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 世纪 80 年代:对高远理想的向往
第一节 内在精神的渴望
80 年代是众声喧哗的年代,灿烂的先锋文学给文学青年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一时间文本实验被推向高潮。王蒙这样的老一辈作家都接连发表《春之声》《活动变人形》等大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的作品,刘索拉于 1986年出版《你别无选择》以音乐式的结构、黑色幽默的语言表达一代年轻人的现代主义情绪;80 年代中期兴起寻根文学潮流,韩少功等人,发表作品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余华的《古典爱情》在某种意义上以解构历史的方式进行语言的狂欢。凡此种种,何玉茹都没有参与,她注重的反而是不被这些潮流所支配,从自己的情感经验出发,在整个文学界波涛汹涌的时候,静悄悄地描绘身边的女孩儿,书写自己的情感记忆。与当时的女作家们如王安忆、残雪等人相比,何玉茹依旧是特立独行的,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如此痴迷于描绘那个生产队时代里,一帮乡村少女少妇们的情感经验。
一、传统女性欲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与愿违
对于女性的探讨,在现代文学开篇之时便已有之。五四时期,包括鲁迅、李大钊、胡适等都进行过相关论述,如胡适对“贞操问题”与“完全自动的道德”的关系分析,他们把对女性的描写和叙述都拿到启蒙主义的层面上来,所以在新时期,“‘女性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话语被提出来以后,研究者需要寻找历史支撑,五四启蒙主义以及对现代性的追求被确立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传统。”②何玉茹探讨新时期女性,对情爱的追求和欲发挥个人价值的不得,这是新时期进步女性的表现,无论个人发展还是爱情追求都充满困境和矛盾,根源在于“旧有生活方式规定的性别角色与新的主题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是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与先觉者超前的新思想、新追求之间无法同步的矛盾所造成的。”
............................
第二节 外在环境的追逐
在“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话语的规约下,“新时期”文学以及整个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被概括为“文明与愚昧的冲突。”②但 1982 年《收获》杂志上发表的路遥的《人生》,就给我们直截了当地解释了一种新的文化概念。其实,在 20 世纪末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就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上,“城市”以绝对的文化和经济优越性压倒“乡村”,形成了“城市”对“乡村”的文化霸权。对于小说塑造的高加林这样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大家评价不一。除了在人性、道德伦理上的评价,评论者也有的站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进步与落后”的角度上给予高加林客观的评价:他只不过是中国式的于连,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择手段,其实并没有什么错。对于高加林形象的塑造,本来可以只在局促具体的高家村进行,但是作者却把高加林放在高家村和县城这样“城乡交叉地”,这样,高家林的形象和意义便放大,由于环境开阔,对他典型性格的塑造也可以有的放矢。高加林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活和权利均匮乏的地方,“从‘交叉地带’成长起来的高加林类的知识青年,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多半是既难以如愿以偿地进入城市,又难以心甘情愿地归乡务农。他要在这条城乡之间的道路上挣扎、奋斗、碰撞、翻腾。”
随着八十年代路遥《人生》的登场,知识青年受“新启蒙”等城市话语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表现为对城市现代化的积极向往。出身在城乡交界处的生活经历使何玉茹自然而然将笔触落于此处,表现这些人的美好向往。但不同的作家由于经历、气质、思想等的不同,表现出来的文本内涵也不一样。城乡交界处,无疑是现代文明和乡村文明交汇的地方,这里属于社会神经的敏感地区,她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是来自城乡结合部这个敏感地带的已婚或者未婚女性,这些有理想的年轻女孩儿们站在乡村遥望城市,从落后文化向先进文明的张望,充满了五彩斑斓的幻想。何玉茹正是拿着她们绚烂多姿的梦想画笔描绘着此时中国的城乡矛盾问题。可以这么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与 20 年代在社会意识或者说社会思想基础上相似程度很高,即整个社会普遍坚定地追求现代性生活。这种 “现代性”的追求,逐渐凝聚成一种社会共识,分别在两个几乎相隔半世纪的年代里引领着主导的思想潮流。同时也正是一种 “五四” 式的思想局面,使得 1980 年代前期被命名为 “新启蒙时代”,嵌入后来的历史记忆。
............................
第二章 20 世纪 90 年代:世俗人生的回归
第一节 个人:日常生活中生命意义的追问
80 年代的何玉茹还怀着对城市文明热烈的向往,90 年代市场化进程开始之后,城乡之间的天平逐渐失衡,她的思想随之而变。随着 1993 年开始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着重批判了以现代化为名义的资本主义市场化,在有些人坚持市场经济积极性的同时,更多学者开始注意到商品大潮以及大众消费文化盛行之后造成的人文精神失落,城市不再被看作文明的圣地,反而有时会被看作文明毁灭的罪魁祸首。于是,何玉茹仿佛也开始不再贪恋于对城市的纯洁向往,社会发展的狂潮冲击着城市人的优越感,“人本身”反而成为作家 90 年代的关注焦点。作为界于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间的游移者、探寻者和中介者,何玉茹在 90 年代从乡村进入城市已久,她才发现城市并不是天堂,反而有更多的人事纷争与不平,一时间,曾经的向往与世俗的现实形成巨大矛盾,这让何玉茹更加迷茫,想要不断探寻人存在于世究竟为了什么
这一时期,何玉茹在社会大潮的影响下致力于日常生活写作,但与当时盛行的新写实主义庸常、卑琐的日常生活书写不同,她的作品中,日常生活只是一个底色,生活的琐屑和枯燥并不是全部,却以诗意的方式,理性地思考冗杂生活背后,我们个人的存在价值,个人同周围人的生存联系。在 90 年代,“日常生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似乎是文人发现了日常生活。但是,事实上,如果冷静下来看待这件事,似乎我们喋喋不休地谈论日常生活,其实只是被一种“形而上”的激情支配着,作家们最终在作品中表达的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一个本质性图景,这其实只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为标题的观念艺术。新写实小说家以零度写实的手法呈现一种琐碎的、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景观,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首至尾,和盘托出,展示一种粗糙的生活真实,也正是这种叙事策略,带给读者强烈的陌生感和特殊的真实感。而何玉茹绝非如此,她的价值取向与新写实小说千差万别,较之新写实秉持世俗化立场、放弃意义追寻,何玉茹却以坚决的方式发掘生活背后的意蕴,寻找知识分子失落的人文精神,追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
第二节 个人与他人:万花筒中的神秘联结
世界的主体是人,人际关系成为最大难关。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依旧离不开萨特的存在论。萨特早在 1938 年发表的小说《恶心》描写主人公在每日平淡的生活中烦恼重重,导致厌烦情绪,如果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主人公与他人相处的不适感引起。“探讨个人存在,虽然是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但势必面对一系列由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而形成的责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①当何玉茹初步领略了城市的种种文明,慢慢生出孤寂感,在她冷静的叙事中揭秘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世界之间的真实关系。我们在挖掘何玉茹90 年代小说精髓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适当的切入口,“关系”一词当之无愧。
何玉茹对“关系”的看重与同是河北女作家的铁凝不谋而合。铁凝说:“小说反复表现的,是人和自己(包括自己的肉体和自己的精神)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作家通过对关系的表现,达到发掘人的精神深度的目的。”②同时,铁凝在文章中还做了这样的观点阐述,她认为:“首先,对关系的独特发现是小说获得独特价值的有效途径。其次,对‘关系’突变的独特表现是小说获得人性魅力和人性深度的方法之一;的意义”。①铁凝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做了通透的解释,我们无法取得任何资料证明,铁凝与何玉茹是否有相互学习和参考的过程,但是,这一点的相似性是不可推翻的。何玉茹在创作之路上对小说的理解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上,“小说不再是单一的或此或彼的,由于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的这种因素的神秘联结。它更应该是混沌的,复杂而微妙的,就如同一棵树、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样,五脏六腑,样样俱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世界。”②随着她在城市慢慢站稳脚跟,城乡差异和少女们难以言表的内心苦闷在文中引退,个人生命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新的思想迸发点。何玉茹曾坦言:“想一想,我们活在这世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难以洞察的神秘连结,简直处处都存在着可感而不可言说的微妙关节,且这些关节还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就像万花筒一样,稍不留神就已经换了一种连结方式了。”
...........................
第三章 21 世纪之初:沉入内心的精神探觅 .......................... 30
第一节 孤独世界中的突围摸索 ......................... 30
第二节 物质与精神的博弈 ........................ 36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40
第四章 主题嬗变中的坚守 ............................... 45
第一节 美好人性的执着守护 .............................. 45
第二节 对于平等的追求 ................................ 48
第三节 实中见意:复杂多义的创作理念 .........50
第四章 主题嬗变中的坚守
第一节 美好人性的执着守护
所谓“文学”即“人学”,早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就倡导人道主义文学,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着力于表现历史进程中人的变化,个人的爱恨情仇等情感经验,每一个具有公众号召力、能为人民发声的作家,都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善良的品格。何玉茹创作几十载,一直坚持表现美好的人性也正是源于此,她一直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她的作品里基本没有穷凶极恶的坏人,有的只是天然、淳朴、善良的主人公和配角,她始终呈现可爱善良的人儿,就像沈从文笔下的纯朴少女、孙犁笔下的敌后妇女们一样,她们从始至终带给别人的,都是和煦与温暖。因为作者的悲悯情怀,使她的作品在经历沧桑之后仍能保持稚子之真,滋润世人干涸的心田,让我们在点滴凡俗中热爱生活,爱一切生命。
例如 80 年代,《夏日的苦思》中,文嫂被推上生产队长的位置,她胸有成竹地向群众保证,她会豁出性命让大家满意,果不其然,文嫂很快就开始了她的奋斗之路,每一天她都热火朝天地呼唤着每一个劳动力的名字,同时自己也毫不懈怠,每日陀螺般地忙乱在正午阳光下的菜地里,烈日炎炎,本应下工的时刻,文嫂依旧恋恋不舍带领大家在田地里劳作,并且这样延误工时的日子越来越多,文嫂逐渐成为大家眼中的剥削者,矛盾隔阂逐渐深化,终在麦收时节爆发。没有一个人按照文嫂的要求购买合适的镰刀,也没有一家人听她的安排将借用队里的袋子归还到队里,能干、利落、一心为公的文嫂具有公信力的形象坍塌,忙碌后换来深深的失落。其实文嫂家也并不是没有什么活计可干,只是,生产队长的重任使她不得不投身其中,她所展现的,只是善良、上进的农村妇女最纯真美好的人性,她想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带领大家有一个好收成,然而外界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她的积极上进与自省意识不能影响身边人,只留下文嫂这样想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却没有合适环境的人,孤寂惶然,此时此刻,文嫂就像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形象一样,向来独自前行想要做好一些事情的人,都是混沌时代的启蒙者和先行者,必将遭受常人不可及的孤独。“文嫂”成为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安静、善良而又软弱无力。
..............................
结语
何玉茹是河北文坛上一朵娴静的花,她是默默编织着素雅的生命彩锦的女作家,她善于思索,敢于挑战,不断从家长里短的小事中挖掘人的生命状态。何玉茹的小说语言清淡自然,笔调悠然徐舒,不慌不忙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家长里短的小事,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在她的描述中却使读者看到平凡生活里的点滴趣味。她总是不争不抢,寂寞地沉潜在写作的世界里,程黧眉在《远离人群的风景》里面所说:“一些‘写作’的女性,她们很明白‘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她们会把文坛弄得沸沸扬扬让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文,所以何玉茹在其中就要相对的软弱和不合时宜,这也是尽管她的作品虽然拔高一筹却常常名不见经传的原因吧。”①但是,这样沉静的心态却正是我们做文学所需要的。
铁凝说:“我喜欢她写作时沉静而温婉的心态,也喜欢她骨子里小心而又顽强地弥漫开来的永不言败的气度。”②的确,作为性格温婉的女性,何玉茹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从20 世纪 80年代步入文坛就以自身情感经验诉说女性的困境,展现传统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得的艰难。90 年代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思考者关注狂躁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现代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困境,也许她并没有承担为谁写作的巨大责任,但是用笔写出这些困境的思考,发现人与世界难以说清的必然联系已经是她为自己寻求的突破之路。21 世纪以后何玉茹充分发挥自己心思细腻的优势对人进行心灵探觅,将写作向心灵深处靠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