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可能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IPO 审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责任自然重大。因此,选取典型的 IPO 审计失败案例,基于案例进行全方位剖析,契合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企业通过合理的直接融资渠道谋求发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 IPO)这一途径呈现如火如荼之势,甚至形成了中国股市奇特的 IPO“堰塞湖”现象。截至 2018 年 1 月 18 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 480 家,其中已过会 29 家,未过会 451 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 445 家,中止审查企业 6 家。①在 IPO“堰塞湖”疏通尚需时日的情况下,
新公司还将不断加入排队行列,A 股上市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创业板势头也很强劲,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呈现井喷现象,从 2009 年的 36 家增长到 2018年初的 715 家,总股本由 322 亿元增长到约 3274 亿元,增幅达 9 倍多。②尤其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国家加大了特定企业的政策扶植力度,创业板上市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不断提升。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审计行业同时面临着压力与挑战。目前,我国在向IPO 注册制过渡。IPO 注册制框架下,我国证监会不再对拟 IPO 企业实施实质性审核,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责任完全转由证券发行者和它所聘请的相关机构承担。这种模式的改变,无疑对会计师事务所之类的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 2009 年初至 2017 年底期间,上市企业共发生 3527 起违规,其中披露不实、重大遗漏、虚构利润、欺诈上市、违规买卖股票等严重违规行为就达到了 2074 次,占总违规数量的近 6 成。③上述违规事件,有 IPO 审计失败被终止上市的案例,也有 IPO 后不久便“东窗事发”的案例。个别会计师事务所似乎并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谓难辞其咎。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有三十余年快速发展史,规模和业务范围都膨胀性地扩大。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方面是承载了经济监督的重任,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客观现实,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审计失败案例也屡见不鲜。银广夏、绿大地、万福生科、南纺股份、新中基、华锐风电、金亚科技等一系列财务舞弊的背后都伴随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上述每一个的事件,揭示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在我国暂时不容乐观的现实,也深层次反映了我国审计行业中存在的一些痼疾和隐患。审计失败不仅会对资本市场正常的运转与资源的配置产生危害,而且会导致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主体对行业公信力和企业财务报告产生质疑,进而甚至威胁到社会整个诚信体系的基石。
........................
1.2 文献综述
近年来,新兴自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曝光能力也不断增强,各种财务舞弊案件被公之于众的概率大大提高,审计失败造成了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概括来看,审计失败的文献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审计失败的定义、审计失败的原因、审计失败的规避策略。
1.2.1 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定义的文献回顾
从笔者已查阅的文献上来看,审计失败定义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距今二十多年间,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审计失败定义可以划分为两种流派。第一种为“过程观”,即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发生审计失败是基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是否遵守行业准则和是否充分履行审计程序;第二种为“结果观”,认为是否审计失败不在于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于执业准则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而在于其最终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与事实相符。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将两种观点相结合。
(1)“过程观”:基于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未能遵守执业准则,未能充分履行审计程序
美国审计学者 A.A.Arens 与 J.K.Loebbecke(1990)把审计失败定义为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的审计标准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同一时期的Mauts 和 Sharaf(1990)认同了前者的观点,他们坚持认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如若已经遵守了相关准则,即使后来发表不符合事实的审计意见,也不能认定项目发生了审计失败。
范文红(2005)认为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遵照公认审计准则的内在要求执行审计任务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其通常表现为在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的情况下发表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马兰、王延明(2003),吴芳(2004)认为,审计失败是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在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却对外出具了无保留意见。
刘万丽(2013)基于 IPO 舞弊审计失败,指出此类审计失败往往是注册会计师出于私心而违背独立审计准则所致。宋玮(2014)基于解读证监会的处罚公告,比较了两种定义,认为从审计过程这一角度看,只有注册会计师主观上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相关准则、徇私舞弊进而发表虚假审计意见,才可以算作是审计失败。毛艳羚(2016)在对莲花味精审计失败的案件进行分析时提到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按照审计标准开展相关业务,也没有遵照合理的审计程序,从而草率地完成了项目审计,编制了报告,导致最终并未客观公正地展现公司的实际状况。
.......................
2IPO 审计及其审计失败的理论概述
2.1 审计失败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有关审计失败内涵的学术观点,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已经进行了详细地列举和说明。此处理论开篇的叙述部分,主要是概括性地回顾,并提出笔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此外,审计失败与各相关概念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相互的联系。为进一步厘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各概念的内涵,本节接着对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经营失败、审计质量三者的关系依次展开界定或解释,分开予以论述。
2.1.1 审计失败的内涵
审计失败其实是对审计结果的一种判定。学术界对于审计失败内涵的观点分为两种派别,即审计失败的“过程观”与“结果观”。“过程观”认为审计失败是指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公认的审计准则并未严格执行,进而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存在的舞弊行为或者重大错误,出具了与事实状况不相符的审计结论。“结果观”则单从审计结果判断,只要出具了与被审计单位真实财务状况并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就可以认定项目审计失败。很明显,前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注册会计师主观层面的过失与欺诈,即“没按规矩办事”。而后者则弱化了主观层面的考量,认为“结果说明了一切”。
可以看出,“过程观”与“结果观”的冲突本质上体现的是两大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过程观”体现了审计服务供应者的利益需求。由于成本效益考量和主观能力限制,审计人员不能保证经查的账表一定不存在任何瑕疵,他们只能提供合理保证。相反,“结果观”则体现了审计服务使用者的利益需求。财务报告是投资人合法权益的反映,更是投资决策的关键依据。审计失败意味着审计目的根本无法实现,极易造成群体性的误判与损失,投资者更应当关注审计的结果而并不是审计的过程。
......................
2.2.1IPO 审计的特点
笔者查阅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准则中并没有将 IPO 审计与一般审计业务严格区分开来。准则认为,只要是审计活动,其核心内在价值都是同质的,即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但 IPO 审计与普通年报审计相比较,还是具有很明显的五个特点:
(1)IPO 审计对审计质量的要求高。阅览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的群体,主要包括股东、商业银行、其他债权人,造成的社会影响比较有限,受到影响的主要群体其实是被框定的。而 IPO 审计的报表使用者是不确定的投资者,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是他们进行投资的主要依据,这就从客观上要求 IPO 审计必须更加谨慎。从监管力度来看,IPO 审计整个过程受到证监会的严格监管,需要遵守证券发行的相关法律。与普通年报审计比,IPO 审计在操作层面实际上会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
(2)IPO 审计周期较长、程序繁琐、工作量大。中国证监会要求申请 IPO 的企业必须是股份制企业,并且合法改制之后必须存续三年以上。申请材料中必须提交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三年一期的财务报告。因此,IPO 审计周期往往长达好几年,甚至花了好几年时间都不一定能够成功 IPO,排队若干年却通不过发审会的企业不在少数。另外,IPO 审计经历的主要阶段就有十余个,每个阶段下涉及的报告与程序都较为繁琐,例如验资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执行新会计准则备考利润表审阅报告等。复杂的调整事项、巨大的工作量往往让注册会计师力不从心。
(3)IPO 审计涉及主体较多,存在边辅导边审计的问题。IPO 审计涉及保荐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中介机构,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到的各方利益主体一定要保持长时间沟通与协调,审计的独立性可能被这些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影响。此外,很多拟 IPO 企业其实并不能满足上市的标准,甚至有一些企业内控、财务核算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个别拟 IPO 企业被查出跨期账项、账外资产。上述诸多情况,需要参与 IPO 项目的注册会计师和拟 IPO 企业的共同努力,但由此可能带来巨大的税务成本。企业进行 IPO 的目的是为了能上市,IPO 审计市场一边进行上市辅导一边进行项目审计的现象十分普遍,咨询业务和审计业务的边界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划分。
(4)IPO 审计的风险高。很多基础较好的企业早已上市。现在还在进行排队IPO 的企业,虽然不乏有后起之秀,但总体来看基础相对较差,监管部门的要求却反而越来越高。此外,很多企业很早就明确了“一定要上市”的目的,不达标的企业很容易诱发财务舞弊,导致 IPO 审计的风险加大。
.............................
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舞弊审计失败的案例介绍......................28
3.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与辽宁振隆情况介绍.......................28
3.1.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28
3.1.2 辽宁振隆特产股份有限公司简介.......................29
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41
4.1 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原因.....................41
4.1.1 注册会计师对于合同异常情况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41
4.1.2 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不够高且未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42
5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舞弊审计失败的结论与启示..................55
5.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舞弊审计失败案例的结论...........55
5.1.1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与投入不足是直接原因........................55
5.1.2 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缺陷与执业质量较低是重要原因............55
5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舞弊审计失败的结论与启示
5.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舞弊审计失败案例的结论
IPO 审计失败给审计主体、审计客体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严重损害了潜在投资人的利益,不利于营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每一个 IPO 审计失败的个案,勤于总结其中的得失。在上文中,通过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审计失败案件的详细分析,可以总结出五点结论,具体如下。
5.1.1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与投入不足是直接原因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舞弊审计失败的案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缺失是造成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瑞华所在报告期内一直担任辽宁振隆的专用审计机构,辽宁振隆连续多年虚增收入、虚增利润、虚增存货、少结转成本、虚假披露主营业务情况,瑞华所都给出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尤其是在函证环节,注册会计师连形式上的独立都没有做到。在我国的 IPO 审计工作之中,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的管理层之间并非利益冲突的关系,反而呈现出一种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双方的利益始终纠缠在一起,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难以保持独立性的根源。
(2)注册会计师投入不足。投入的不足是造成本案审计失败的第二个直接原因。面对繁重的 IPO 审计任务,项目组本应选调精兵强将,组建一支经验丰富、人员配备充足的审计队伍。但受限于现实状况中审计时间的不足、审计人员的不足、审计经费的不足,很多审计程序并没有真正严格执行到位。加之 IPO 审计数据量巨大,注册会计师往往需要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在精力分配、休息质量上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不能以最饱满的工作状态、工作热情投身于本案的审计工作。因此,审计质量肯定也就不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
结束语
本文以审计失败和 IPO 审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辽宁振隆 IPO 审计失败的案例为依托,站在 IPO 审计失败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