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在中国式酒席文化中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4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1. 1研究背景
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企业成功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最具有战略价值意义的资源C Nonaka,1994; Grant,1996; Simonin,1999。知识的有效传递知识的转移是知识竹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很难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传播,而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是知识竹理中核心价值的卞要存在形式,具有重要的地位。组织所拥有的大多数都是隐性知识,不容易交流和共享,这卞要是因为隐性知识具有不可编码、非结构性、与特定组织密切相关、高度个人化特征,传播和转移的难度较大。人际匀_动、沟通和面对面交流、知识的交流和转移都是以相4_信任为基础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Coleman等人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发现,非i1,式交流常‘常与知识转移相提并论,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开始聚焦,式网络对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转移的绩效上。然而西方的理论对于解释中国本土文化未免有些差强人意,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中,竹理都具有它自己的特色。许多学者都专注于中国本土化竹理的研究中,如郭重庆所说的中国竹理学发展的道路上有两条岔路日,这个抉择期,中国竹理学己经走到了是走“康庄大道”(中国竹理的理论),还是走“羊肠小道”(竹理的中国理论)的交义路日。
生活中,总是听到某某领导与某某高层喝酒吃饭,或者朋友聚会酒杯相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也在研讨会上,听到给EMBA授课的老师问起他的学生平时最常做千}一么事情的时候,各个企业家学生的回答通常是:“不是和圈内人士喝酒吃饭,就是和圈外的人喝酒吃饭。”从两句简单的回答中,中国式本土化竹理两个明显的特色一一“圈了”、“酒席文化”就彰显出来。可见,在中国这个人情交换的社会,“喝酒吃饭”己成为拉近关系,促进感情的方式。中国儿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构成了交流形式上独特的方式一一即酒席文化。
酒席文化不仅是一种现象,究其深,它有着各种内涵在其中。第一,中国式竹理讲究“中庸”,无为而治才是最高境界的治理,酒席文化这种非i1,式交流的独特方式体现了这种性质。在组织中向上形成层级,向下形成网络。与日本和美国相比,中国是以“家”为单位的自组织。形成了差序格局关系网络,小共同体社会,长期人情交换系统一一形成了以差序格局为核心的圈了。业内外人士喝酒吃饭就是为了打一大自己的圈了,建立更大的人际网络关系。第一,建立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文化下社会行为的发生通常要在一定标准下来进行,要明确社会行为发生的对象是谁,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处于何种地位,才能决定要拿出千卜么样的标准来进行。这种判断社会行为发生对象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网络中位置的行为,通常使我们所说的维系私人道德的行为,而中国的社会网络位置,或者社会网络距离的形状在中国呈现出了特殊的具有规律的结构,费孝通将这种结构称为差序格局,它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外延发散一层一层推出去的,私人联系增加的社会网络,我们所有的社会活动行为都是在这种私人联系的网络中进行,并目每层关系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团体格局是一个超乎个人实在的,不是有形的东西,它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总和,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力量的相匀_牵制,个人的社会活动行为不能脱离这个团体并按照团体的文化规范进行活动,这种文化规范由于隐形的力量牵制着团体中的每个人。进一步来说这个团体的社会网络越大,覆盖面越广,更加有利于团体内成员获得利益,所以个人要增加自身的社会网络范围以致于可以在必要时候获取利益。第二,知识的转移需要一种非i1,式的网络,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要求一种非i1,式的交流才能发生,酒席文化营造了一种氛围、情境,提供了这种知识转移所依赖的ba环境,Nonaka I.提出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是在起源型的ba、对话型的,系统型的、练习型的笼罩下进行的。酒席文化模式的发生顾名思义场域发生的,中国的酒文化由来己久,并目在具有维系社会网络关系作用的方面具有全社会文化的普世价值。第四,从社会资本的角度上,酒席文化提供了相同的认知侧面,它是共享的行为符号,共享的语言,有着共享的故事。社会资本是在人们相匀_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诸如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社会规范等因素他们有助于行为卞体经济日标的实现。
1. 2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日的是在酒席文化的情境下,厘清酒席文化下社会资本的意涵,探索酒席社群的构成维度;验证酒席文化下社会资本的各个维度对隐性知识转移是否会造成影响,卞要以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机制为卞题进行研究。
知识的转移是智力资本创造的重要因素,Nonaka & Takeuchi(1995)认为知识的创造是一个循环不息的流程,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的模型SECI模型,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的循环交匀_结合产生的,是个持续转化的动态过程,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匀_交融而形成,这种相匀_交融的过程促使知识流动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转移。并目知识的转移需要一个特定的共享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物理的,虚拟的,精神的或者是这二者的结合,Nonaka为知识的创造提出了ba的概念,认为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是在起源型、对话型、系统型、练习型笼罩下进行的。研究证明非i1,式网络对隐性知识的转移是有效的。
中国的酒文化由来己久,早在中国占代,酒己经被视为一种供泰的佳品,而饮酒活动更是庄严之事,只有大型的祭祀活动,或者上宾、佳宾而至才会将酒泰上,这便形成了远占酒事活动的风俗。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事活动也随之兴起,通过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洗礼,为系统的酒俗文化观点,而酒事活动也随之普遍起来。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的核心思想,形成了较被视为治酒俗文化也同样受到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酒德”是儒家酒文化的精髓。俗话说“酒品好就是人品好”,“酒德”是人品的价值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在酒席文化上得到发挥体现,人与人的感情交流通过敬酒、劝酒等酒事活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Bala Ramasamya, K.W. Goh, Matthew C.H. Yeung. Is Guanxi (relationship) a bridge to knowledge transfer?[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
[2] Delanev J.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 .Academy o 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3):29-59.
[3]Dorothy A Yen, Bradley R. Barnes, Cheng Lu Wang. The measurement of guanxi: Introducing the GRX scale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
[4] Ghauri P, Fang T. 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a socio-cultural analysis. J World Bus 2001: 36(3):303- 25.
[5]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99一102.
[6] Hwang, K. (1987).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4), 944-974.
[7] I. Nonaka,玲oko Toyama, Noboru Konno.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J].Long Range Planning.2000
[8] Lee, Don Y., &Dawes, Philip L. (2005). Guanxi, trust,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Chinese business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13(2), 24-56.

摘要 3-5
Abstract 5-6
1. 绪论 9-13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研究问题 10-11
1.3 研究流程 11
1.4 论文结构 11-13
2. 文献综述及酒席文化 13-21
2.1 隐性知识转移与社会资本概述 13-18
2.1.1 隐性知识概述 13-15
2.1.2 社会资本本土化概述 15-17
2.1.3 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 17-18
2.2 现有研究总结 18
2.3 酒席文化模式 18-21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21-29
3.1 研究模型的提出 21-25
3.1.1 自变量 21-23
3.1.2 控制变量 23-24
3.1.3 研究模型 24-25
3.2 研究假设 25-29
3.2.1 酒席社群构成的研究 25-26
3.2.2 酒席社群内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 26
3.2.3 酒席社群与隐性知识转移的绩效研究 26-29
4. 问卷设计与初测 29-35
4.1 问卷设计 29-30
4.1.1 酒席文化模式 29
4.1.2 隐性知识转移 29-30
4.2 量表的初测 30-32
4.2.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30-31
4.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1-32
4.3 数据分析程序和方法 32-33
4.4 调查问卷的评估和修改 33-35
5. 量表的统计分析 35-39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35-36
5.2 信度分析 36
5.3 效度分析 36
5.4 因子分析 36-39
5.4.1 酒席社群内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36-37
5.4.2 隐性知识转移的因子分析 37-39
6. 实证分析 39-45
6.1 单因素方差分析 39-40
6.2 相关分析 40-41
6.3 回归分析 41
6.4 分析与讨论 41-45
7. 结论与展望 45-47
7.1 主要结论 45
7.2 研究展望 45-47
致谢 47-49
参考文献 49-51
附录 51-53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5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