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空间隐喻
第一节 身体原点——生物科技隐喻
在“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城市社会学者山本浩在 1999 年出版的《空间经验——从身体体验出发》一书中从身体体验的角度进行空间经验的阐述,梅洛—庞蒂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认为身体是知觉的主体,福柯认为肉体是驯顺的,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的模型,福柯这里强调身体是政治玩偶,是权力所能摆布的微缩模型。赛博格想要通过人体改造以实现对外太空这样极端环境的适应,而赛博朋克要求改造大脑——这种改造不仅仅是单独个体能力的提升,而且是不同个体大脑之间的联结,这些被改造的人最终会变成统治者的工具。科幻小说频频表现生物技术对于人类身体的改造,但改造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人的身体被改造之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科幻小说所表现的虚构的内容已经有了技术支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有了更加深层的意义。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及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让一名“免疫艾滋病的婴儿”诞生。这个消息引发了对于生物技术的思考,一些媒体称此项技术为“新突破”,但是回顾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这些科幻作者凭借其前瞻性的创作视角预言着未来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在小说中表达着自身对于生物技术的思考。2019 年 12 月 30 日,官方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给予了回应,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在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张仁礼、覃金洲等 3 名被告人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个新闻一出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关注。科幻小说中所蕴含着的关于生物技术隐喻性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生态空间——人类中心论的解构
身体空间是最基础的原点空间,人类生存需要借助外界的生态空间进行空间生产,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生产”的过程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空间生产既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又是高扬人的主体价值、贬低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必须要对于这种生产模式进行批判。列斐伏尔‘空间生存’理论通过批判传统的容器空间观出场,并凭借社会空间辩证法渗透到发达工业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等研究。”①其他的研究者谈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彰显着生态批评,詹姆斯·奥康纳更是直接指出在人类生产实践造成的自然生态失衡和自然空间异化的方面,马克思、列斐伏尔等学者的眼睛已经看到了这里。这一章节从具体空间的角度分析新生代科幻小说对人类与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是从科幻小说的角度对“人类中心论”的观点进行解构,并以一种隐喻的形式对人类的“空间生产”提出警示;最后深化到“空间正义”的角度看到城市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阶层的差异,以空间正义的理论去解决城市空间的非正义现象。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在生态问题思考与应用有重要的启示。
一 “边缘地带”——生态隐喻
生态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问题,“令我们人类疯狂的全球资本主义在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已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贪、毒、污染与相互残害的境地”②现在人们已经尝到了以破坏生态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的恶果,逐渐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生态文学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科幻小说走在了前列。“环境保护和环境主义一直以来都是科幻创作中经久不衰的主题。”③科幻作家借用科幻小说的形式想要引起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在作品中更多是对某一个具体空间的环境破坏过程的展示来引起人们的警醒。这里选取了更具代表性的边缘地带,无论是地理上的边缘位置还是政治权利中心的边缘位置,无论是环境的破坏还是背后土地、权利、政治的争夺都值得人们探究。
...............................
第二章 可能性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浩瀚无限的自然空间
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许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知道,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新的发现不断的向我们证明宇宙的复杂和广袤,虽然人们知道对于宇宙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所探索的空间只是一个可能的空间,但是科学家们仍在追寻统一的宇宙模型和宇宙定理,科幻作家也不断地构建着自己心中的宇宙,这里主要是从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去探究宇宙的奥秘,让人类对于自身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更为清楚的定位。
一 海中一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太阳像大海一样浩瀚,行星就像一艘小木船行驶在大海中,任何一点小的风浪都会翻船。科幻小说背离了我们传统文学中对于太阳的赞美与歌颂,把太阳作为灾难来源,刘慈欣更是写出了“太阳灾变”的系列《流浪地球》《微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等著作。《流浪地球》中科学家测试到太阳将发生氦闪的剧烈爆炸,将会变成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太阳的灾变将会炸毁和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办法生存,全人类的移民是唯一的方式。为开启“流浪地球”的计划前期准备了半个世纪,人类首先进入刹车时代,主要是利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但是发动机将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发动机的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城市,带来的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带来的震动拔光了陆地上所有的树木。地球终于停止了自转开始进入逃逸时代、人类全功率开动发动机,加速到逃逸速递,但是发动机产生的加速度以及运行轨道的改变破坏了地核中铁镍的平衡造成火山横行、岩浆渗入地下,危及人类生存。半个世纪之后人类终于开启了他的流浪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延续两千五百年,经历一百代人,死伤无数之后才刚刚开启了宇宙的流浪时代。地球在太阳面前不堪一击,人类在地球灾难面前随时可能死去,但是人类求生的本能促使他们用自己笨拙的方式拯救着地球,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前仆后继,在最绝望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对于未来的希望。人们坚信“……太阳会在地平面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①正是这种对于美好的期望,对于现实的抗争,太阳死去之后,人类还活着。
..........................
第二节 零道德的社会空间
新生代科幻作家用论述地球空间的方式对宇宙空间进行建构,从自然空间的描写扩展到社会空间的考察。宇宙的自然空间相较于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毫无招架之力,那即使人类在宇宙中有合适的自然环境就一定能够生存吗?人类想要在社会中生存除了寻找适宜的自然环境还需要遵循社会准则,但是在宇宙中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准则吗?新生代的科幻作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与 20 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内科学家所表现的慈眉善目的形象不同,现在的外星人不再以天父般的仁慈与宽容指引者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新生代科幻作家给我们揭开了宇宙文明的图景,而这个图景已经不是童话了。刘慈欣认为“零道德的宇宙文明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呢”?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①也是科幻小说探究宇宙的目的。在零道德的宇宙面前人类像是一个幼稚的孩子,无论是在浩瀚无边的自然宇宙,还是在零道德的社会宇宙面前,我们都需要成长。
一 黑暗森林
在《吞食者》中地球遭受着来自更高文明的其他生命体大牙的威胁,大牙吃掉一个人就像人吃掉一颗苹果一样简单。《赡养上帝》中刘慈欣更是借上帝之口来告诉人类,上帝创造了四个像地球一样的行星,其他的哥哥星球会回来攻击地球,并且叮嘱地球人一定要走出去,要不断地去发现宇宙的奥秘。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体,其他生命体会威胁地球人生存是刘慈欣借上帝之口给予人类的告诫。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三体》更是提炼出“黑暗森林”的理论来形容地球与其他行星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宇宙社会的行为法则为“黑暗森林法则”, “黑暗森林法则”以“生存是第一需要”与“物质总量不变”这两条公理描绘出整个银河系文明和宇宙文明的图景,制定了宇宙社会的丛林法则。
.................................
第三章 现实空间凝结可能性空间……………… 41
第一节 “地铁”——科技反思 ………………… 43
第二节 “医院”——“医院社会学 ……………… 46
本章小结 ………………… 49
第四章 作家构建宇宙的思维式………………………… 50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交织 ……………………… 50
第二节 科学与文学的双重变奏 …………………………… 54
第三节 市场与创作的双向互动 …………………… 59
本章小结……………………… 61
第五章 宇宙诗学
第一节 大时代的大叙事
文坛上有种说法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小”时代,经过“文学如何书写小时代”等类似观点的不断阐释,“这个观点渐渐变成一个概念。而这里对于‘小时代’的理解是新一代的作家们已经不再像上一代父辈一样去研讨一些比较大的、沉重的话题,比如革命斗争,全人类的解放。”①经过新写实小说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宏大叙事转变为日常书写。随着个人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生活以及内心的情感,把更多的视角转到日常生活上来讲述小故事,追求小感觉,感受小悲剧,品味小趣味、吟唱小幸运。但是在这狭小的小时代的空间里,本身就会让人变得孤僻、压抑,再加上社会节奏加快、网络快速发展、信息体系越来越零散化、碎片化,人们对个体感受更加注重等因素,孤独的个体只能躲入小叙事中,用文学擦拭伤口、抚慰心灵。在纯文学里我们再也看不到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看不到那些以民族和国家为直接背景的大故事。“当我们试图把宏大叙事、人类视野或者时代格局,排出在人类思考的范围之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文学科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贫瘠,越来越没有吸引力。”②戴锦华曾说“‘小时代’作为一个错误的命名正在把我们引向一个文化的黑暗森林。”③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大的时代,飞速变化的科技、生物学革命、数码转型等影响着每个人,中国崛起提高了国家在现代文明的位置,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走向的问题需要中国提供方案。
.............................
结论
新生代科幻文学在 90 年代复苏,由于时代的原因,与 80 年代的科幻文学全部断截,从作者到创作理念都是新的,这批新生代的科幻作家打破了中国科幻小说之前的“科普”与“强国”的桎梏,将科幻文学与人类的终极关怀相联系。在这样主题的引领下,新生代科幻作家继承了纯文学“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在科幻文学里我们能看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启蒙先锋精神的延续、科技现代性的反思,这些主题也正是纯文学所关注的,但是现在部分纯文学陷入了困境,既没有理解现实、图绘历史的能力、又缺乏想象未来的勇气,在自己的小时代走向“内心”和“消费”,丧失掉讨论历史与当下宏大叙事的能力和对于未来想象的兴趣。此时的科幻文学在大叙事、大话题、想象力、以及作品的思想深度方面有新的突破,正好弥补了当代文学在这方面的缺失,缓解了我们对于想象未来的焦虑。科幻文学的大叙事、大话题、整体性、向外转、全史观的观念正在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而科幻文学中科学的观念将会改变人文的定义,改写当代文学的面貌,现在我们所说的人文是建立在文学和历史的基础上的,科学并没有参与其中,如果把科学排除在外,造成分割,不利于我们真正理解人类精神运动的历史和未来。并且在“科学已至”的形式下,科学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幻文学的影响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的层面,科幻作家已经参与到之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艺术家所谈论的有关于人性、道德、伦理、宗教的论题并且从理性的层面表达了自己新的见解。从科学深入理性恰好是当代文学的第三次启蒙新的思考点,科幻文学会不会是当代文学的第三次启蒙,科学会不会成为世界的统一话语,这些都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