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1 突发事件的特征
MPA论文范文一: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研究
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切入点,运用对比分析、问卷访谈等传统有效的研究方法,针对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效果作系统分析,发现减税降费政策在P市的执行存在“最后一公里”不通,政策执行存有盲区,配套措施存在滞后,企业享受“门槛”高,减税降费实际上存在“口惠实不至”等缺陷。通过深入剖析存在短板个中原因,有的放矢提出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深度、精确政策宣传准度、提高政策执行质效力度等优化执行方略,以期尽快补齐政策执行中的盲区短板,最大限度地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减税降费的概念
2.1.2 税费政策执行的边界
2.2 理论基础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3 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3.1 国家现行减税降费政策梳理
3.1.1 按阶段分
3.1.2 按税种分
3.1.3 降费方面政策
3.1.4 助力防疫抗疫复工复产减税降费政策
3.2 福建省P市市情及税收情况
3.3 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举措
3.3.1 “三务必”严肃组织收入工作纪律
3.3.2 “一竿子到底”强化政策宣传辅导
3.3.3 “云上解”加大推行“非接触式办税”模式力度
3.3.4 “四方便”加大减税降费专项督查力度
3.4 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执行总体效应及影响分析
4 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检视
4.1 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4.1.1 减税降费政策执行针对性不强
4.1.2 税务机关减税降费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4.1.3 纳税人对减税降费政策执行适用不明
4.1.4 企业对减税降费热情及获得感不高
4.1.5 减税降费政策推介执行部门联动协作不多
4.2 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检视
4.2.1 政策因素
4.2.2 执行主体因素
4.2.3 目标群体因素
4.2.4 环境因素
4.2.5 整体性治理因素
5 推进福建省P市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5.1 减税降费政策机制层面改进建议
5.1.1 提升政治站位,澄清思想观念误区
5.1.2 注重实际调查,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5.1.3 厘清目录清单,构建阳光监考机制
5.2 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环节改进建议
5.2.1 注重提升能力,精确政策宣传准度
5.2.2 强化需求理念,细化支帮促对接
5.2.3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策执行质效
结语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二: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评价研究
本文在充分了解掌握国内外社区安全防范发展的基础上,以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的脆弱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4M”系统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社区减灾理论,运用德尔菲法建构了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结构性因素、应急防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致灾因子五个一级指标,确定了13个二级评价指标、29个三级评价指标,以专家赋分方式形成《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评价表》。对罗源县社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开展实证研究,得出安全防范脆弱性具体不足并展开对比分析。最后根据理论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社区安全防范体制机制建设、教育培训、模拟演练、风险评估及“三防”建设、积极打造安全社区的宣传舆论环境、提高社区成员安全防范意识及参与积极性、强化风险评估等针对社区安全防范中脆弱性因子的策略建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区安全防范
2.1.2 脆弱性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4M”系统理论
2.2.2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2.2.3 社区减灾理论
3 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现状分析
3.1 罗源县社区现状
3.2 社区安全防范管理组织结构
3.3 社区安全防范管理运行机制
3.4 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存在的不足
3.5 小结
4 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评价设计
4.1 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评价理论选择
4.2 综合评价指标设计
4.2.1 评价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4.2.2 结构性因素维度的指标设计
4.2.3 应急防范能力维度的指标设计
4.2.4 应急处置能力维度的指标设计
4.2.5 应急保障能力维度的指标设计
4.2.6 致灾因子维度的指标设计
4.3 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评价方法
4.4 评估表设计
4.5 指标权重确定
4.5.1 构造判断矩阵
4.5.2 计算指标权重
5 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实证分析
5.1 基于“4M”系统理论的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评价
5.1.1 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脆弱性实证分析
5.1.2 各社区评价结果
5.1.3 各社区综合评价对比分析
5.2 小结
6 罗源县社区安全防范能力优化策略构建
6.1 重构社区体制机制
6.2 提高社区成员安全防范意识
6.3 加强社区的安全教育、培训及模拟演练
6.4 加强社区“三防”建设
6.5 积极打造安全社区的宣传舆论环境
6.6 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积极性
6.7 加强对社区的风险评估,制作并使用灾害风险图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三:苍南县食品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
表 1.2 突发事件的分类
本文通过深入查阅文献、一线人员访谈、工作材料整理、案例分析等手段,全面了解了当前苍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机构职能划分、人员配置,苍南县食品小作坊的发展概况、监管现状以及行业现状等,分析研究了当前苍南县食品小作坊监管存在监管主体力量尚不充足、监管客体责任意识薄弱、监管手段成效差强人意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原因,参考苍南县监管现状,并结合政府失灵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社会治理理论,围绕四个监管要素提出完善苍南县食品小作坊监管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强化监管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成效;二是引导监管客体树立自律意识;三是创新日常监管手段;四是完善信息公开与社会共治同步,从而提高苍南县食品小作坊的监管成效。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小作坊界定
2.1.2 食品小作坊与食品生产企业区别
2.1.3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要素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政府失灵理论
2.2.3 社会治理理论
3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
3.1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发展历程与相关要素
3.1.1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发展历程
3.1.2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要素
3.2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概况
3.2.1 监管主体概况
3.2.2 监管客体情况
3.2.3 监管手段使用情况
3.2.4 监督媒介参与情况
4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存在问题
4.1.1 监管主体力量尚不充足
4.1.2 监管客体责任意识薄弱
4.1.3 监管手段成效差强人意
4.1.4 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不强
4.2 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问题成因分析
4.2.1 主客观因素制约监管主体水平
4.2.2 内外因导致监管客体思想行为偏差
4.2.3 监督媒介单一且积极性不高
4.2.4 监管手段运用效果较差
5 完善苍南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对策
5.1 强化监管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成效
5.1.1 提升监管人员业务素质
5.1.2 打造专业化监管队伍
5.1.3 健全奖惩评估体系
5.1.4 充分发挥协管员作用
5.2 引导监管客体树立自律意识
5.2.1 教育培训与奖惩提升针对性
5.2.2 集中管理构建溯源体系
5.2.3 加大违法行为成本
5.2.4 试点建立产业园
5.3 创新日常监管手段
5.3.1 强化关键环节控制
5.3.2 实行风险分级监管
5.3.3 探索检验检测体系
5.3.4 打造互联网+监管新方式
5.3.5 树立名特优典型
5.4 完善信息公开与社会共治同步
5.4.1 借助新媒体定期公开监管信息
5.4.2 构建社会共治提高信息效率
5.4.3 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带头作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四:《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本文针对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在翻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收集瓯海区历年来审批改革的相关材料,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调研,对瓯海区改革的情况、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的对策。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阐述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行政审批制度,理论基础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即瓯海区通过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制度、打造审批事项全覆盖的“网上办事”平台,取得了包括良好的社会评价、优化了营商环境、基本形成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政务转型明显等成效。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程建设项目
2.1.2 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
2.1.3 行政审批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整体性政府理论
3 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
3.1 改革的背景
3.2 改革的历程
3.3 改革的内容
3.3.1 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
3.3.2 推行政务服务“一窗通办”
3.3.3 优化审批流程
3.3.4 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制度
3.3.5 打造审批事项全覆盖的“网上办事”平台
3.4 瓯海区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中重要部门的改革实践
3.4.1 瓯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改革实践
3.4.2 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瓯海分局的改革实践
3.5 改革的成效
3.5.1 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3.5.2 优化了营商环境
3.5.3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
3.5.4 .数字化政务转型明显
4 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4.1 瓯海区调查问卷统计
4.1.1 问卷样本的编制
4.1.2 问卷调查实施
4.2 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4.2.1 部分改革制度未落到实处,流于形式
4.2.2 改革的目标不科学
4.2.3 改革缺乏上位法支撑
4.2.4 事项清单规范化标准化改革不到位
4.2.5 政务信息化改革仍存在优化空间
5 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现有队伍力量不足以支撑改革的要求
5.2 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5.3 改革的成效评估机制尚不健全
5.4 改革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够
5.5 利益固化格局难以打破
6 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6.1 国内部分地区的先进经验
6.1.1 无锡市“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
6.1.2 厦门市“多规合一”改革模式
6.2 国外的先进经验
6.2.1 美国的先进经验
6.2.2 英国的先进经验
6.3 国内外的启示及借鉴
6.3.1 国内部分地区的启示及借鉴
6.3.2 国外的启示及借鉴
7 深化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
7.1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监督和管理体系
7.2 建立科学化的改革评估机制
7.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7.4 强化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7.5 深化审批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7.6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五: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问题研究
本文从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的看法进行数据汇总,发现让胡路区企地共建共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产生的问题的原因,并通过国内外公用道路治理的对比研究,总结出适合让胡路区道路治理的经验,为让胡路区增进油田企业与让胡路区政府的发展关系,加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护百姓的利益,进而实现让胡路区政府、企业与人民群众的三方共赢提供建议和对策。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现状
2.1.1 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现状
2.1.2 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管现状
2.2 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存在的问题
2.2.1 让胡路区政府方面的问题
2.2.1.1 让胡路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2.2.1.2 让胡路区政府引导调节作用有限
2.2.1.3 共建共管的具体内容不够完善
2.2.2 企业方面的问题
2.2.2.1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够
2.2.2.2 企业缺乏与地方的沟通协调
2.2.3 居民方面的问题
2.2.3.1 非企业居民方面的问题
2.2.3.2 企业居民方面的问题
3 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让胡路区政府方面问题的原因
3.1.1 让胡路区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3.1.2 未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3.1.3 缺乏明确共建共管各个参与主体
3.2 企业方面问题的原因
3.2.1 监管机制不健全
3.2.2 缺乏共建共管沟通机制
3.3 居民方面问题的原因
3.3.1 参与机制不完善
3.3.2 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4 国内外公用道路治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公用道路治理经验
4.1.1 德国公用道路治理
4.1.2 英国公用道路治理
4.2 国内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治理经验
4.2.1 长庆油田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治理
4.2.2 辽河油田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治理
4.3 国内外公用道路治理经验借鉴的总结
5 让胡路区公用道路企地共建共管具体对策建议
5.1 让胡路区企地共建共管遵循的原则
5.1.1 坚持监督管理与建设质量相结合的原则
5.1.2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原则
5.1.3 坚持因地制宜、建立长效机制的原则
5.2 让胡路区政府自身的改进对策
5.2.1 完善让胡路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5.2.2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5.2.3 完善共建共管制度规范
5.3 让胡路区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的对策
5.3.1 完善监管机制
5.3.2 建立企业与地方的沟通协调机制
5.4 让胡路区政府鼓励居民参与的对策
5.4.1 拓宽居民参与途径
5.4.2 加强居民文化教育建设
5.4.3 实行居民利益激励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