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但凡教育学相关问题研究,就离不开对教育本质的回应。我们的研究工作一开始,就在追寻一个问题:教育学是具体研究什么的?事实上,从“教育”这一概念诞生之日起,无数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教育下了定义,而被广泛认同一个概念是,教育是促进、引导人的有价值发展,简而言之,即是促进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新增职业教育奖和基础教育奖,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开始从侧重于对教育外部环境的研究转移到对教育具体实施环节的研究。教育的条件、教育的投入、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制度等,这些大多属于教育的外部影响,而真正的教育是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当中产生的。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不单是为了学科发展,更是为了改进教育主体的行动能力和方向。从改进教育行动、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必须对人的发展阶段有所了解。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题、任务和内容,只有了解该阶段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诞生都源自与哲学,可以说教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心理学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学与教育学在本质上都将研究的核心聚焦在人的发展本身。人的发展主要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分别是生物学条件、心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地理想、信念与抱负等。从宏观方面看研究教育是离不开这几方面因素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选取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从美术学科出发,研究心理学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
1.2 研究背景
1.2.1 初中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有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均衡性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同一方面特征不同阶段发展速度不同,不同特征在同以发展阶段不同;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遗传是个体的生物学基础,环境是指个体成长的所处的境遇,这些因素都不能被人为控制,同样在个体的成熟与发展中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到专门训练地教师来进行的;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①。所以学校教育尤为重要,而青春期是人身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早期,需要教师对学生发展引起足够的关注,从而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青春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图所示:
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特点
2.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弗洛伊德洛的精神分析理论
关于绘画分析的概念最早源于欧美国家,其名称为 PaintingPsychoanalysis,可翻译为绘画分析、绘画心理分析、绘画心理治疗、绘画治疗等名称,其含义都是借助绘画这项工具了解绘画创作者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其精神恢复,如前文所述,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绘画测评,就是通过画面的信息读取了解创作者心理状态;另一种为绘画治疗,创作者通过绘画来表达自我,宣泄情绪,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使其内在精神世界达到和谐稳定。我们可以从色彩的运用,空间的构造,绘画的内容,笔触的风格,绘画过程的特点和来访者自身感悟等方面,来分析挖掘创作者内在的心理特质和心理状态①。
绘画分析的重要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心理学为了更加科学化非常注重量化数据的研究,与此不同的是,精神分析学派注重的是临床个案的长期跟踪调查,以便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得到针对个体的完整数据,所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较其他心理学流派而言更加注重个案的长期追踪与调查。精神分析理论体系非常完整,包括精神层次即意识层次、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等。其理论实则在探讨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是否一致,当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表现因客观环境或者自身人格结构不能达成一致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而心理医生的作用是发现并防止这种不一致产生的可能性,绘画表达则是预防心理问题和发现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具体举例来说,精神层次理论中认为人不仅有意识还有前意识和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不易被人觉察,潜意识可能不被外界环境接纳进而受到个体的极力压制,所以潜意识包括本人在内都很难被感知,所以需要借助工具,而绘画就是感知和表达潜意识的工具之一。
..........................
2.2 本研究的发展历史
2.2.1 初期阶段最初绘画分析是从对儿童的观察开始的,因语言发展的限制,儿童更愿意用画面表达内心世界。1926 年古德娜芙·弗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分析智力》(《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他通过绘画来测验儿童智力。其判断标准是依据儿童对人体结构的绘制,包括头部、身体、手、脚进行分数累加,从而判断儿童智力。
艺术治疗的奠基人玛格丽特·诺伯格(Magaret Naumburg)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这(Art Therapy)一概念,鼓励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和创作。同时依蒂丝·格拉玛(Edith Kramer)认为绘画只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媒介之一,他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英国心理学家伯特(Cyril Lodowic Burt )是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使用因素分析法研究遗传对智力和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学、心理测量、美学和人格教育等。他同样用绘画对儿童智力进行检测,并将儿童绘画进行分期,分别是:2-3 随意涂鸦期;4 岁用简单线条进行绘画;5-6岁用粗略的符号代表人与事物;6-10 开始描绘实物细节;11 岁临摹他人作品;12-14 岁对图形和装饰产生兴趣;14-18 岁对色彩和形状产生浓厚兴趣。
里德在美术教育中对心理特质分类
...........................
3 课程融合的价值探讨及现状分析........................... 26
3.1 发挥学校美育的价值............................... 26
3.3.1 以学校美术教育作为价值载体................. 26
3.1.2 以美育及美育的功能作为价值基准............. 27
4.绘画分析的实施流程及参考标准.......................... 35
4.1 实施步骤......................................... 35
4.1.1 工具准备................................... 35
4.1.2 教师指导语................................. 35
5.在 G 市 A 中学使用绘画分析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42
5.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42
5.1.1 研究目的................................... 42
5.1.2 研究假设................................... 42
6.绘画分析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课程融合的优势
6.1.1 解决学生行为问题
中学生处在人生发育的重要阶段,处于青春期的早期。个体在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心理冲突加剧,在这种心理冲突的影响下容易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分化,开始用客观自我评价自己,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自身。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但同时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从而极易对成人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处于闭锁心理状态时经常逃避与家长及教师的沟通,封闭自己的内心,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变得不可预测也不可控制,使教师和家长感到手足无措。虽然教育学与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教师面对问题学生依然会感到茫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使用方式不恰当甚至会起到反作用的效果。而学生产生闭锁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认为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
绘画分析是了解学生的重要媒介,且非强制性从而以更加温和的方式走入学生的内心,帮助教师及家长了解学生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从根源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同时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教育目标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学生的行为问题也不是通过一两次绘画分析可以解决的,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积极的心态,促使学生行为的逐步转变。
........................
7.发展展望
本研究是将绘画分析与美术课程融合的一次实证性研究,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绘画分析与美术课程融合对于提升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为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课借鉴的经验。“教育管理”即可以从宏观层面理解,也可从微观层面理解,而管理贯穿了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中,在此过程中想要找到一个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切入点并非易事。会本文的研究并非研究“绘画分析”也非研究“美术教学”,而是以此作为工具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现代教育理论中主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管理不仅是自上而下的,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就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二,选用美术教育是源于美育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种育人价值更具有跨学科的意义,被蔡元培、杜威等众多教育大家所重视,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学科地位较低,在学校教育中不受重视,对于教学质量的测评仅从画面表现出发,而忽略了其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和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这种差异的产生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探讨,所以本文选用此题目进行研究和探讨。
随着实验结果的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绘画分析与美术课程的融合在美术教育中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施和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任何理论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教育研究者以更加新颖和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寻找更加适合教育发展现状的教学方式。在研究过程中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教育研究。未来合理的教育布局和教育资源的投入为教育理论的更新提供了条件,在这个前提下美术教师兼备着多重身份,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能对同一种模式进行简单的照搬照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要求进行更加合理化的改进,绘画心理分析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参考依据进行使用,此方法与美术课的融合还需进一步研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如有条件可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发展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扩充学科内容,同时需要对绘画心理分析进行本土化研究,完善其评价体系,加强其专业化和功能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