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配机制和效应应用于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4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1 .1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我国的社会救济事业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周礼》中就有“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贩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的记载。春秋《礼记》中也阐述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鳃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秦汉以后,我国历朝历代都把豁免、贩济、仓储、调粟、安辑、养恤等社会救济事业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要务,加以严格部署和督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级政府对社会救济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大量流落街头的难民、灾民以及无业人员都得到了及时的救助,同时对困难的孤老残疾人员、贫困老归侨、返城知青、精简退休老职工等特定对象实施定期定量的着重于解决保障对象吃饭问题的社会救助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出台,比如:国有企业铁饭碗和大锅饭的打破;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逐步分离,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导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的部分职工下岗和失业,同时使得一大批竞争能力差的企业关闭、破产或停产、半停产,使得城市隐性失业显性化。根据唐钧等(2003)的统计,1986年我国已经登记的失业人数才264万,1990年就上升到383万人,1996年己达到553万人,2001年急剧上升到680万人。为了分流富余职工,实现减员增效,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普遍采取了下岗待业的做法,即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仅通过支付少量的生活费的方式换取待业休息。吴邦国(1998)在《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生活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国有企业(不含集体企业)共分流及下岗职工127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7%;除已分流和再就业的以外,尚有下岗职工634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8. 9%,其中309万人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占下岗工人的49%。这些新的下岗及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构成了我国城市新的贫困群体,其规模大约在1500-3000万人之间(唐钧等,2003)。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救助范围窄、救助标准低、工作不规范等己经不能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救助的要求,于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运而生。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社会转型中,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化解和缓和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和谐,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有所不同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全部来自于财政支出,就其性质而言,属于政府转移支付。与此同时,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政府行为,是完全由社会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制度。政府预算中的社会保障经费(即财政性社会保障经费)主要是用于改善各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可以反映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程度。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3年首次在上海试行而后推广到其它各大城市,然后逐渐延伸至全国,最后以政府社会救助的形式基本确立下来。民政部2002年7月宣布己在全国城镇范围内做到了应保尽保,因此完整的城镇贫困人口的统计数据可以追溯到2002年。在城市低保实施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开始了农村低保的探索。民政部2007年底宣布已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做到了应保尽保。因此,至2007年年底低保制度己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当年全国城镇共有1064. 3万户、2272. 1万居民得到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镇低保资金277. 4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182. 4元;农村共有1608. 5万户、3566. 3万人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9. 1亿元,平均低保标准70元每人每月。到2009年底,城乡低保覆盖全国691。万人,年平均标准增加228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建立自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不意识到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的收入差距问题。本文重点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民政部的年度统计报告、民政部的低保标准和低保数据从低保的再分配机制以及低保对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剖析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期加深对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认识。


参考文献
61 Mi, Z and Chen, J. (2001)"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nlarging Gap among the Chinese Urban Inhabitants", Journal of Proceedings Moscow, Aug 18-20 2001.
62 Mookhe巧 ee, D and Shorrocks, A. (1982)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Trend in UK Income Inequality",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92.
63 Sen, A. (1997) "On Economic Inequali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64 Shorrocks, F. and Wan, G. (2005) "Spatial Decomposition of Inequ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1.5.
65 Yao, S. (1997)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Income Factor: A New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Vol.4.

摘要 4-8
Abstract 8
1. 前言 11-15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11-13
1.2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3
1.3 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13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3-15
2.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历史沿革与研究综述 15-29
2.1 城镇低保制度的发展 15-18
2.1.1 探索创新阶段(1993年—1997年) 15-16
2.1.2 完善推广阶段(1997年—1999年) 16
2.1.3 应保尽保阶段(1999年—2002年) 16-17
2.1.4 规范管理阶段(2002年—2008年) 17-18
2.2 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 18-20
2.2.1 农村税费改革前(1994年—2002年) 18-19
2.2.2 税费改革展开后(2003年—2006年) 19-20
2.2.3 全面启动阶段(2007年—2008年) 20
2.3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内外研究综述 20-29
2.3.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介及其意义 20-22
2.3.2 研究现状 22-28
2.3.3 简要评述 28-29
3. 我国城镇低保制度再分配机制概述 29-40
3.1 低保支出概述 29-30
3.2 低保再分配法定程序概述 30-35
3.3 现行再分配程序存在的问题 35-40
3.3.1 收入审查与核算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受到质疑 36-37
3.3.2 社区居委会在低保甄别程序中的"行政能力"受到质疑 37-38
3.3.3 现行低保再分配程序中的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38-40
4.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40-48
4.1 研究方法 41-43
4.2 低保支出对我国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43-48
4.2.1 低保支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43-46
4.2.2 低保支出对城乡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以及全体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46-48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48-54
5.1 准确掌握申请人员的收入和资产状况是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标的关键 48-49
5.2 完善贫困家庭收入的核算办法,提高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49-50
5.3 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完善低保的动态管理机制 50
5.4 普及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办法 50-51
5.5 规范低保标准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实现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51
5.6 适当提高农村居民的低保标准和扩大低保的覆盖面 51-52
5.7 借鉴国外经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 52-54
参考文献 54-59
后记 59-60
致谢 60-62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