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77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基于时间、与政府部门相关、公众关注度较高三个维度以及事件的时效性和专业相关性,以李心草事件和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为例。因为就事件本身而言,它们几乎同期发生(李心草事件 2019 年 10 月 10 日,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 2019 年 10 月 12 日);一个发生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无锡,一个发生在西部落后地区昆明;李心草事件是 2019 年中国社会舆情 Top20 件社会热点舆情事件之一①,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是 2019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 20 件热点舆情事件之一①,两起事件热度高、影响面宽、社会振荡大。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地方政府
关于地方政府的含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从政治学视角认为“地方政府是指权力或管辖范围被限定在国家部分地区内的,且具有地方参与权和税收权等职责的一种政治机构”。①概而言之,该书认为地方政府是一种政治机构。然而,本文在此主要是参照我国宪法第 95 条所规定的内容。简而言之,本文所指的地方政府是相对中央政府而言,从事管理本辖区内公共事务的组织,其包含市这一层级。
二、突发事件
将突发事件一词拆分为突发和事件两个词组来看。突发这一词组的字面意思就是指突然发生的一种状态,而“按照《辞海》解释,事件这一词组的意思是指发生在历史和社会上的大事情”②。学者们对突发事件这一含义的阐述并无较大区别,但仍存在细微差异。赵伟鹏等(2001)认为“突发事件也称为危机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③此外,将突发事件与危机等同的学者还有邹建华(2009),他也认为突发事件一般也称之为“危机”。④计雷等(2006)对突发事件这一概念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⑤叶皓(2007)学者直接从定义中明确指出:之所以发生突发事件,其原因是必然的;同时,突发事件就是“负面事件”。①本文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主要参照 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的表述。
三、网络舆情
(一)舆情
从辞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刘毅认为舆情是民众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②从字面意思来看,苏云升和周如俊认为:舆者,舆论也;情者,情况矣③。这一定义仅仅只限制于字面的理解层面,而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王来华在对这一概念理解中,突出显示了一组利益关系,这一关系涉及的主体是民众与国家管理者。④张克生认为“舆情就是社情民意,即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⑤曾润喜从其产生的原因认为舆情是一种集合,这一集合主要囊括人们关于该事件所有的态度、情感和行为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RobrtHeath),他提出了著名的 4R 危机管理模式。本文之所以借鉴危机管理理论,原因在于本文之前所提及的部分学者认为突发事件就是危机事件,在此,本文认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亦属于危机事件;另外,危机管理的阶段划分对本文在撰写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策略优化过程中提供了参考。
二、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滕世华(2004)认为该理论是在各国政府改革运动、全球公共治理和全球公民结社运动三股潮流的助推下生成的。①关于公共治理的定义存在诸多说法。胡正昌(2008)认为公共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通过一系列方式实现彼此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②陈颢(2009)认为公共治理是多个主体间通过合作与协商达成一致共同目标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③从构成元素来看,罗豪才等(2009)认为,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元素与广泛的公民参与元素整合而成,这两个元素缺一不可④。在基于对政府既非万能又非全能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对公共治理理论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应凝聚媒体和网民这两个主体积极参与其中。.
三、生命周期理论
网络舆情会伴随事件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信息生命周期特性⑤。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对现有的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阶段划分进行梳理,归纳如表 1.2 所示。然而,尽管我国有部分学者针对网络舆情的变化特点提出其变化阶段,但是却没有详实的理论基础,比如马映红学者所提出的六阶段论。本文对生命周期理论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本文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本文在描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中,借鉴了崔鹏的“六阶段”划分。


表 1.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阶段划分⑥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意义及内容

第一节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必要性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运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形成倒逼机制,从而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形成强大压力,最终使得公共权力的运行更加规范。
一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助于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更加规范。融媒体时代,民众可以选择运用双微、客户端等平台对公权滥用、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方式往往会引发一呼百应的效果,从而形成一个影响力十足的舆论场,最终可能会导致某些政府和官员的违法行为被曝光在网络上。
二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阳光行政。在信息多元、网民热情高涨的网络环境之下,地方政府面临着新的且严峻的挑战,部分地方政府的回应能力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显得不相适应。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时,若相关主体部门信息发布不准确、不及时、不客观等,便会与公众所渴望想了解到的真相形成较大反差。此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迅猛传播会造就一个强大的网络空间力量,最终会倒逼地方政府阳光行政,倒逼地方政府及时、有效公布相关信息。
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利于助推廉政建设。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监督作用,其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行为更加廉洁高效。从网络上流行的官场十大警示语来看,虽然这些警示语中充满着调侃的成分,但每一则警示语背后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十八大以来,网络舆情通过对腐败案件进行全过程和全方面的报道,使得每一个事件被广泛关注且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让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深刻感受到自身是置于监督之下,最终助推廉政建设。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职责内容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职责涵盖其所履行的职能和责任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明确提出政府职能主要包含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在地方这一层面其职能包含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而中央层面的职能除了包含地方的职能外,还要涉及宏观调控。有关地方政府职能的各种解释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地方政府职能的内在特性,简言之,地方政府职能就是地方政府职责和地方政府能力,其逻辑是先履行职后体现能。另一方面,职责权是相互统一的,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是与其职权相统一的。总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职责主要包含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其具体主要表现在管理公共舆论、优化突发事件信息供给、纠正舆情市场失灵、保障公民网络舆论权利、积极有效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一、管理公共舆论
舆论管理是政府实施整个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具有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强制性和权威性①。为此,管理公共舆论充当了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社会管理职能。西方国家早已将公共舆论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度等方式强化这一职能的实施②。而我国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为弘扬主流舆论、有效引导社会公共舆论和控制有害舆论。早在 2001 年,由中宣部出版的《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中就明确指出:“……支持和发展正确的舆论,抵制和克服消极有害的舆论……是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除此之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为此,管理公共舆论成为了我国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管理公共舆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更好引导。


图 3.1 各部门舆情事件的系统分布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 33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择.................................33
第二节 李心草事件及网络舆情演变过程..........................38
第四章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问题及原因.................. 51
第一节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51
一、突发事件的相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 51
二、地方政府与其它主体缺乏有效沟通.................................. 52
第五章 完善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思考...................... 57
第一节 树立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观念.................................57
一、转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理念........................................ 57
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动性....................................... 57

第五章 完善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思考

第一节 树立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观念
一、转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理念
思维决定行动,思维上领先一步,行动上就领先一大步。为此,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理念。一是转变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观念。在实践以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中……政府的惯性思维就是将网络舆情相关的负面消息进行封锁与删除①。新时期下,若地方政府还不转变这种被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理念,便会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向危机演化进而失控。二是正确对待线下实体处置和线上舆情应对的关系。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要将线下实体处置和线上舆情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且要深刻意识到线下实体处置是线上舆情应对的根源所在。究其李心草事件和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网络舆情的根源,就是二者在网上所反映出来的舆情就是因为线下工作未做得更好,倘若前期工作做得很好,那就不会使网络舆情危机发生。三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闲暇时可以阅读一些舆情相关的理论书籍。
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动性
在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地方政府要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主动性,牢牢把握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主动权,以免错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先机。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将以往的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应对,并将该理念应用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除此之外,突发事件作为网络舆情的载体,地方政府还应该以最快、最高效的方式将突发事件相关权威信息让公众知道,确保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正如于志刚学者所言,对于信息时代下的网络管理,政府应及时提供足量且真实的信息。①除此之外,提高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主动性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媒体环境下,“层层请示汇报”已不能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需求。②二是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能使公众接触到真真实实的信息,从而扑灭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传播。三是第一时间公开突发事件相关权威信息,不但可以抢先占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机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众的恐慌心理。
.........................

结语


附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型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与其伴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也频发多发,给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公共治理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仅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问题之一,更是成为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目前,公众已经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各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与地方政府形象挂钩。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探究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助推我国地方政府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和体系现代化。
通过 CNKI 搜索发现,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从 2003 年起已经在我国学界成为热点之一,到 2015 年达到顶峰,所公开发表文献量已经达 1088 篇。内容主要集中体现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涵盖网络舆情的内涵、传播与演化、监测与预警、支撑技术、舆情报告和网络舆情管理等。
综合分析国内动态发现,目前网络舆情研究大多数属于规范层面,涉及学科视角较广。但实证研究比较薄弱,学科之间有机融合相对较弱,系统较差,理论研究的深度亟需加深,关于网络舆情的内涵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多从自身的视角进行相应的界定。直接以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为主题的文献较少,截止到 2020 年 5 月 21 日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后仅得到文献 85 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