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67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政府 R&D 补贴的内生性问题是合理的,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不考虑内生性问题时,政府 R&D 补贴会刺激企业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而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政府 R&D 补贴对工业企业研发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仍然显著,这也证明了结论是稳健有效的。(2)根据各家企业当年收到的政府研发补贴数量大小按从低到高排序的百分比分成小额补贴组、中额补贴组、以及大额补贴组后,发现三种额度都能显著增加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并且随着补贴额度的增加,政府补贴发挥的激励效应也随之增强,即大额补贴发挥的激励效应最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成绩斐然,在对外贸易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出口贸易方面。中国出口值从 1978 年的 97.5 亿美元快速攀升至 2018 年 164,127亿美元1,扩大 1,683 倍,中国己当之无愧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在漂亮的成绩背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却面临着各种问题。我国出口商品多以加工贸易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长远来看,这种出口模式拉动的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的动力。特别是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全球经济环境的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因素更是要求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与最大转型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尽快完成要素禀赋优势的转变,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结构,由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转变。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如今,科技创新已经取代价格等传统要素,成为产品是否在竞争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关键。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提升中国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产品质量与创新性、巩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与地位,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已经开始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指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新经济增长派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指出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决定了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政府研发补贴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评述国内外学者对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分析理论传导机制奠定了基础框架。然后利用宏微观数据展示了我国政府研发资金与企业研发行为现状。
结合理论基础部分对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研发产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 3个假设。实证研究方面,首先根据收到的补贴情况设立处理组与对照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PSM)为处理组的样本在对照组中找到合适的匹配样本,从而解决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差等内生性问题。并且在筛选合适的匹配变量的过程中,可以控制一些第三方因素对政府实施研发补贴和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减少后续估计结果的偏差。然后,基于匹配完成的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方法来估计政府 R&D 补贴政策的净效应。在计量模型中,设立虚拟变量:政策效果虚拟变量 sub(实施补贴的为处理组,未实施补贴的为对照组)和政策时间虚拟变量 time(政策实施年份前后),两个虚拟变量的交乘项的系数用于估计政府研发补贴的净效应。通过划分不同补贴额度、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个子样本回归进一步研究了政府研发补贴的异质性效应。通过更换衡量研发产出的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采用中介效应逐步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对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研发产出进行机制检验。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经济的概念最早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他的学生庇古在《福利经济学》进一步分析了外部性问题,当某一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市场上的经济活动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而收益者无需花费代价,该经济主体却不能因此获得相应补偿时,这就产生了“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y)”,也称外部效应(Externality)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也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具体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效应是指企业的研发成果在扩散与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乘数效应,减少了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本,促进社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水平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样,创新研发活动也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负外部效应。创新技术的扩散与传播会诱发其他企业“搭便车(Freerider)”行为,研发主体却无法享受到新技术产生的全部收益,企业的创新动力遭到打击,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下降。
为了纠正创新研发的外部性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发挥调节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其中,有效的手段就是政府为创新研发主体提供研发资金补贴,以弥补研发创新的企业没能完全获得的收益,当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逐渐平衡,整个市场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长远来看,政府提供研发资金补贴可以激发整个市场的研发积极性。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研发补贴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政府实施研发补贴的必要性,最早由 Arrow(1962)奠定了政府需要提供公共R&D 服务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研发创新活动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正外部性,如果仅由市场来主导研发创新活动,全社会研发支出都由私人企业承担,这就不可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独自开展研发项目的企业却要付出高于社会边际成本的研发成本,不能独享研发成果带来的全部利益,这种收益与成本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市场失灵”问题的出现,全社会未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研发投资水平,政府采取实施研发补贴、设立基金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牵头产学研机构合作等措施。
其次,Guellec 和 Pottelsberghe(1997)从研发活动本身的特征角度出发,分析 R&D活动具有“投入多、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等特征,企业受限于自身资金实力需要寻求外部投资者渠道融资。但外部投资机构所要求的回报率较高,外部融资成本过高。因此,不管是企业本身还是外部投资机构,都会出于回避风险、寻求稳定的高收益考虑,减少对风险更大、收益不确定的 R&D 活动的投资。Stiglitze(1985)与 Hall(2002)指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引发的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企业 R&D 活动的资本投入很难依靠外部负债融资。此外,正如 Lee、Cin(2010)认为研发项目前期需要投入较大的固定成本(沉没成本),因此规模较大、较成熟的企业才能够开展更多的 R&D 项目,这对资金紧张、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且外部融资往往面临更多约束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不利。因此对于计划开展 R&D 研发活动的中小企业来说,政府进行公共科技资金的介入有利于帮助私人企业分担风险和启动成本。
..........................

第三章 我国政府补贴和企业研发投入及产出现状 ......................................21
第一节 国家主要研发资助政策梳理.....................................21
第二节 国际视角下的我国研发投入现状..........................23
第三节 我国政府投入与企业研发投入现状.............................25
第四节 我国政府投入与企业研发产出现状.................................27
第四章 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影响的模型与数据 .....................29
第一节 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影响的机制分析...............................29
第二节 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影响的模型选取..............................31
第三节 样本选择与变量描述性统计..........................36
第五章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研发产出的实证结果 ............................39
第一节 样本企业倾向得分匹配实证结果...............................39
第二节 政府研发补贴效应双重差分实证结果......................42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及机制检验................................46

第五章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研发产出的实证结果

第一节 样本企业倾向得分匹配实证结果
一、PSM 匹配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Logit 模型回归结果见表 5-1: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将 PSM 与 DID 相结合,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研发产出水平的提升。但考虑到企业在政府实施 R&D 补贴之前的研发投资行为可能就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并且企业的年龄、出口密集度、融资约束、本身科研实力或是上一年度有无收到补贴等因素均能影响政府实施研发补贴的行为。因此,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政府 R&D 补贴的内生性问题是合理的,并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不考虑内生性问题时,政府 R&D 补贴会刺激企业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而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政府 R&D 补贴对工业企业研发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仍然显著,这也证明了结论是稳健有效的。
(2)根据各家企业当年收到的政府研发补贴数量大小按从低到高排序的百分比分成小额补贴组、中额补贴组、以及大额补贴组后,发现三种额度都能显著增加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并且随着补贴额度的增加,政府补贴发挥的激励效应也随之增强,即大额补贴发挥的激励效应最强。
(3)在进一步划分企业所有制类型后,我们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研发产出发挥的正效应更显著。由于民营企业的核心目标就是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的限制更是使得其迫于生存的压力力求最大化整合利用资源,尽可能提升研发水平、推进研发成果的快速落地。而外资企业则是在创新上更有技术支持上的优势,比如可以共享海外部门的技术成果并加以应用、改进,促进了研发创新成果的落地以及市场化。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度不高,同时也缺乏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所以政府补贴对提升国有企业的产出水平并无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收到政府补贴后研发产出表现要明显优于国有企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