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十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构建和促进和谐,既要靠法治,更要靠德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国家和政府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冷静下来思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青少年在德育方面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显得迫切艰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来开展德育教育,这些是否满足了青少年的德育需求?随着工nternet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学习的供求之间发生的多兀化变化,在这个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成为在当今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学习的形式和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丰富,人们学习的途径已经不仅仅限十传统的课堂教学或其他有组织的培训等,传统的集中式授课和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兀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者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拓展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我们是否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开辟一种新的、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或途径来开展青少年的德育教育?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经历了各种社会思潮、大众传媒、商业文化、价值观念的涤荡,德育现状也贴上了“时代话语”的标签。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严重的偏差,崇尚自我,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出现失衡,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表现为功利化、拜金和实用化。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历史继承上出现脱节,这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对我国目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一,我国的青少年德育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授课形式稍显滞后。青少年获得德育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依赖十学校的传统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旧很严重。就现在大多数学校德育课程实践情形来看,德育主要是以知识性的教育传播模式所统摄,德育内容泛化,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宣教,采用封闭单一、强制灌输的方法进行教育,较少关注青少年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心精神世界的需求,缺乏人性情感、生命的关怀和育人的魅力,使本身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意义”德育学习成为自目的“机械”遵从,可谓是德育教育的一大悲哀。
第二,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社会教育的乏力。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很多小细节没必要“斤斤计较”,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很多不良习惯已经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根深蒂固,很难再纠正。青少年生活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多兀文化社会中,许多不良的物质与文化都在侵蚀着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乏力,使很多青少年迷失方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第二,青少年的德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由十受网络和国外的影响较大,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充满现代意识和活力,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触非常少。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和道德观念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十分淡化,中华传统美德伦理的继承出现脱节,使得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观念和道德人格方面产生严重的偏差。现在很多青少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父母对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有些青少年对拾金不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孝行天下、助人为乐等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嗤之以鼻。作为一名中国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缺失十分令人担忧。
青少年不感恩父母、不反哺家庭、社会,不珍爱生命,没有礼貌,不讲诚信,没有责任心,暴力行凶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2007年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过,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十分寒心;在南京某高校张贴出“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引发全国高校师生的关注和反思;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因欲壑难填,声言要踩死年迈辛酸的老父亲;媒体披露的大学生逃避助学贷款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这都表明部分青少年大学生没有责任感,漠视亲情和道德异化,缺乏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欣,于勇非式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10 C 11 12.
[2]周中之,潘文岚,苏令银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CJ]当代青年研究,2007 (9)
[3]土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钊阮高峰,徐晓东论非i1,式学习及其在学习型组织中的整合[Z]第十二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台湾)2009, 5
[5]杨继红谁是新媒体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09
[6]谢新洲,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3
[7]第27次中国h_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联网信息中心,2011, 1: 1}1.
[8]2010-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简版)
[12] [19] [29]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国联网信息中心,2008, 12: 6, 16, 83
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8-12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8-1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2
第一部分 手机媒体与青少年 12-22
一、手机媒体概述 12-17
(一) 手机媒体的定义 13-14
(二) 手机媒体的特性 14-15
(三) 手机媒体的形式 15-17
二、手机媒体与青少年的关系 17-20
(一) 青少年及其特点 17-18
(二) 手机媒体与青少年的关系 18-20
三、青少年传统德育方式分析 20-22
第二部分 运用手机媒体提高青少年德育教育效果的可行性 22-30
一、理论基础 22-24
(一) 社会学习理论 22
(二)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2
(三) 价值澄清理论 22-23
(四) 知识分类理论 23
(五) 移动学习理论 23-24
二、基于手机平台二次开发的有力支持 24-26
三、手机媒体与青少年的关系“密切” 26-30
(一) 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的比较 26-27
(二) 手机是青少年“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媒体 27-30
第三部分 运用手机媒体提高青少年德育教育效果的策略 30-36
一、多方联动机制的构建 30-31
二、有效发挥手机媒体的功能 31-33
三、提供有效的内容和服务 33-34
(一) 形成自己的采编力量 33
(二) 制作手机媒体内容 33-34
(三) 提供有效服务 34
(四) 传播有效内容 34
四、重视资源的建设、平移和共享 34-36
第四部分 结束语 36-37
一、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36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36-37
参考文献 37-39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39-40
后记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