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间焦虑:现代小城的多维探究
第一节 地理空间的建构
“70 后”女作家的小城书写,无论是现实中的描绘,还是记忆中的想象,都存在着具体的地理空间实体,大都以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如魏微的微闸湖是以江苏沭阳为原型、鲁敏的东坝以盐城东台为原型、薛舒的刘湾自称是上海浦东的一个小渔村、艾玛的涔水镇是作家对故乡湖南大堰垱的记忆、乔叶笔下的杨庄就是自己故乡豫北小城……同时,“70 后”女作家对小城形象的建构,并非采用大而辽阔的宏观视野、或者是俯瞰姿态去描绘整个小城的风情景象,而是从微观视野下的日常景观着手,对小城生活和景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在这种观察和体验中,渗透着作者对于小城的现代化景观的反思,以及对儿时小城诗意景观的怀恋,表现出生存空间的变化给人带来的巨大不安和焦虑。
一、 批判性的小城景观
新世纪以来,城市的新风尚不断地向周边的小城浸染,新世纪的小城也不断有城市的衍生物出现,并且随着大力推进城镇化政策的实施,乡镇企业在政策的扶植下也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化因素在故乡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小城的社会面貌,同时也改变了小城的社会风气。这种改变造成了小城人生存空间的异化,因此在“70 后”作家对小城的书写中,充满了对这些现代化景观进行了异样的打量和批判性的审视。
(一)发廊
发廊的出现是城市风尚进入小城的一个标志,它是现代物质文化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城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正如魏微在《大老郑的女人》提到的那样:“广州发廊给我们小城带来了一场革新。就像一面镜子……它是一个时代在我们小城的投影。”①发廊给小城人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时尚观念,小城在发廊的现代化气息的浸染下逐渐变得“时髦”起来:“是从这里,我们被告知关于头发的种种常识,根据脸形设计发型,干洗湿洗,修护保养……”②发廊让我们生活花样百出,争奇斗艳。但发廊在代表了物质层面的进步的同时,也暗含了精神层面的沉沦,一些不堪的性色交易在小城出现,刷新了小城人的认知,而发廊就成为了纵然这些淫秽交易发生的场所,如《大老郑的女人》中的“广州发廊”晚上是做“男人的生意”;《回家》中城市的发廊,几个女孩通过卖淫获得在城市立足的资本;《北妹》中的发廊,包含着各种各式的色情服务……同时以发廊为代表的其他现代化事物不断地入侵小城,逐渐改变甚至颠覆小城的形象:在小说《异乡》中“吉安城里出现了一个声色场所,学名叫商业街。街两旁全是摩肩接踵的店铺:洗头房,洗足房,桑拿房,练歌厅,也有星级酒店,百货公司。
.............................
第二节 情感空间的转向
在“70 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小说中,主人公地理空间的位移,往往同时伴随着主人公情感空间的转换。从小城到大都市的逃离路径,体现了主人公对小城的否定,对城市的向往;而由大都市到小城的回归路径,则体现了主人公对城市的排斥,对小城的肯定。情感转移的背后实则是小城儿女“向城而生”或“精神还乡”的空间转移。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以及时代风向的转变,这种情感空间的转向更多体现的是现代小城人的心理焦虑:一方面他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与想象,迫切地想要参与到现代化中去,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大都市的“惊颤”体验之后,他们开始对现代化变革充满忧虑,并且产生巨大的生存焦虑和身份焦虑。前者导致大批的小城人离开乡土,
奔赴城市,后者致使许多的小城儿女不得不重返家园,去找寻故乡的诗意。这两种情感空间的转向模式,体现了当代过渡社会中人的强烈的现代性焦虑与在这种焦虑下所进行的挣扎与斗争。
一、空间突围:由小城到大都市的逃离路径
上世纪,城市伴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新的现代化工程中成为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对象。城市文明也便成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和超前风格的开拓者。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需要一批甚至吸引一批来自附近小城镇的异乡人投身于这种现代化文明的建设中去。社会学上认为这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让一部分人由农民摆脱土地的压迫,完成由农到非农的身份转变,属于现代化的成就。在文学表达中,“70 后”女作家并非只是以社会学家的角度去关注城市的“现代化”成就与弊端,而是努力挖掘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第三种社会的家园失落,和其中人的情感转向与精神困境,以及为摆脱当下困境所进行的空间突围。
对物质的追求是小城儿女奔赴城市的最基本的动力。当整个时代都在积极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和商业体制迅速发展,社会语境的变化带动着思想观念的变化,金钱至上,唯利益观泛滥成灾。城市以它经济发展的活力,城市文明的繁荣吸引着众多的小城青年。而小城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匮乏的物质资料已经无法满足小城青年对丰富物欲的渴望和追求。
.......................
第二章 时间焦虑:现代小城的潜在矛盾
第一节 时间凝滞的日常生活
在时间指针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中,对时间效率的追求成为现代人的生命状态,日常生活的突发性、多变性给人带来的是严重的慌乱感、危机感、焦虑感等负面的情绪和体验。身处都市的“70 后”女作家,在这样的压力和情绪的围困中,不自觉地将目光放置在前现代文明中时间凝滞的日常生活,以期获得不同于现代生活的诗意体验。“
70 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时间给人一种凝滞之感,是源于它的陈旧古老,既指存在历史时间的久远,如:乔叶在《月牙泉》中介绍了小城“待王”因武王伐纣时期预备军路过而得名;薛舒在《残镇》中介绍刘湾镇的护塘也是有着五百年的古老历史。同时也指其生活方式的一成不变,如:魏微在《大老郑和他的女人》中也提到这是一座古城,在项羽刘邦的时候就存在了,并且强调当下的人们依旧还是按照那个时期人们一样生活,“有一种古民风的感觉”;涔水镇上崔家的门槛还是来自崔木元的太爷爷伐的“山里一家人屋后的祖宗树”,也是极具年代感的事物……小城因其地理上的隔离,导致了其文化上的隔离性,外来文化很难入侵或者瓦解小城根深蒂固的生活常态,造成了时间凝滞之感。
在小城女性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这种凝滞之感表现地最为突出。在“70 后”女作家笔下,女性织毛衣、做针线、唠家常等的生活细节进场在文本中反复出现,无论是在涔水镇上的李兰珍、四婆婆,还是微湖闸里的杨婶、“我”奶奶,她们都将这日常时光耗费在了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和缝补中,耗费在了你三言我两语的闲谈中,展现了一种十分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和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她们能够在这种时间的缓慢流逝甚至凝滞中体会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正如魏微形容的那样:“一切便会显得和平而悠长……一点一滴的,很漫长……也许正是因为她们,时间在那一刻凝固了,那些曾经流逝掉的日常生活,也因为她们而存活了下来。”①在凝滞的时光里体现了小城人在日常岁月中的宠辱不惊和诗意的静谧。
.............................
第二节 快慢失衡的小城社会
无论是出于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还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推行实施,改革俨然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当全社会都处于急于变革的紧迫之中,偏居一隅的小城却仍处于凝滞不前的被动发展之中。所以现代化浪潮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当代小城文学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巨大的改革浪潮中,“70 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也不能够独善其身:当都市以高速运转的工业科技取得了现代化的进步时,小城还固守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或者是传统的小商小贩的经济中,以被动缓慢的速度发展,此时小城的“慢”和“旧”成为其影响自身发展最大的阻碍。同时现代化新事物的日新月异深深刺激了落后陈旧的小城,使小城在与城市快与慢、新与旧的悬殊差距中陷入到巨大的时间焦虑中去。
艾玛在自己的作品中感慨:“三十年前的涔水镇远在湘西北的一隅,它的每一天都像这河水一样,沿着旧有的道路不慌不忙地前行,安静、平常,不被打扰。而在那个时候,涔水镇之外的世界,却像吞食了春药,每一天都翻云覆雨,每一天都孕育出无数新奇的事物,足以令人心乱神迷。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无比怪异新奇的事物正在踩着纷乱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他们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带着异样的声响与气味,终有一天会越过万水千山,抵达僻远而又古老的涔水镇。”①这段文字道出了小城的封闭愚昧、被动迟缓以及城市现代化的与时俱进与巨大革新。整个时代都在进行翻天覆地地改革,小城却还在原地观望,消极被动地等待着现代化的宠幸。小城人一旦窥见或者感受到城市的现代化气象,并将之与落后守旧的小城相对比,巨大的心理落差便会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也由此产生了时间焦虑的恐慌:一是渴望摆脱落后的现状,急切地想接受现代化改造的恐慌;二是出于现代化对小城田园牧歌景象拆解的担忧所产生的恐慌。在这种恐慌和焦虑中,小城努力地突破自身的传统禁锢,迫不及待地去投身于现代化的建设中去,同时又尽力地去平衡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以期缓解这种现代性焦虑。
...............................
第三章 小城伦理:焦虑情绪下的反思意识...................................51
第一节 封建伦理与时代弊病的反思.......................................52
一、性别伦理的苦闷感.......................................52
二、生存伦理的矛盾性....................................56
第四章 精神旨归:作家主体的现代化追求...................................67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文学倾向......................................67
第二节 自然人性的人文关照.......................................70
第三节 文化传统的艰难坚守....................................72
第四章 精神旨归:作家主体的现代化追求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文学倾向
生态是新世纪以来当下社会日益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当下文学文本中日益重要的一个母题。而生态美学主要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上两种理解:“狭义上的理解就仅仅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和自然要达到亲和和谐。广义上的理解指建立人与自然生态审美关系延伸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①在前文论述中的空间焦虑下的空间异化中,也包括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对生态文明的遮蔽和破坏,无论是高楼的崛起还是拆迁的进行,势必会造成传统生态的改变,同时,作家对小城空间景观进行诗意化想象和建构时也涉及到了生态文明的描写,无论是街道上的大槐树、梧桐树,还是庭院中盛开的绿植鲜花,都是作家所营造出的自然与人的和谐状态。另一方面,在时间焦虑下,作家对小城凝滞时间的怀旧想象中、快慢生活的批判中也充满了对小城原始生态时间的怀旧。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现代化的焦虑和反思中,作家对于生态美学有意或者无意的思想倾向。
在“70 后”女作家的小城书写中,观照自然之美,崇尚自然的和谐是构成其小说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作家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一方面书写了小城自然风物的和谐之美,构筑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另一方面,作家也关注到在现代小城改革中,人们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来谋求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人类技术文明与自然原始生态的冲突等现代性恶果。这两种不同的对小城生态文明景象的展示方式,暗含了作家对现代化小城生态文明发展的反思。
................................
结论
“70 后”女作家对小城空间多维探究,主要包含着两种形式,一是理性地批判,二是诗意地建构。前者表现了由于故乡空间特征的异化而产生的焦虑,即“家园何在”的迷茫与惶恐,而“人之存在的焦虑源于‘无空间性’,空间性之占领是人安身立命的前提,而空间性质丧失意味着存在之丧失。”①现代景观的兴起、情感空间的转移、以及外来的客观审视背后体现的都是作家巨大的空间焦虑。后者的诗意故土是作家在遭遇都市文明的冲击之后,是在现代化的焦虑之中,所建构的诗意性代偿性的空间形式,“70后”女作家本身如同小说中的小镇青年在城市寻不到归属感,“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在城市中失落了,你找不到你的家园,你感受到一种恐惧等下意识的问题”,所以在都市文明的失落中,在城市空间的漂泊中,当代人不得不通过回忆和想象来建构故乡的传统诗意,以寻找焦虑情绪下的精神慰藉。
“70 后”女作家的这种焦虑同时也体现在小城时间书写上。波特莱尔对现代性的定义是在时间上定义的:“是一种时间的绞合,是一种瞬息即逝的、捉摸不定的短暂的时间,一种过渡的时间。”③瞬息万变的时代景观和高效率的现代节奏使得当代人迷失在高速行进的现代时间中,并且对于物质的汲汲追求、欲望的不断膨胀加剧了人们对于时间短缺的紧张感,造成了强烈的时间焦虑。因此“70 后”女作家在对小城的构建中,极其放慢和延缓时间的流逝速度,从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时间的凝滞之感,所以在“70 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是古老的,是慵懒的。但是小城自身这种慵懒的生活状态、凝滞不前的发展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现代时间发生了矛盾与对比,在这种对比中,小城变得焦虑起来,变得急切起来,快与慢失衡,传统与现代冲撞,从而迫使作家将目光转向小城过去的时间,因此在浓郁的怀旧氛围中,在对线性时间的反抗中,作家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和释放,在为自己寻找一片净土的同时,也是为当下都市人寻一味治疗现代性焦虑的良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