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空机制提高了审计质量吗?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75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本文以我国 A 股市场 2010 年推出的融券业务为研究对象,利用融券业务只在部分上市公司中推行的准自然环境,结合面板数据分析和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首先,在控制了公司效应、年份效应和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上市公司在纳入融券标的名单后审计质量显著提高,表现为更高的审计费用和审计延迟,更少的盈余管理和财务重述。其次,为了探究政策的动态效应,我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存在时滞,并且能够持续发挥作用。接下来,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探索卖空机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制,发现融券业务通过增加对标的公司的投资者注意力和媒体关注度苛刻审计师的外部环境,审计师风险容忍度降低并更加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最后,本文进行异质性检验,在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企业中,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一直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判断一个公司的重要依据,只有高质量的财务报表才能为其传递准确、完整信息。由于企业的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理层需要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报表加以审计,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递信息的质量,可见其重要性。而如今从严监管和从严审计已成趋势,一方面监管机构对证券中介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越发重视,对其加大了监管力度,2018 年证监会披露了 13 起中介机构违法案件,其中涉及大华所、立信所等多家会计事务所,2018 年 8 月证监会因为大华和立信分别对佳电股份和金亚科技的审计过程中未勤勉尽责,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而对其开出了累计近千万的罚款。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也越发谨慎,非标审计意见明显增多,在 2017 年发布的 10832 份挂牌公司年报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达到 361 份,同比增长 40%,创历史新高。其实,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也是卖空投资者关注点之一,Desai 等认为那些财务报表质量较差的公司更容易被做空,一旦预测到公司会进行财务重述此类不利行为时,卖空者便会提前抛售股票获利。公司被做空常常会“连累”其审计机构,例如 2012 年东南融通被香橼做空质疑财务造假,其审计机构德勤一同被东南融通股东提起集体诉讼,由此展开了一年半的集体诉讼案,对德勤的财力、人力、名声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在中国集体诉讼案件发生频率较低,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2010 年 3 月 31 日正式启动的卖空机制的不断推广普及,卖空者对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不能忽视,而审计机构又是资本市场中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我国开放部分证券卖空管制的背景下,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卖空机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效果和影响路径对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和完善资本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直接关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对金融市场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而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卖空机制能否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是否有提升效应,若有效果是否又具有持续性,这些问题亟需得到解答。本文利用我国融资融券这一准自然实验探究卖空机制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证实我国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促进作用以及其持续性,

主要有以下意义:
(1) 考虑到我国的卖空机制具有渐进式扩容的政策特点,分批扩大融券标 的政策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本文利用多期模型动态分析测试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影响效果的持续性,弥补了卖空机制与审计质量的动态关系研究的空白。
(2) 本文探索了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的两大路径:投资者 注意力和媒体关注度,以及机构投资者和企业产权性质在其间发挥的调节作用,丰富了卖空机制的审计领域方面的研究。

(3) 以往文献对审计质量的衡量多使用单个指标,而本文认为选用个别指标会损失其他侧面,而且各个指标间具有一定的信息重叠,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审计质量的多个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标值进行评价,以此来反映审计质量的不同侧面,此方法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提供了新视角。

............................

第二章 制度背景

2.1 融资融券业务概述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起源于 1934 年美国,其他发达国家相继放开。日本1951 年开放了两融业务,是亚洲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不久台湾 1962 年也开始推行融资融券。在 1990 年全球大约有 2/3 的发达国家和十分之一的新兴国家市场就已经允许两融交易。香港于 1994 年引入两融交易机制。到 2002 年,卖空市场扩展到 95%的发达国家和 1/3 的新兴国家。到了 2010 年,我国也正式开放两融交易,此时境外的主流金融市场的两融交易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
融资融券交易是指买空卖空交易,又称为证券信用交易和保证金交易。其中,融资业务是投资者向合格证券公司提交担保物借入资金并买入证券,此后在约定期间内偿还资金及利息的交易行为,属于一种买空机制。反之,融券业务是投资者向合格证券公司提交担保物借入证券并卖出,此后在约定期间内偿还证券及其他费用的交易行为,属于一种卖空机制。

从融资融券的特点上来说,首先它具有财务杠杆效应,投资者借钱买证券和借证券卖出只需全部价款的部分担保,可以用较少的本金获得较多的交易筹码,其结果是放大收益或者放大亏损。其次,融资融券的交割方式与现货交易基本无区别,双方均以现货或者现款的形式及时结清交割,只是交割的资金或者证券并不都是投资者自己的,存在借来的一部分。另外,两融交易中存在双重信用关系,第一层是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出借资金或者证券,投资者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并支付利息费用。第二层是证券公司借出资金和证券的主要来源除了自有的资金和证券外,还有从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和证券、客户保证金金额、客户证券余额、融资业务取得的抵押券等。

.............................

2.2 融资融券授信模式比较
全球各个国家的证券两融业务根据授信模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流模式:市场化分散授信模式、专业化单轨授信模式、专业化双轨授信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主要差别如下表所示。
市场化分散授信模式也称为分散化的证券公司授信模式,投资者向证券公司申请两融,证券公司直接对其提供信用,即整个过程直接由证券公司通过证券借贷市场来完成双边交易,并不需要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机构)的参与。证券公司如果持有证券或资金不足借,可以向场外如银行、货币市场机构、财务公司等借入。这种模式的证券借入来源丰富,机构竞争激烈,投资者两融成本较低,适合于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一般采用这种交易模式,但是它们也存在监管区别,美国是集中监管,而英国等欧洲国家是完全的自律型监管。
专业化单轨授信模式是集中信用模式之一,由官方垄断机构如证券金融公司来专门从事两融业务,它们对整个证券市场的两融业务进行统一处理和管控,便于监管部门的高效监管。日本市场是此模式的代表者,证券金融公司并不能直接面对两融投资者,投资者只能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但是证券公司的唯一融通中介只有证券金融公司,市场上的其他金融机构若想参与业务也必须通过金融证券公司,金融证券公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易中转中枢。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够成熟,为了便于监管部门严格监控两融交易规模、杠杆程度和资金流等方面,融资融券业务也是采用这种集中单轨授信模式。

专业化双轨授信模式是另一种集中信用模式,与单轨区别在于证券金融公司既可以向证券经纪商授信,也可以直接面向客户授信。我国台湾地区就是典型的双轨授信模式,既提升了证券市场的活力,又避免出现像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一方独大的垄断局面。投资者在资金不足时更多的选择,可以向证券公司或者证券金融公司进行融资融券。证券公司的转融通中介不再只有证券金融公司,可以选择的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此模式下,市场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和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效果比单轨模式高。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11
3.1 卖空机制相关研究 ············································ 11
3.1.1 卖空机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11
3.1.2 卖空机制的公司治理效应 ······························ 14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22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22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5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 31
5.1 描述性统计 ···································· 31
5.2 相关性分析 ······························ 33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表 5-1 展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lnAF 的均值为 13.690,说明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平均水平为 e^13.69 元即 88.20 万元,有 25%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低于 52.49 万元,有 25%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高于 125 万元,上市公司间差距较大。LnAudLag 的均值为 4.488,表明上市公司平均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的 89 天完成审计并发表审计报告,有 25%的企业是在资产负债表日 80 天后发表审计报告, 有 25%的企业是在资产负债表日 110 天后发表审计报告,大概相差一个月。ABS_DA 的均值为 0.063,说明上市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盈余水平的绝对值为0.063,而中位数是 0.039 明显小于均值,说明有少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严重。RESTA 的均值为 0.099,可见约有 10%的上市公司会进行财务重述,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较低。
对于控制变量,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46.6%;上市公司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 4.9%;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项合计在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为 26.6%;约有 7.8%的上市公司会出现亏损;上市公司中有 22.9%的公司存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的情况;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为 37.1%,与我国法律规定的至少三分之一的比例相符;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平均在 10.5%左右 ;从投资者结构来看,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平均为 5.41%;上市公司中有 44.1%都是国有企业。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 A 股市场 2010 年推出的融券业务为研究对象,利用融券业务只在部分上市公司中推行的准自然环境,结合面板数据分析和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首先,在控制了公司效应、年份效应和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上市公司在纳入融券标的名单后审计质量显著提高,表现为更高的审计费用和审计延迟,更少的盈余管理和财务重述。其次,为了探究政策的动态效应,我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存在时滞,并且能够持续发挥作用。接下来,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探索卖空机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制,发现融券业务通过增加对标的公司的投资者注意力和媒体关注度苛刻审计师的外部环境,审计师风险容忍度降低并更加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最后,本文进行异质性检验,在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企业中,卖空机制对审计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包括基于 PSM 的双重差分检验,控制融资因素的重新回归,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因此,本文认为融券制度不仅对上市公司具有外部治理作用,而且能对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发挥监督职能,能够提升财务报表质量,降低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