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现在,中小学教室的座位排列方式大多数是秧田式,即全体学生面向黑板,形成横成行、纵成列的空间形状,犹如秧田的一种座位排列形式。①在教室中,讲台是位置中心,而后排相对来说距离讲台远,与教学中心存在空间上的距离。在实际的课堂上,可以观察到教室中后排座位的学生,在后排座位上的体验是丰富的,如后排学生不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后排学生的课堂规范自我要求低;自成后排的空间,表现的不与前排学生一致等。同时在理论上,空间社会学认为教室是特殊的社会空间,同社会空间一样,教室空间会生产出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标准、秩序和规范,对学生的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②教室空间中,学生的座位安排往往是依据空间的功能来定,学生座位的安排则使学生的空间位置固定下来,限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
当前研究中,当研究者在研究空间社会学时,重点关注空间对处于空间中的主体的影响或作用,忽略了空间中的主体的能动作用,主体对于空间意义建立的作用。同样,学生的座位体验具有学生的主观性感受,我们也往往会忽视学生对于座位空间的意义的建立与改造。因此,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即教室空间功能一方面对处于其中的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同时,另一方面,学生具有主动性,后排学生也表现为赋予空间新的意义。由此在空间与自我行动的相互塑造下,研究教室中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问题。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有空间上的局限,学生又具有主动性,那么,在后排空间的学生关于空间意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认识和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座位体验是什么样的呢?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问题。从研究的理论视角来看,本研究为后排学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学生与后排空间的互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本研究关注教室作为特殊的社会空间,座位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代表着一种空间,具有空间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含义。教室这一空间,包含着空间社会学理论中所包含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空间是学生班级活动的环境,座位是其社会行动的载体,占据着一定的教育资源;教室空间的产生的同时也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即各种课堂规范和行为标准,由此影响着学生在空间结构上的座位体验;教室空间中的行动者,即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加工与改造着形成的社会空间。本研究认为,在座位的局限下,教室空间对处于其中的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基于空间结构的座位体验;后排学生也表现为试图突破空间的局限,赋予空间新的意义。因此,研究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的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问题,对于关注后排生这一群体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现实意义
在教室空间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后排座位和后排学生。但是,教室是一个平等的空间,前后排学生应该拥有同样的价值资源,后排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座位前后排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后排学生关于人际互动、自我认识和学习的座位体验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健康。由此,结合空间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后排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据此提出具体的建议,发挥学生自我和老师的能动作用,帮助其最大程度上通过教学行为或其他方面的合理改变,克服后排学生因空间差异而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课堂内教育公平的实现,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本研究深入教学实践中,以某中学课堂后排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室后排学生在座位上的行为方面的观察和对后排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真实的座位感受,分析后排学生在与座位、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过程中,从位置上的后排变成一种体验上的后排的一种互动结果。本研究深入真实的课堂,分析后排学生在空间感受、师生互动、同学关系、自我认识和学习状态五个方面的座位体验,并分析后排空间与学生在学习、人际互动关系和自我认识等方面相互之间的互动影响,探析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并进一步提出意见和建议。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描述
关于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研究,需要从学生在后排空间的行为表现入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在空间感受方面,研究学生在后排座位上时,学生对班级规则与秩序的体验,学生认为后排位置的视野和与讲台距离的感受等表现;在师生互动方面,研究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体验;在同学关系方面,研究后排学生与周围同学的互动,后排学生对自己在后排时融入班集体的情况;在自我认识方面,研究学生对于自己坐在后排座位的身份认识和自信心;在学习状态方面,研究后排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专注程度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二、后排座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室作为特殊的社会空间,与之相适应的规则约束个体的行为,座位约束个体的活动范围,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同时,学生赋予后排生一定的身份意义,影响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改造着后排空间。关于后排座位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学生在后排空间的教育资源获取与人际行为表现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后排空间的自我认识等心理发展影响。包括具体的可观察的个人行为层面,与同类群体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行为表现体验,及由身份认同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关于学生对于空间的意义赋予与改造,教室中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室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各种互动关系改造着后排空间,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
质的研究是
在自然情景之下,研究者本人采用多种资料的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索,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①质的研究在于能够通过参与对研究对象观察、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深入解释社会现象。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与深入访谈获得资料,分析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深入中学课堂观察教室后排座位的学生,通过观察后排座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在空间意义方面的感受,并进一步分析后排座位的空间性给学生带来的相关态度与行为表现的影响。关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师生互动感受等方面,只通过观察不能完全了解,需要通过访谈法来进一步理解学生丰富的座位体验,探析背后的原因和解释后排现象。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在北京市某一中学实习,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该中学初一到高二不同年级的 9 个后排座位的学生,该中学的座位排列方式为秧田式。这九个访谈对象都是坐在最后一二的排的学生,笔者在深入教室观察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选取。列表如下:
................................
第三章 后排学生的座位体验........................................7
第一节 空间感受体验...............................................7
一、视听资源获取体验........................................... 7
二、“随意”的行为和心态.....................................8
第四章 后排座位体验影响...........................................13
第一节 后排空间对学生的消极影响.........................................13
一、后排物理空间限制.............................................. 13
二、教师权力的主导作用....................13
第五章 改变后排座位局限的对策.........................................18
第一节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18
第二节 改观教师中心位置和期望效应...................................18
第四章 后排座位体验影响
第一节 后排空间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后排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影响。一方面,后排学生受制于后排空间,在教师权力主导下的教学空间,学习和互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都缺乏和不足,表现为秧田式排座形式下后排学生距离教学中心太远,后排学生被老师的关注少等方面。同时,后排空间产生的同时也建构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标准、秩序与规范,并迫使学生去认同和遵从,由此影响着学生在空间结构上的座位体验。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加工与改造着形成的社会空间。后排学生赋予空间意义,低成就感的自我认识促使学生去塑造后排规范。
一、后排物理空间限制
教室是特殊的社会空间,座位是社会行动的载体,占据着一定的教育资源。座位的产生承载着一定的空间意义,学生在后排座位受到充满权力的空间的制约。不同位置座位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源,后排座位上的学生对教师声音和教学媒体信息的感知度较差,后排距离黑板和老师远,影响学生教育资源的获取。
在空间社会学中,座位的排列具有空间物理学上的物质意义,班级空间中后排的局限,影响了学生的视听资源获取。因空间结构的局限,距离讲台中心远的后排座位的学生视野不好,上课内容有时不能听得很清楚,且有时后排吵闹。同时,老师看不到后排学生的学习行为,听不到后排生的问答,后排生的物理空间意义的感受差。一方面,后排学生在获取教育资源时,存在获取途径不通。表现为学生在正常获取知识时,存在看不到或听不到的途径障碍。同时,后排学生获取资源的质量差,前排的学生能够获取高质量的视听资源,不影响正常的上课;学生也能够在获得质量较高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更积极的的学习。在前边离老师比较近,思考可能更积极一点。在前边的话,老师会更带动前边的同学,因为有老师在旁边,没老师在旁边不一样。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就像是老师的特殊能力,在教师的范围里边,感觉所有学生都能很好的学习。(访 3)
..............................
第五章 改变后排座位局限的对策
第一节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
首先,在我国的义务教育课堂中,大多数的教室的座位排列采用“秧田式”的形式,这就形成了前后排的教学空间,产生了中心与边缘的位置。这也使得学生在一段长时间内固定在一个座位上,不能随意调换。那么,座位排列时就会受到空间限制,产生后排座位,形成后排特定的空间,会产生特定的后排生身份认识、空间局限后排生的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不通和质量差和获得较少的关注。因此,学校与教师可以根据学科需要和学习形式的不同变换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例如可以选择“U 形”、“弧形”、“圆桌形”和“模块形”等,这样可以去除后排座位,尽量消除后排局限,使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
其次,与座位排列方式相关联的是座位排座位频率和座位排列标准。在实际的课堂中了解到班级的座位调换频率为一个月一次,排列标准以成绩为限进行排列,那么坐在后排的学生会一直坐在后排。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座位的调换频次,如每周或每半个月一次,这样学生不会长时间被关注少,情感体验差,老师能够时不时关注到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改变座位排列标准,不只是以成绩好坏来衡量,而是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展现自我个性,从成绩、科技创新、体育、音乐、班级贡献等不同方面以权重赋分并作为参考依据,增强学生自信,鼓励学生综合发展。
后排学生问题是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公平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观察现状发现后排座位学生学习和纪律表现差和关注少等现状,进一步探析原因,并分析后排座位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本研究围绕教室空间中的“后排空间”和“座位体验”这两个关键词,在分析和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某中学 20 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课堂教学和活动中进行观察与访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