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伦理学之论学术道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0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自从有了学术,便有了学术道德。学术、学者和学术道德一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学术被称为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学者被尊为“社会的良知”和人类基本价值的守护者,而学术道德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
尽管如此,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相对于其他道德建设来讲,我国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学术道德的专门和系统研究。近几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和冲击。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及由此引起的各种不正之风不断侵蚀着学界圣洁的肌体。学术道德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和研究的热点。不少正直的学者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然而,也许学界不正之风(时下流行称法为学术腐败)吸引了人们太多的目光,人们往往更热衷于对不道德行为的批评和揭露。学术道德是什么、学术道德应包括那些基本内容、学术道德如何建设等等,至今仍缺少一个明确和一致的说法。
在西方,人们也充分看到了学术的重要性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法治的传统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道德自律和制度约束并举的学术道德建设和管理模式。并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措施。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参考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原因,更重要的是基于对学术这一神圣事业的巨大责任,我选择了这个题目。我知道,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希望,“一孔之见”能“抛砖引玉”。
论学术道德
有学者指出,学术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它代表着一定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学术文化又是整个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学术文化,从来就是作为社会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受到推崇。①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学术领域从来就尊重有加。即使在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人们可以向国家捐钱买官,但进士一类学衔却是不容染指的,对科举场中的作弊,封建统治者的刑罚之重也是有史可稽的。的确,学术神圣代表了一个社会对文明的向往与认同。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学术界的主流是好的,不少学者以科学的求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担负着传承文明、繁荣学术的使命。另一方面,我们也痛心地看到,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一部分学者为功利目的所左右,把神圣的学术活动变成了庸俗甚至卑鄙的欺世盗名、不义取利行为,诸如抄袭到窃、弄虚作假等恶劣现象正不断地侵蚀着学术界圣洁的肌体。学术失范、道德滑坡己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学术与道德的关系、明确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探寻遏制学界不正之风的道德对策,就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与道德
学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活动的社会性使学术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互渗透,从而在学术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道德关系和道德价值。学术与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在学术活动中也相互影响。无论是古希腊“知识即美德”的至理名言,还是我国“知书而达礼”的传统观念,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2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i 989.
3、曾钊新,涂争鸣等.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4,曾钊新.教育哲学断想录[[C]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2.
5、李建华等.德性与德心一一道德的社会培育及其心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x.4.
6、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明.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杨守建.中国学术腐败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8、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王育殊.科学伦理学【叫.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98.5.
10,【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明.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0.
1i,【美l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j.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礼2002.2.
12, [美1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何传启译,科学出版社,1996.4.
13、杨玉圣.学术批评丛稿[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前言 5-6
一、 学术与道德 6-17
(一) 学术活动的价值分析 6-11
(二) 学术道德的内涵及特性 11-15
(三) 学术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的关系 15-17
二、 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 17-30
(一) 献身科学、服务社会 17-20
(二)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20-23
(三) 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23-25
(四) 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 25-27
(五) 客观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 27-30
三、 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及其道德对策 30-48
(一) 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31-35
(二) 塑造道德的学术主体 35-38
(三) 完善学术活动的道德机制 38-43
(四) 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处力度 43-48
参考文献 48-50
后记 5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