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笔者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度与审计报告时滞显著正相关,即公司的经营战略差异程度越大,其审计报告时滞越长。针对于此,公司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谋划自身战略定位,选定适合自身的战略类型,完善并提高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外部监督者为规避风险而收集相关证据的时间及成本,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降低不必要的审计报告时滞。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定义
战略,亦称韬略,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英文中的“strategy”自希腊语“strategos”演变而来,使用初期代表的是将领或地方行政长官,后在军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在我国,“战略”一词早在春秋时期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就有所提及。随着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人类的经济建设开始大踏步向前,“战略”的概念也逐步转移到了公司经营的领域之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理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战略”引入公司治理相关内容,用以阐述企业组织的决策方式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战略与结构》中进一步阐述公司战略的内涵②,即:确定公司层面长期目标、实施路径以及为实现目标所进行的资源分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发展,战略管理不仅受到实务界的青睐,亦被学术界人士津津乐道。对于公司来说,公司战略是指公司依据环境变化、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身实力对经营领域及内容做出的选择,从而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获取超额利润。近年来,公司战略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但究其根本,都是公司从总体层面,长远的、基本性的问题谋划和策略。
审计论文怎么写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市场趋于饱和。纵使企业间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其在资源获取、目标客户选择、面对需求更替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逐渐趋同,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套行业的常规化战略类型。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可知,若公司为追求稳定发展,只遵循行业常规战略,则可能无法为公司提供核心竞争力,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将会逐渐面临瓶颈③。因此,为取得突破行业平均水平的经营成果,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一些公司凭借着其自身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与特殊能力,打破常规思路与做法,另辟蹊径选取不同于行业主流的经营渠道及方法,以差异化为主导思想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于是,这种差异化的战略选择与实施的做法便形成了战略差异,而实施偏离于行业常规战略的程度被称为战略差异度①。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契约理论成熟发展的产物,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激励理论深入演化而来。委托代理关系从本质上凸显了委托代理双方存在的专业知识技能差距,委托人因面临的情况愈发繁琐复杂,无暇应对和处理所有事件,从而聘请委托人代为行使其权利,完成所需的工作。在当今社会两权分离的大背景下,股东聘请职业经理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代行职责。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股东和经理人员的目标也许会相互背离,股东可能无法有效地监督经理人员是否在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从而需要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从经济人假设角度分析,代理人偏向选择“自利”行为,而不会完全按照股东权益最大化行事,通过滥用股东赋予的权利增加自身财富,做出一些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使得代理问题日渐凸显。
因此,为解决股东和经理人之间效用函数差异问题,股东建立起激励与监督机制,其中以股权和薪酬激励等最为常见。然而以经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也可能引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增加盈余管理及舞弊行为风险。由此可见,为制约管理层的各类不当行为,股东聘请外部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查与监督便尤为重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部独立的第三方意见提供方,能够有效地缓解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保证经理人员提供的财务报表值得信任,股东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管理层编制的报表实施审计。需要关注到的是,委托人与审计师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审计师只提供最终的审计报告而不披露整个工作流程,因此审计师也可能为了自身利益,例如满足于说服力不强的审计证据、省略某些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给出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导致委托人做出错误决策;另一方面,外部审计由于其市场属性,即便是在审计中发现了重大错报或舞弊行为,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能为了既得利益等与管理层串通、掩盖舞弊事实,签署虚假的审计报告,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
第二章 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对审计报告时滞影响的分析
第一节 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与假设的提出
一、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对审计报告时滞影响的理论分析在当前受托经济责任运行背景之下,审计因经济监督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伴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复杂、审计实务难度不断升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弊端频出,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下经济全球化、公司环境复杂多变的发展步伐。《审计准
则第1211号》第三章第五节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这也标志着我国审计行业逐步推广和使用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导向,以公司经营战略为起点,从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杨明增、任庆玲,2015)①。审计师通过初步业务活动及风险评估程序,判断公司可能面临的各类经营风险,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并开展具体审计计划。公司为寻求突破性发展机遇、追求超额利润便可能会实施偏离于行业常规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差异化战略导向思维使得公司产生了较大规模的业务量,提高了经济业务及相关交易事项的复杂程度,进而导致经营风险、信息风险等的提高,其结果通过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予以体现出来。从审计师角度看,审计工作面临更大的风险,则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一方面,若公司为了自身平稳发展、获取相对稳定的利润从而采取行业常规战略,能够为公司节省大量战略试验成本、减少决策失误引发的风险(Geletkanycz M.A.& Hambrick D.C.,1997)②;若公司处于较高的行业竞争度环境下,则更倾向于剑走偏锋,采取差异度较大的战略类型,虽然可能会收获潜在的竞争优势,但却容易深陷“发展泥潭”,亦无可参考经验,发生巨额亏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此,实施异于行业常规战略的新型战略可能会使公司经营业绩出现较大波动(Tang et al.,2011)①、面临难以预见的风险(Dimaggio& Powell,1983)②,抑或是出现较大的经营业绩波动,从而加大了公司运营的风险与挑战。
...............................
第二节 产权性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与假设的提出
一、产权性质相关影响的理论分析
在我国,国有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占有较大比重。国企和非国企不论在资源获取还是在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对于同一经济业务在不同产权性质之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对于非国有公司来说,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国有企来说,则更多地担负着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稳定就业环境、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维护社会稳定等责任(Yi Han,Enying Zheng,2019)①。国有公司一般由国资委或各级政府机关最终控制,其所做出的决策会受到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诸多部门更严格的监管与审批,若想实施更为激进的发展战略则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最终能够被批准并予以实施的可能性也较低。而非国有公司则不会面临上述麻烦,在遇到发展瓶颈时,更容易制定并实施激进的发展战略以突破发展桎梏。此外,国有公司经济体量相对较大,且更容易获得优质资源,融资渠道也更为宽广和便利(林毅夫、李志赟,2004)②。而与之相比,非国有公司不论是在发行股票、债券,还是在借款等方面都会受到很多限制,更容易实施偏离于行业常规的战略以促进进一步发展。从这一角度看,相较于非国企,国有企业实施盈余操纵的机会更少、动机更弱,审计师可能不会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予以审查。相反,审计师在审计非国有公司时,则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弥补增加的审计风险。有学者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国企,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更加完善和强化,内部高素质员工更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使审计风险降低,审计师也便无需投入更多努力去降低审计风险(刘颖斐、熊康灵,2021)①。杨英(2020)在研究审计投入的产出效应分析时进一步地发现了审计投入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在非国有公司比国有公司更显著,也就是说在非国有公司中,增加审计投入更能够提高审计质量②。
...................................
第三章 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实证分析 ...................... 32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32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32
二、模型构建 ........................ 32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0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50
一、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度与审计报告时滞显著正相关 ............... 50
二、国有产权性质能够削弱二者关系 ........................ 50
结论 ............................... 55
第三章 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遴选中,选取了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同时,对研究样本进行初步整理和筛选:
(一)剔除被标注ST、*ST等的上市公司;
(二)剔除金融及保险类行业公司;
(三)剔除实证回归分析中重要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
(四)剔除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原值、员工人数为零,所有者权益合计金额为负值的公司数据。
筛选后最终选取18644个样本观测值。采用Excel、Stata16.0及SPSS21.0软件进行性相关的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检验。
二、模型构建
为考察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度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对前文提出的假设H1加以验证,本文主要参考刘圻、罗忠莲(2018)等人的相关研究,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1①。
ARL=β0+β1SD+β2SIZE+β3LIST+β4TOP1+β5DUAL +β6ICQ+β7INDP+β8COMPLEX+β9ONCF+β10ROA+β11NPMS∑YEAR+∑IND+ε(3-1)
其中,若模型3-1中的系数β1 显著为正,则表明公司经营战略差异越大,相对应的审计报告时滞越长,即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度与审计报告时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H1得到验证。
本文利用分组检验的方式对假设H2、H3及H4进行验证。分组主要依据产权性质、分析师关注度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样本进行,再分别代入模型3-1进行回归分析。依据前述理论预期,非国有样本组、低分析师关注度样本组以及非国际“四大”样本组的β1应当显著大于0,且分别相较于剩余样本组的β1显著性更强。
审计论文参考
..............................
结论
战略定位关系着一家公司能否持续健康成长,也是战略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刻,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能够避免在市场经济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因而科学合理的制定战略定位、确定战略类型将有助于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审计角度出发探讨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机制。首先对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及审计报告时滞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明晰本文研究切入点;其次,阐述二者理论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为后文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后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结合不同情况的调节效应,实证检验了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度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效应,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第一,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度与审计报告时滞显著正相关,即公司的经营战略差异程度越大,其审计报告时滞越长。针对于此,公司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谋划自身战略定位,选定适合自身的战略类型,完善并提高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外部监督者为规避风险而收集相关证据的时间及成本,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降低不必要的审计报告时滞。
第二,国有产权性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导致的审计报告时滞的延长。为此,国家应当加大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的指导与宣传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和引导包括战略信息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创设良好营商环境,保证经济环境平稳运行。
第三,分析师关注度的高低及事务所规模的大小同样会影响公司经营战略差异与审计报告时滞之间的关系。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师也应当提高行业素质,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信息参考,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对审计师行业来说,更应当规范审计工作流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公司经营战略差异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在整个审计业务期间保持独立性、专业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外部约束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