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选题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数次的社会发展转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以公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大锅饭制度,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和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农村发展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000 以后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提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新目标,而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资源较分散,生产效率普遍低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地方的农民大量离开土地,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问题突出。这应需要尽快改进农村土地管理问题,在此背景下,党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试着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研究对象,以福建沙县为例,从农村土地流转的角度对中国土地流转制度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探寻适合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意在通过对建国以来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合目前福建省沙县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改革情况,探索如何借力金融推进实现农村新型土地利用模式,以此促进农民提高土地流转收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国家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集体、农民及相关社会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的共识日益加深,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意愿不断增强,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加快目前农业转型、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促进农村收入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新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分析,对创新试点进行总结,可以为下一步的制度创新提供现实参考价值,以期加快农村的发展建设步伐,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目标。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流转的研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对此进行的研究应是比较早的,也很具有代表性,他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土地产权制度有何变化,市场交易者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调节,否则就会产生不一样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德姆赛茨则认为:地权的稳定性才是土地所有者可以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参考因素,而对地权稳定方面的限制条件如果越多,那么投资激励作用就会越发减弱,相应的土地产权稳定性也会越来越低。日本的速水佑次郎也在《农业经济论》中明确指出,只有较大经营规模的上层农户单位面积的农业剩余大于较小的下层农户的农业纯收入,才有可能出现借地成财的资本家类型的农业经营。张五常教授提出的佃农理论则认为,当生产的风险越高,生产者的努力水平很给测度时,分成地租的合约方式才会最有效,而当风险变得很小时,固定地租的合约最有效率。马克思则认为,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享有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也是小生产发展繁荣并成为典型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这种小农生产只能与原始生产、社会范围融合成一体。而生产条件的不断恶化和生产资料的日趋昂贵则是小土地私有制度的规律,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把组织方式处于分散、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转变提升为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邓大才(1997)钱忠好(2002)对土地流转困难、市场发育难问题归于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认为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是开展土地交易的基础。张德远(2002)和周天勇(2003)都认为现行农村土地归集地所有和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均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主张由国家拥有土地终极所有权。张新光(2003)主动从法律上明确土地私有权,解决集体产权模糊的问题。谢玉仁、韩连贵对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进行研究和细分,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分散与集中的流转模式,将其细化为出租、转包、转让、抵押和拍卖等多种形式,也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我们实践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当然,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改革和创新。本文所称农村土地主要是指农业用地,主要指农用的耕地,包括熟土、新开垦地、休闲地以及牧草地、河滩地、荒山、荒丘等。土地改革,即土地制度改革,包括使用制度、产权制度及税收制度改革等。由于农业长期在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特殊性,与农村土地制度相关的改革也就成为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内容。回顾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新农村改革政策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解。
…………
3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 ..... 5
4 对福建省沙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证分析 ...... 7
4.1 沙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的形成背景 ..... 8
4.1.1为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8
4.1.2 沙县土地流转前期经历的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 9
4.2 沙县开展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运作情况 ..... 9
4.2.1 组织运作模式 ...... 9
4.2.2 信托操作流程 ........ 10
4.2.3 收益分配方式 ....... 11
4.2.4 流转情况 ...... 11
4.3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实施效应分析 ...... 12
4.3.1 更好的解决抛荒地和融资风险问题 .... 12
4.3.2 从源头上进行规范,保障参与主体的权益 .... 12
4.3.3 提高流转效率,加快集约经营 .... 13
4.3.4 有利于引导投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 13
4.4 金融服务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现状 ...... 14
4.5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中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初步设想 ....... 18
4 对福建省沙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证分析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西北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是福建省有名的山区市,山林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三明辖区相继出现了“统收统包”、“代理耕种”、“ 项目招商+土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和土地信托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其中尤以沙县的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沙县隶属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全县总面积 1815.09 平方千米,辖属有 6 镇 4 乡 2 个街道和 2 个省级开发区,180 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约 2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8.4 万人,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土壤十分肥沃,资源蕴藏丰富,设县至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金沙县”之称。年降水量 1662 毫米,年均气温 19.2℃,是我国国家南方有名的重点林业县。沙县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9.6℃。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面积 18.75 万亩;林地面积 2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76%;竹林面积 42 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沙县小吃闻名华夏,这里也是出名的“中国小吃文化名城”。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从 2006 年起,沙县人民政府着手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通过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民承包权及不改变农地属性为前提,在全县各基层行政村相继成立了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和服务中心(站)。至 2009 年,初步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建成了全省首个土地流转网站,为土地流转交易提供了便捷的电子化服务平台,实现土地流转现代化、技术性管理。特别是 2011年 5 月,沙县源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县级)和沙县金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镇级)相继成立,标志着当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的基本形成,沙县土地流转开始进入公司化经营阶段,并在全省率先创建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开始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化运作转变。
……………
结论
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近几年各地都进行广泛的探索,但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还很强,流转过程的配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既要大胆积极地探索,又要避免造成走弯路。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政府要加大法律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同时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借助金融的支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使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实现增加效益,提高农民收益的目的。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