
4.4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的共性 48
4.5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经验借鉴 50
4.5.1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启示 50
4.5.2 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借鉴 52
4.6 本章小结 52
第5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54
5.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动因分析 54
5.1.1 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内在动力 54
5.1.2 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外部条件 55
5.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基本情况 59
5.2.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背景 59
5.2.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及特征 65
5.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趋势分析 71
5.3.1 我国现行金融业监管体制的形成 71
5.3.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问题 71
5.3.2.1 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5.3.2.2 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5.3.2.3 外部监管方面的主要问题 75
5.4 本章小结 78
第6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 79
6.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实践风险分析 79
6.1.1法律与监管存在空白 79
6.1.2 分业经营风险 80
6.1.3 利率管制风险 80
6.1.4 金融垄断问题 81
6.1.5 内部控制问题 83
6.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风险 84
6.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风险的实证分析 88
6.3.1 方法介绍 88
6.3.1.1 相关性分析 88
6.3.1.2 ADF单位根检验 89
6.3.1.3 协整分析 89
6.3.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91
6.3.1.5 回归分析 92
6.3.1.6 VaR计量分析 92
6.3.2 实证过程 93
6.3.2.1 数据选择 93
6.3.2.2 相关性分析 94
6.3.2.3 ADF单位根检验 96
6.3.2.4 协整检验 98
6.3.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99
6.3.2.6 回归分析 101
6.3.2.7 VaR风险计量 102
6.4 本章小结 104
第7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风险监管 105
7.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监管的难点之处 105
7.1.1 与传统监管存在差异 105
7.1.2 内部交易导致监管技术复杂化 106
7.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风险监管 107
7.3 “光大乌龙指”案例 109
第8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政策建议 112
8.1 明确法律地位 112
8.2 建立监管协调制度 112
8.3 建立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 116
8.4 建立内部关联交易控制制度 116
8.5 建立防火墙制度 118
8.6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118
8.7 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121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123
9.1 本文研究总结 123
9.2 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25
参考文献 127
附录 136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份子我国的经济状况也受国际的总体形势深刻影响,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巨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不断加快,再加之加入WTO的推动,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可谓是一日千里,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也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最具经济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但与其他老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金融行业,虽然潜力大,目前只是处在刚起步阶段,所以为了能够把中国金融业的这种巨大的潜力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就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那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道路和历史经验为参考,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为中国金融业的腾飞奠定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行业的经营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同金融行业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行业经营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它们由原来的专业化经营不断向着综合化、多元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经营组织模式,并且不断的被越来越多的金融组织所采用。作为新兴事物,人们对金融控股公司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最简单的看法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其实就是指金融企业的一种结合方式,就是传统兼并的产物,只是讲法不同而已;而更多的人是从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角度去定义它,认为它是以控股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公司形式的组织,目前业界普遍接受的是后者,也只有后者是比较科学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文研究总结
本文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及其监管的相关研究,对国际和国内截至目前在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方面比较典型的文献的内容进行了介绍,重点是介绍了各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以及最终的结论,并比较了各自的特点和创新之处,为后文的研究做参考和借鉴。其次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重点是介绍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并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逐条分析了各种优势在推动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上起的作用。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全文的研究结构有了一个总体的鸟瞰。最后对本文所要用到的名词的概念做了详细的界定,为后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是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介绍,对世界各国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共有风险进行了整理与介绍,归纳出其面临的主要几大主要共同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与技术风险、外汇风险、主权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以及容易被人忽视却有非常重要的内部关联交易风险,每种风险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可能对金融控股公司造成的危害均进行了分析,并将金融控股公司与其他传统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较,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所面临风险的特殊性,为后文的有针对性的风险监管做好了铺垫。
第三章首先分别从信息的获得性、市场的效应、金融结构等五个方面强调了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的必要性,随后接着就对监管的框架和监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具体的监管过程和整体框架,尤其是监管的内容,占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而透彻的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介绍了监管的内容,并且与上文相呼应,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与一般的金融机构风险监管的不同。
第四章主要是对国际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的监管的比较,分别从监管体系和监管特征两个方面比较了目前国际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异同点,并且对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以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促进与阻碍也做了简单的分析。在上文的比较分析之后,给我国金融控股监管的带来的启示和经验的借鉴也在本章最后进行了归纳,为我国以后在此方面政策的制定指引了方向。
第五章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的分析,首先详细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原因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几大重要因素,接着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历史与过程、我国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几大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特征等方面介绍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并且以监管体制的形成和监管问题为主线介绍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本章的内容总体上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金融控股的基本状况,给了读者一个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整体框架。
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实证分析部分。本章前半部分花费了大篇幅介绍了实践过程中我国金融控股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对对各种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可能给我过金融控股公司带来的不良后果也做了分析,与前文的国际金融控股公司的共有风险相比,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即有着国际其他国家的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共有风险,也有着自己的特殊风险,比如分业经营风险和内部关联交易风险,这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个性化的风险是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的结果,所以在介绍这些风险时,分析的更加详细,尤其是在最后对内部关联交易风险的分析,不但对其的进行了定性的理论分析,而且还简单的列举了案例,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可能带了的后果。本章的后半部分是对前文的内部交易风险的实证分析,前文的定性分析只是理论上指出内部关联交易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但这种风险具体存在与否?交易双方通过内部的关联交易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账面上利益的获得?这种利益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多大?在各子公司之间每发生一笔内部交易会给整个集团带来多大的风险?等等,就需要更加客观详实的数据给予支撑,所以在本章的后半部分主要以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两大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集团和中信集团为例,联合实证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的关联程度,以综合程度最高的财务指标净资产利润率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指标,在样本区间内对两大金融集团内的子公司净资产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计量经济学中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并建立子公司之间的回归方程,将子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进一步的精确化,进而可以了解到集团内部交易的程度有多大,在最后通过VaR计量方法测量了子公司之间发生一定额度的内部关联交易时,集团整体受到的风险有多大。本章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在定性的基础上给予定量证明,不但用客观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关联交易风险的存在,而且还将风险的大小给予了确定。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监管的难点之处给予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内部关联交易风险的解决方案,并且结合“光大乌龙指”事件指出了目前我国金融环境下对内部关联交易严加控制的必要性,从侧面反映了金融监管不力带来的危害。而第八章则是通篇考虑,针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存在的各种监管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我国未来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更加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更加健康指出了一条道路。
总结全文,本文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对其的监管为主线,比较了国际发达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现状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目前初步发展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对我国存在的比较特殊而程度又特别高的内部关联交易风险给予了重点介绍和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内部关联交易这一特殊风险进行了深刻而透测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内部关联交易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中确实存在,而且金融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是围绕着银行子公司进行的,这充分显示了银行在社会经济的资金流动和周转的重要性,并且计算了集团整体的风险程度。在介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几大风险的过程中,对风险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也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在最后针对前文的监管问题,结合其形成原因和危害,给出了对策建议,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未来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出谋划策。
经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的最主要的一个结论就是,目前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监管的漏洞助长了内部交易等风险的嚣张气焰,使得金融集团面临除传统金融机构面临风险以外的风险,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的难度,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的阻力不断加大,所以应该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大力推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金融控股公司,建立统一监管制度。
9.2 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通过全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在研究方法上,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分析手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作为经济研究型论文,定量的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是各学者惯用的分析手段之一,通过对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可以很客观的对经济理论进行论证。本文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全文,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很好的定性理论,单纯的定量分析意义不大,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有效的支撑,有了定量的论证,定性的结果将更加可信。在研究逻辑上,要坚持层层推进,不同部分要相互衔接,尽量实现结合完美。本文遵循从现状到问题、从理论到实证的路径层层推进,对所要分析的问题各个击破,不同部分之间关系密切,总体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监管对策我中心,通过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同时对我国金融控股的发展和监管也带来很多的启示,首先应该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地位和监管制度的确定,有法可依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的坚强后盾,其次是问题的提出和测度,发现问题并且把握问题的轻重缓急,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与治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做到有的放矢,再次就是各个监管部门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做到有效监管。
虽然本文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其监管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而透测的研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但是限于能力和资料的可得性,部分内容的分析还是存在不足:其一是对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分析的还不够全面,虽然列举了几种主要的风险,但是毕竟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处在刚起步阶段,不少潜在的风险种类本文未给予预测和介绍;其二是在定量分析方面,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样本数据不是十分的充分,金融控股公司只选择了平安集团和中信集团两家集团的子公司,而且平安集团的子公司只选择了平安银行和平安证券两家子公司,样本的有限对本文的效果分析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并且指标就只选择了净资产利润率一个,虽然其综合性很高,但还是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能继续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能够弥补以上几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与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志达.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贝政新、陆军荣.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2001,6.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曹凤岐.金融国际化、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J].金融论坛,2012,2:10-15.
[5]曹胜亮.金融开发、金融安全与涉外金融监管[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79-84.
[6]曹毅.2005,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7]曹远征.金融控股公司:分业到混业经营转型的最佳模式[J].经济导刊,2002,12.
[8]常健、王德玲.试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件监管立法的完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7:123-129.
[9]常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一个分析框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10]常弘.德国金融监管体制:职责明确体系完善[J].金融研究,2001,10.
[11]陈建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2]陈华良.自由化进程下的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监管[J].世界经济研究,2004,64.
[13]陈柳钦.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J]. 金融与经济,2008,6.
[14]丁俊.分业监管体制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
[15]丁慧.2013,我国银行集团内部交叉风险及其监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
[16]戴根有.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提纲[J].金融研究,2001,9.
[17]党宏明.从美国银行业的发展看我国银行全能化[J].西安金融,2005,08.
[18]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19]符森.加强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5,11.
[20]傅晓青.英国、日本和美国银行制度演变的基本条件[J].华南金融研究,2001,3.
[21]费利群.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22]甘露.浅谈全能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模式选择[J].当代经理人,2006,21.
[23]郭慧琳.混业经营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选择[J].经济师,2004,10.
[24]桂荷发.现代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与挑战[J].当代经济科学,2001,38.
[25]桂荷发.金融集团的发展与监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6]葛兆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制度基础与途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01,2.
[27]郭敏.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经济学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8]郭名媛、张世英.金融风险计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2005,6.
[29]黄明东.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J].福建金融,2005,10.
[30]黄毅、杜要忠译.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1]胡可愉.2004,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贸大学.
[32]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3]侯合心.银行业市场开放与银行业战略性重组[J].金融研究,2000,4.
[34]蒋海,叶康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激励相容监管机制设计[J].暨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32-43.
[35]金海平.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与法律控制[J].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9-94.
[36]孔萌萌.金融监管体系的演进轨迹:国际经验及启示[J].改革,2012,12:59-66.
[37]孔令学.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8]李成.金融监管学[M].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9]刘晓星、卢菲.金融监管模式选择:从牵头模式到统一监管模式的选择[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0:31-41.
[40]刘浩.2009,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
[41]李仁真.欧盟银行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2]李仁真.国际金融法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3]李国民.美国合并被监管实体方案终止的启示[J].上海金融,2014,8:50-57.
[44]雷兴虎.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J].中国法学,2009,5:74-82.
[45]刘汉中.Enders-Granger方法在协整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
[46]刘志强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经济导刊,2003,2.
[47]刘治平.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几个问题[J].金融研究,2001,4.
[48]鲁明易.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弱影响的实证分析一基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5,34.
[49]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监管之法律研究[J].武汉大学博士论文,第96页.
[50]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l版.
[51]凌晓东.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J].国际金融研究,2001,4.
[52]秦凤鸣、张连坤.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8-75.
[53]秦颐.双层金融监管体制:国际经验与构想[J].上海金融,2014,6:58-61.
[54]秦凡.200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预替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
[55]祁国联.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与我国的发展模式探讨[J].中州学刊,2004,01.
[56]孙大力、来君.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2.
[57]孙险峰、李友华.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状况与监管模式效能分析[J].商业研究,2005,11.
[58]孙烽.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3,9:64-68.
[59]田静静.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机制的构建和完善[J].河北法学,2013,4:82-88.
[60]邵东亚.金融业的分与合:全球演进与中国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1]陶存文、张楠楠.综合经营环境下保险监管模式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6:61-65.
[62]吴利军、方庆.混业经营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国际比较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研究,2012,8:33-39.
[63]王翠,闵晓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配置效益及协调效益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5:65-70.
[64]王忠生.综合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监管制度非均衡与创新[J].求索,2011,9:35-37.
[65]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6]吴志攀译.金融监管[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7]武钰、赵然.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变革研究[J].中州学刊,2013,10:43-47.
[68]吴素萍.功能型金融监管的理论与框架[J].金融论坛,1999,60.
[69]王群芳.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J].金融论坛,2001,54.
[70]王国刚.运作机理: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M].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71]王军.关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与监管的几个重要问题[J].经济导刊,2003,10.
[72]王良.2003,Var风险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应用,[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
[73]王显.评析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J].北方经贸,2005,10.
[74]王自力.我国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J].金融研究,2000,12.
[75]王姝.2009,金融控股公司的生成演变、风险控制欲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
[76]闻岳春、王婧婷.基于FA-BPNN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37-46.
[77]谢川波,安丽娟.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管理[J].财经科学,2010,12:26-33.
[78]谢平等.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M].中信出版社,2004.
[79]谢平.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80]肖利秋.论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制度的建立[J].求索,2003,3:16-18.
[81]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82]夏斌.设置防火墙监管金融控股公司[J].银行家,2004,6.
[83]夏斌.由分业混业经营到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00,6.
[84]萧劲东、梁海峰.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及风险防火墙设置[J].现代经济探讨,2002,8.
[85]徐诺金.从美国金融模式的演变看我国的金融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1,10.
[86]熊波.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87]姚玲,贺鹏.基于Var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风险资本配置研究[J].经济经纬,2010,5:120-123.
[88]于永宁.金融监管模式的博弈与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6-85.
[89]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0]杨明辉.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M].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1]杨超.关于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05.
[92]杨明辉等.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M].中信出版社,2004.
[93]杨素兰.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意义与制度安排[J].金融论坛,2001,9.
[84]杨孝安.统计学原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第1版:168-172.
[95]杨军战.建立我国金融统一监管机构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3,6:77-80.
[96]张伟,杨文硕.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结构分析与风险控制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2:93-95.
[97]张之骤、严恒元著.最新英国金融体系剖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第1版.
[98]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一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99]张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00]张华勇.金融市场联动性风险传染的内在机制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4:81-84.
[101]张涤新、邓斌.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13,7:66-79.
[10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19-121.
[10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3-54.
[104]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22-123.
[105]郑鸣.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与风险监管[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78.
[106]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7][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
[108][美]约翰.海萨尼.海萨尼博弈论论文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109]Boot A W A,Schmeitsa.2005.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 in banking[R].Working Paper,Amsterdam Center for Law & Economics,No.2005-08.
[110]John H.Boyd,Chun Chang,Bruce D.Smith.Moral hazard under commercial and universal banking.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8.
[111]Paul R.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P590-592.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
[112]Patrick T.Harker & Atavros A.Zenios.2000.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Efficiency.Innovation,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Proefschrift.1999.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ion wi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
[114]Stirch K J,Rumble A.2006.The dark side of persification:the case of U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30:2131-2161.
[115]Lemieux CM.Conglomerates,Connected Lending and Prudentied Standards: Lessons Learned Emerging Issues Series[J].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Departm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1999.
[116]Gordon G,System Simulation[M].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78,pp:5-6.
[117]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or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ttee.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Guidance for Securites Firm and Their Supervisons[M].1998,pp:11.
[118]McConnell,J And Servaes.H.,1990.Additiond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ve,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27.
[119]AIRMIC,ALARM.IRM,2002,A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 2002.
[120]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3,”he new basle capital accord”,Consultative document,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asle.
[121]Berger, P.G and Ofek,E,1995,”p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7.1,39-65.
[122]Bolton.P,and X.Freixas.2000,”Equity,Bonds and Bank Debt:Capit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8,324-351.
[123]Boot,A.W.A,and A,Schemeits,2000,”Market Discipline and Incentive Problem in Conglomerates Firm With Application to Banking,”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9,240-273.
[124]Cumming C.M.and Hirtle B.J.,2001.”The challenge of risk management in persified companies”,Federed Reserve of New York,Economic Policy Reviews,7,1-7.
[125]Demsetz,R.S,and strahan,P.E,1997,”persification,size,and Risk at Bank Holding Compani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9,3,300-313.
[126]Diamond,D.W,and R.G.Rajan,2001,”Liquidity Risk, Liquidity Creation,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 Bank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9,287-327.
[127]Dierich,F.,2004,”The Supervision of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in Europe,”Occasional Paper20,European Central Bank,Frankfurt.
[128]Federal Reserve System,1996,”Risk Focused Fiduciary Examinations.”SR 96-100,issued April 24.
[129]Freixas,X.G. Loranth and A.D.,Morrison 2005,”Regcelating Financial Conglomerates”,CEPR working paper.
[130]Grossman,S.J,and J.E.Stiglitz,1980,”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0.393-403.
[131]Kang,Jun-koo and Liu, Wei-Lin,2003,”Is Universal Banking Justified? Evidence from Bank Underwriting of corporate Bonds in Japan”, AFA 2005 Philadephia,Meetings.
[132]Lin,Changyuan,2003,”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n China”, Cetter for International Law Studies Working Paper.
[133]Morrison.A,2002.”The Economics of Capital Regulation i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Oxford Research Center Working Paper.
[134]Myers.S, and N.MajLuf,1984,”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al 13.187-222.
[135]Slovin,M.B.,M.E.Sushka,and J.A.Polonchek,1993,”The Value of Bank Durability:Borrowers as Bank Stakeholders”,Journal of Finance,48.247-266.
[136]Working group on economic capital models,2003,”Risk measurement writhi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best practices by risk type”, De Nederlandsche Bank.
[137]Alan Greenspan.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design of bank supervisory polices.BIS Review,50.1997.
[138]Ansoff,H.Igor. Corporate Strategy:An anan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McGraw-Hill, New York,1965.
[139]A.Berle and G.Mean.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New York.
[140]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7.2.
[141]Allen and Rai.Operational Effciency in Bank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6.
[142]Apilado and Kolari. Commercial bank mutual fund activities:Implications for bank risk and profitabilit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6.20.
[143]Benston,Kroszner and Raja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Credibility: Evidence from Commercial Bank Securities Activities before the Glass-Steagall Ac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7.29.
[144]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45]Benston.Economics of s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Money, Gredit and Banking,1972,pp:312-314.
[146]Berle and 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yy,1932.
[147]Edwards R.Contested Terra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iace in the Tweetieth Century.New York:Basic Book,1979.
[148]Charles Goodhart et al.Financial Regulation:Why,How,and Where,Now?.Routledge,1998.p:15.
[149]Diamond D.W.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enitoring[J].Reviewing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393-414.
[150]Dewenter and Hes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ion of banks equity returns.Journey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89(3).
[151]David Wheelar and Maria Sillanpaa.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52]Stiglitz. Gredit Market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5,17(2).
[153]Andrei S and Vishny R.W.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y,1986,64:461-488.
[154]Flanagan.T and Safdie.E. Building a Scssful CRM Environment.The Applied Technology Group:Natick Massachusetts,1998.
[155]Harold Skipper.Financial Services Integration Worldwide:Promises and Pitfall.OECD.2000.
[156]Humphre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US Banking. New York:Oxi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56]Jordi Canal.Compef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Clarendon Press.Oxford,1993.
[157]Jappelli and Pagano.Information sharing,leading and defaults:cross-country evide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6).
[158]J.Virgil Matling and Keiran J.Fallon.Understanding the Isscces Raised by Financied Modernization,Banking Inst.25(1993).110.
[159]Johnson H.G.Further Essay in Moneyary Economics[M].London:Allen and Vnwin,1972.
[160]Joao A.C.Santos.Commercial Banks in the Securities business:a review.BIS.Working paper,1998(56).
[161]Joseph Alois 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Spring VS,2003.
[162]J.A.Schumpeter. Caopitism, Sacialism, and Democracy, Sthed.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76.
[163]Laporta,Rafael. Florencio Lopezde 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ort Vishny.Invest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1999.
[164]Lipton.M and J.Lorsch.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J].Bussiness Lawyer,1992.
[165]Modiglian and Perotti,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 and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markrer.Mimeo.MIT,1996.
[166]Michael Taylor. Twin Peaks: Akegulatory Structure for the New Century.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