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清音概述
1.1 四川清音发展历程
早在宋元时期“清音”这个名称在说唱玩友中就已经出现。1578 年,明清更替,四川省人口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一系列灾害造成人口锐减。康熙年间,朝廷为了恢复生产发动“湖广填四川”,鼓励全国十多省份的人民向四川移民。以长江、沱江作为水上交通要道的地区的人口、商业开始繁荣起来。商船上的歌伎们口中唱着的小曲时调并用琵琶、月琴等乐器伴奏的表演形式到后来逐渐被世人称之为“唱琵琶”、“唱月琴”,并以“长江源头”的泸州、叙府(宜宾)两座城市辐射到周围城镇和乡村。嘉庆年间,群众的生活逐渐趋于正轨,茶馆酒肆等民间娱乐场所也开始活跃起来,各地民间音乐在此融合,四川清音的前身出现。
四川清音在近代经历了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笔者分四个时期来进行阐述。
一、民国时期,四川清音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不断增多的艺人团体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重庆成立“清音歌曲改进会”(演唱会),1935 年该会会员达到了两百多人,四川清音至此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二、新中国成立时期,中国政府着手对戏曲曲艺演出组织制度进行了改革,四川清音从以往的“戏班子”个体形式转变成了“曲艺团体”的集体形式,进而创作出了大量的新作品。1952 年,清音艺人邓碧霞将传统的坐唱改为了站唱。1957 年,四川清音走上世界舞台,在莫斯科第六届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四川清音艺术家李月秋与琴师熊青云配合《小放风筝》、《忆我郎》并获得了金奖,四川清音的风光一时无两。而“文革”的十年期间对戏曲的抵制,造成四川清音接班人才青黄不接。
三、20 世纪 80 年代,四川清音的发展由于流行音乐的兴起又遭到了冲击,多元音乐文化的涌入,四川清音受众分流,它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四、2008 年,随着四川清音的“非遗”立项,人民群众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有了新的认识,社会各界开始有了保护四川清音等“非遗”文化的意识。
...........................
1.2 四川清音的音乐形态
四川清作为地方戏曲,从曲牌与体制结构中,亦能探索出吸收南北戏曲文化的蛛丝马迹。在逐渐川化的过程中形成并继续发展,映射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极具生活气息,而且“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5。人人都能学,学了都能唱几句。因此当代少年儿童更应该去学习接触四川清音,感受中华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感受前人智慧,深刻认识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1.2.1 四川清音的曲牌
四川清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我国南北小调、戏曲,曲牌丰富。与元南戏同名的曲牌:【满江红】、【小桃红】、【刮地风】等;与明清小曲同名的曲牌:【叠断桥】、【边关调】等;来源于戏曲音乐的曲牌:【反西皮调】、【汉调】。按四川清音界约定俗成的习惯分为大调曲牌、单用曲牌、联用曲牌。大调有勾、码、寄、荡、背、越、反、滩(共 8 支)是用来说唱长篇书目的曲牌,结构较为复杂,有故事性,可独立演唱。其中【背工调】、【越调】、【寄生调】更多的作为联用套曲来使用;单用曲牌(80 余支)更多属小调,由于小调短小精悍,更易于传唱,流传至今追捧演绎者众多;联用曲牌(80 余支)采用小曲组合的方式,不能单独使用。
...............................
2. 四川清音进入小学课堂的可行性
2.1 社会文化环境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四川清音使用四川方言,唱起来就有十足的亲切感,也更加容易被四川人民所接受。而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完善传承非遗文化体系,相当重视弘扬民族文化,这种价值取向也逐渐根植在人们内心。身为四川人我们应该去了解四川清音,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自己家乡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非常赞成。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第八条以及其“专栏 19”中提到了要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的作用,打造游览路线和教育基地;把新农村、新城镇建设与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在一起,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因此,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个文化名城、名镇通过户外文化、社区活动搭建演出平台让专业的曲艺团体深入群众;通过开展各种曲艺展演比赛、民间艺术展览等形式来打造地方名片、网红打卡地宣传本地文化。比如在成都市著名避暑胜地——彭州宝山村,每年都会吸引川内各地区的中小学曲艺艺术队伍前来参加曲艺大赛。在此期间,小演员、学校老师、曲艺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此地,“天府曲艺名城”已然成为这座宝山的另一高光名片,彭州宝山村的旅游业因此也得到了发展。通过陪同自家的孩子参加曲艺活动,不少家长们跟随孩子们第一次领略到了四川清音、四川谐剧、四川金钱板、四川车灯等曲艺形式的特色与魅力。为此,很多家长也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孩子的特长培养会更加有意义,这也使得更多家长支持孩子选择学习四川清音,这即说明了将四川清音引入课堂是可行的。
表 2-1:请问你听说过四川清音艺术家李月秋、程永玲、田临平的名字吗?
2.2 政策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到:“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7。成都市教科院牵头开发的地方戏曲补充教材《川腔蜀韵》,编写成员囊括了省、市、区一批优秀的高校、中小学的骨干音乐教师等。教材内容分了四个版块,“民歌、器乐、川剧与四川曲艺、音乐与舞蹈”。作为全国首个颁布的地方戏曲辅助教材,《川腔蜀韵》惠普将近 5 万多师生,补充了国家教材对本土内容设置的不足,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来实行。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基本原则中提到了,鼓励实施“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8。2017 年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各地各级需要根据学校特色、时代特色、学生认知特点来充实戏曲艺术教育课堂9。成都青羊区教育局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与国际视野,提升教师中华传统素养,以交流、研学为平台打造了“熊猫课程”。该系列课程旨在宣传天府文化、青羊地域文化,并且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2015 年 10 月 19 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戏曲进校园,扶持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工作,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基地10。直至 2019 年,成都市被教育部命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有 13 所,占全省的 22%,市级的“非遗传承校”有 20所,各类艺术特色学校近 500 所。目前以四川清音项目作为特色美育来打造的小学将近有 7 所。成都市政府大力支持传承民间艺术、弘扬本土文化的工作,现已形成“全国有名、领跑西部”的成效格局。
表 2-2:你知道多少四川清音作品?
3. 四川清音进入小学的现状调查...................13
3.1 调查对象...............................13
3.2 调查方法..................................13
4. 四川清音校本课程在香小的实践...................20
4.1 四川清音教学活动...........................20
4.2 四川清音社团活动........................26
5. 对四川清音进入香小的思考及建议.........................29
5.1 增加适应小学阶段的四川清音教学曲目......................... 29
5.2 积极建设民族民间音乐的校园文化....................... 30
5. 对四川清音进入香小的思考及建议
5.1 增加适应小学阶段的四川清音教学曲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曲艺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创作者必须要具备精深的思想才能讲出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引导性的故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曲艺文化,中国曲艺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要想创作出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其内容必须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正如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所说:“凡是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必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18。笔者通过多次参加四川省各类曲艺大赛中发现,近几年传统技艺传承人和艺术家们纷纷走进校园,与音乐教师协同合作,创作出的少儿清音作品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这说明曲艺界、教育界非常重视少儿作品的开发与创作。当然作品创作也要注重文学性、艺术性,避免过多的教育性,注入更多的趣味性,摒除程式化、快餐化的创作方式。孩子乐于演、乐于唱、能启发思考,大家都喜欢的作品才是优秀作品。
2019 年 8 月在“第九届全国优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四川地区选拔展演暨第五届四川省优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中,四川清音节目占了所有曲艺类别的 60%,作品题材更是关注到了“热爱家乡”、“环保”、“留守儿童”等主题,作品思想体现了当前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动向。通常四川清音作品的创作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立足四川清音传统曲调改编而成,并融入现代元素,讲当代故事;2、直接对传统作品取其精华,使作品更加适合中小学生演唱;3、作品的旋律中加入四川清音元素,展现四川清音风格与特色,作品往往比戏曲更加通俗,歌曲性更强,但能够起到推广、宣传四川清音的作用。
........................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含着民族思想、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流露着多样的审美品格,即使历史变迁与世纪更替,每一代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维护民族的“根系”。成都作为四川省的中心城市,集中着最优的社会资源,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高,历史文化积淀浓,对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这一切因素都非常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都市各中小学也不负众望,将传统文化美育办得各有特色。由于前期在川剧进校园的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越来越多的四川地方戏曲资源逐步被挖掘,四川清音等地方戏曲课程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四川清音作为四川、重庆地区非常珍贵的本土音乐资源,其传承人与学校教育协同合作,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感受四川清音的独特魅力,深知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是非常正面的引导,对四川清音等地方戏曲来说也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文中笔者对四川清音进入成都市小学阶段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四川清音在成都市各小学的普遍开展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对四川清音进入课程和多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中领略到四川清音的独特魅力,从而为家乡有着如此美好的曲调感到骄傲。其次,广大青少年儿童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主力军,通过对成都市新都区香小的调查了解,当代家长和学生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传承本土音乐文化都抱以相当认同的态度,作为四川清音执教教师也要在教学技能、传统文化知识上不断地追求提升,以点带面地扩大四川清音在美育中的影响力,力求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能够让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四川清音的乐趣。笔者由衷希望,不久的将来,生活在成都的孩子们都能随口地哼唱几句《小放风筝》、《布谷鸟儿咕咕叫》等四川清音名曲。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