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适应高中研究性学习情况探析
(一)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教育回归生活。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综合化、融合化的知识,社会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新课程改革要求开设的课程必须贴近生活,必须追求知识综合化,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能力。顺应教育改革理念的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彻底把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改革的始终,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重庆市于 2010年秋季开始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成为一大亮点,不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使高中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纳入高中课程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科课程迥异,如完全开放的学习情境、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创生性的课程目标等,同时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换句话讲,研究性学习课程透漏着全新的师生关系,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则处于边缘地位,从研究主题的选择、研究内容的确定到研究过程的设计及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进行把握。由此,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于是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便摆在眼前: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教师是否能够适应这种转变;在适应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经验;在哪些方面教师已经适应,哪些方面教师不适应等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2.高中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不仅为高中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课程结构也对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挑战。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师生共同参与的创生性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摆正位置,作为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指导而不令,参与而不谋”的全新教师角色定位,需要研究性学习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等基础教学能力和基本课程观念认知,还具备综合性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合作教学能力、监控研究进度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统筹能力等特殊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校本性等特点对教师提出了三点重要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努力掌握广博深厚的知识,积极建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开设之前,教师都专注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缺乏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多关注社会,多观察生活,多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掌握综合性的知识,为指导研究性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二是要求教师扩大生活交际圈,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研究课题一般来自学科、生活或者社会,但研究活动不只局限于校园之内,也有很多校外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社会调查、专家采访、专家咨询等方面的帮助,但教师的人际关系很简单,很少超出校内,致使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中途中断甚至无法实施。第三是要求每位教师具有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教师要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具备研究精神,‘懂得怎么去做研究。但是高中教师面对考试重压,最关心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教学成效,而不是自己科研成果。总之,现今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与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笔者站在教师视角下,关注当前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的适应现状。
(二)研究综述
基本概念界定
(1)研究性学习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归纳教育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一切学习活动。在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门独立的创生性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更好、更充分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专门设置的课程。然而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研究角度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会不同。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似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从而获得实际感受和体验,进而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4〕钟启泉,崔允螂,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刘朝晖,申仁洪.研究性学习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胡振坤编著.中外著名教育家 http://sblunwen.com/jsjylw/ [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9」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郭东岐.教师的适应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一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3〕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黄甫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
[15〕林培英.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适应状况研究
摘要 4-5
Abstract 5-6
引言 7-19
(一) 问题提出 7-8
(二) 研究综述 8-15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15-17
(四) 研究意义 17-19
一、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适应现状 19-37
(一) 课程理念认同情况 19-20
(二) 态度与情感适应情况 20-21
(三) 课程内容适应情况 21-23
(四) 教学方式适应情况 23-25
(五) 研究成果评价适应情况 25-26
(六) 教师角色适应情况 26-28
(七) 教师交流与合作情况 28
(八) 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分析 28-37
二、影响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适应的因素 37-47
(一) 教师自身因素 37-39
(二) 教师评价机制因素 39-41
(三) 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因素 41-42
(四) 教师培训因素 42-43
(五) 课程支持系统因素 43-47
三、增强教师适应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4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