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文化自信自党的十八大之后便立足于国家高度,针对文化自信的阐述在国家发布的文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相对更具深意,伴随着更为强劲的力量推动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文化自信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对传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十九大中习总书记更是提到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休戚相关。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里应是闪闪发光,而不是被淹没。只有将传统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文明精神才能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的“活”的显现。2019 年 1 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财政部联合印发文件①,对非遗保护工作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解释,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提升其传承水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散发出自身独特的魅力。2019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调研时对非遗保护和国粹传承方面的工作重点关注,要求相关部门强化其扶持力度。2020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人才角度出发对非遗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希望,非遗的魅力传承离不开人,对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总而言之,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现代文明复兴的重大工程,亦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之重要举措。
民俗体育文化是非遗的主心骨,其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式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实践。它融合了民族特点,活化了传统文化的形态,更使得古今文化交融,充分体现了其纽带作用。甘肃临潭万人扯绳文化是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分群体的一项群体性活动,作为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于 2006 年 10 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盲目而过度地追求自由化的感官生活,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活方式的错位,文化信仰的缺失等等,加之受到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遭受重创,离我们的生活愈走愈远。而万人扯绳文化亦因自身特点和外部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今亦同样日益走向边缘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与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和反思,它提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有自知之明,要知其从何处来,如何而来,将何去何从。既知其长处,也清楚其短处。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前提,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它是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基于此,本研究以万人扯绳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运用田野调查等主要方法,深入挖掘万人扯绳的历史变迁、存在形式、传承模式、发展现状、文化内涵、时代价值、生境困境及发展策略,为今后万人扯绳文化更好的传承、发展以及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参照。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以万人扯绳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系统研究万人扯绳的历史变迁、存在形式、传承模式和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万人扯绳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及生存困境,拟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符合万人扯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科学路径与策略,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相关理论成果,为其更具现代化和创新性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并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启示与参考。
(2)现实意义:因自身特点和外部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万人扯绳文化正处于传承与发展滞后时期,其生存方式也正发生改变,并日益走向边缘化。本研究基于实地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一手材料,在对万人扯绳的历史渊源、基本要素、传承模式和传承现状做出阐述的基础上,并通过系统、深入地分析和阐释其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及发展困境,有助于认清万人扯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软肋之所在。同时尝试对万人扯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进行整体性策略分析,基于此对今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相关资源更具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学论文参考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内容的逻辑结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具体特点如下:
2.1.1田野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以甘肃临潭旧城为田野工作地点。通过对传承人、学者、政府官员、群众等人群的深入访谈,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群的口述内容中逐步理清万人扯绳的历史变迁、传承模式、存在形式及发展现状,深谙万人扯绳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和生存困境以及人们对于文化濒危的认识、态度、观点及建议。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笔者除了站在充分理解当地人尤其传承人(主位)的思想观念与出发点的立场上,尽量做到像当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外,还要结合研究者(客位)的角度运用理论与观点去捕捉文化背后的意义与细节,考察、评测、描述、分析、解释和重构所考察到的文化现象。田野调查法为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与实践范式。
............................
2.2万人扯绳文化的简介
临潭万人扯绳起源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 1379 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但万人扯绳仅在临潭旧城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多民族共处,万人扯绳从整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洪武十二年,将领沐英为平叛驻军在此,以“牵钩”为军中游戏,为训练将士强身健体,将扯绳引进洮州。随后,洪武十七年实行屯田戍边,许多他乡人落户于洮州,安世魁为促进地方和军队团结,将在军中沿袭下来的“牵钩”传入民间,扯绳之俗形成。扯绳之俗整体流入民间后,作为“以占年岁丰歉”的象征,构建了地方民族和谐。万人扯绳仪式现由洮州农民文化宫委员会牵头筹办,主要由赛前祭祀、赛前准备、扯绳三项内容组成。比赛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幼,多民族集体参与。万人扯绳 2001 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6 年,成功申报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正处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期。
临潭,又名洮州,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出,总面积 1557.68 平方公里,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形西高东低,西南向东北倾斜,多为低山深谷。临潭县气候属于高原性气候,降水不均,多旱涝冰雹。全县境内主要有三大河流:洮河、冶木河、羊沙河。临潭县户籍人口 16.12 万,常住人口 14.23 万,其汉族占 70.57%,少数民族占 29.43%。全县辖 16 个乡(镇)、3 个民族乡,有藏族、回族、汉族等 10 个民族。
...............................
第三章 万人扯绳的概况............................................10
3.1 万人扯绳文化的简介...............................................10
3.2 万人扯绳文化的孕育环境................................................10
第四章 万人扯绳文化的历时性考察.....................................20
4.1 万人扯绳文化的发展历程.........................................20
4.1.1 萌芽期.........................................20
4.1.2 初步发展时期.............................................20
第五章 万人扯绳的文化阐释.................................32
5.1 文化濡化...........................................32
5.2 个人、社会、国家的相互在场...........................................33
5.3 现代政府的治理服务................................34
第八章 万人扯绳文化的发展策略
8.1 提升民俗体育文化自觉,坚定民俗体育文化自信
2021 年 3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增加国家民族文化的活力以及创造力,从而达到推动我国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目标①。青年学者刘喜山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体育非遗的发展方向和传播路径,凸显中华体育非物质文化勇猛顽强的特征②。然而,万人扯绳作为民族文化,其认知度低,文化自觉意识缺失,导致文化自信底气不足,缺乏影响力。根据在临潭旧城实地考察所了解的情况,为提升万人扯绳文化自觉意识,坚定其文化自信,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把握政策策略,依托“文化自信”政策。万人扯绳文化根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自信既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妄自尊大,在万人扯绳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依托“文化自信”政策。作为国家传统优秀文化的万人扯绳,它兼具体育与文化两个属性。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是万人扯绳推广的好时机。“文化自信”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依托“文化自信”政策,给予推广万人扯绳文化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万人扯绳的推广一定要文化先行,不断丰富和发展万人扯绳文化,使万人扯绳文化始终与时代同行,增强文化自信。
(2)推广万人扯绳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自信教育。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培养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价值指向。学校是知识传授的中心,是青少年学习知识、正常才能、放飞梦想的大舞台,更是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培养青少年对万人扯绳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是时代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要与社会文化积极互动,在实现自身价值、办学理念、学科设置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文化自信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第一,万人扯绳其存在的意义与存在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转变。萌芽期,万人扯绳作为一种军中“教战”游戏,为强身健体,抵御外敌,镇守边疆服务;初步发展时期,为促进地方和军队团结,传入民间,随着万人扯绳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民众将其加入宗教祭祀活动中,通过扯绳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庆丰年、求平安、促进民族团结;曲折发展时期,我国三年困难与“文革”风暴的出现,万人扯绳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与阻滞,万人扯绳技艺一度没落;全面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促使万人扯绳重见天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了亘古未有的盛况;瓶颈期,由于临潭自身出现地方性问题,导致活动所用之绳处于报废状态,万人扯绳文化再次停滞。目前,万人扯绳文化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重视,正处于重新启动期。
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重视,正处于重新启动期。
第二,与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将仪式过程的分离、过渡和组合分别描述为阈限前、阈限和阈限后三个阶段——相契合,万人扯绳仪式过程分为相互交融的“祭拜仪式”、“扯绳仪式”、“回绳仪式”三个阶段,且皆有不同的心态呈现。
第三,万人扯绳文化背后有关屯田戍边、镇守边疆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第四,文化作为人类的生活的存在方式,通过时间、空间、物质、实在、虚拟等事物实现自我思想的表达。临潭民众对万人扯绳文化表达的重视暗示着当地民众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文化重建的信心。
第五,万人扯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存在内、外部两种困境。
内部困境:1.认知度较低,群众重视度不高;2.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积极性不高;3.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 ,导致文化自信底气不足;4.道具过于笨重,危险性较大;5.缺乏万人扯绳传承相匹配的传承环境。
外部困境:1.活动场地有局限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由于活动场地大、现场人数较多,导致不好拍摄;3.传承人老龄化,专业人才缺乏;4.商业运行,导致发展模式劣性变异;5.政府保护力度薄弱;6.万人扯绳传播力度不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