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庸小说儒家文化精神的彰显
第一节 儒家文化精神内涵界定
“儒家”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①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为孔孟,核心思想为仁、义,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学由其门人弟子传承,一直延续至今。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家只是其中一支,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呼吁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推举王道,反对霸道。儒家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社会所需结合,并将各家思想进行融合,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理念,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儒家由此成为当时显学,官府设立博士讲授经学。唐代,儒家经典成为选贤任能的科举考试的重要书目,但“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②。韩愈和李翱重新解释《大学》《中庸》,提出道统说。在宋代,新儒家出现两个派别,由程颢、程颐开创的心派和理派,后形成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程颢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万物一体”,他说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③。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④。到了近现代,涌现一大批儒学大师。严复在经验论、进化论、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贡献突出;梁启超对心物关系论、文化观、新民说等的论述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冯友兰有人生四境界说,并主张以哲学代替宗教;牟宗三提出儒学三期说,在其弟子杜维明的不断阐释之下进入大众视野。还有方东美、徐复观、唐君毅、张岱年等人对儒家思想做出自己的注解,他们接力谱写一部近现代儒家思想史。虽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仁义理念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是我国主要思想之一,对我国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人们的言行举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
第二节 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
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历史悠久,萌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列子》中斗剑的飞卫和纪昌已显示出侠客精神,斗剑的过程凸显出武侠小说不可缺少的部分——武。西汉司马迁《史记》中专门列出《游侠列传》,文中对侯赢、朱家、荆轲等人表达出肯定之态、赞扬之意。东汉赵晔编著的《吴越春秋》中《越女》一文,可看做最早的武侠小说。金庸对此借鉴创作出《越女剑》,并且重写出《赵越女》。魏晋时期,游侠从正史中消失,只在小说中见到其痕迹。如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李寄》《干将莫邪》《韩凭夫妇》等故事充满侠义勇武和反抗精神。唐代武侠小说得到快速发展,传奇小说涌现一大批侠客式人物形象,如虬髯客、李靖、红拂女、红线、聂隐娘、磨勒等,他们伸张正义,除暴安良。宋元明时代,宋代对武侠小说所作的贡献主要在收集整理方面。“李昉编制的《太平广记》独辟‘豪侠’一类,收录了武侠故事二十一篇;王世贞从唐传奇和宋代优秀的笔记小说中选取优秀的作品编辑《剑侠传》;吴淑编著武侠故事专著《江淮异人录》。这些工作不仅为武侠小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做出了有力贡献,还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地位。”①明初出现的《水浒传》塑造一百零八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侠客形象。清代,武侠小说进入创作繁荣期,这个时期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清官联合侠客,他们巡视各地破解冤假错案,为百姓洗刷冤屈,惩恶扬善,有《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李公案》等等。“由于晚清时中国面临着民族危亡问题,虽然武侠小说中侠客形象一蹶不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却越来越需要侠的精神。”②亲历国家危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对英雄的渴望尤为热切,他曾言“不有非常人起,横大刀阔斧,以辟榛莽而开新天地,吾恐其终古如长夜。英雄乎!英雄乎!吾夙夕梦之,吾顶礼祝之。”③梁启超呼唤有能力改变国家现状的侠士,盼望他们为国家带来新生。
................................
第二章 金庸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产生机制
第一节 历史文化积淀
金庸小说的历史文化积淀,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涵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二是华文文化语境的影响。我国历史上汉唐盛世文化输出,在国际上形成华文文化圈。上世纪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这期间大批国人出国出境,战争、爱国、民族、身份认同等主题一直倾注于各个作家笔下。三是武侠文化的厚重沉淀。我国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出现萌芽,汉代历史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亦有很多武侠故事。民国旧派武侠出现,以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赵焕亭、朱贞木等人为代表。武侠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个门类,保持了注重市场需求的特点。不久之后,新派武侠小说应运而生。梁羽生、金庸,以及古龙,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新武侠小说脱胎于旧体,必然从旧派武侠小说中汲取营养,保存旧派武侠小说的很多特色。金庸小说在武侠文化的支撑下,继往开来,开创武侠小说的新时代。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
诞生于不同国家、民族的作者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本国本民族深刻的文化烙印。浏览金庸小说,仁、义、爱国、为大义视死如归、认正道不改其志等思想遍布其中,追本溯源,是受到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作物产量固定。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优越,我国古代就形成贵和尚中、仁爱为先、乐于助人等美好品德。这些品德经过历史打磨,在儒家思想家那里总结为仁、义、礼、智、信。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郭靖陷入精神困境,即为孝和仁的冲突。自己学武是为了报仇,武功越练越高,可是杀人也越来越多。自己报仇要杀人,导致其子成为孤儿,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别人也要报仇。为了杀完颜洪烈,却险些让城中数十万百姓丧命,这些人更是何其无辜。萧峰陷入忠、孝、义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不得不自杀解脱。石破天懵懂无知,不求人,一心不想杀伤人命,盼望人人不动刀剑。段誉逃避学武,只因武功是杀人利器,体现他的仁慈之心。袁承志竭尽全力帮助李闯夺得天下,是希望百姓生活安稳,天下太平。没料到,李闯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为百姓带来好日子,反而诛杀功臣,纵容手下烧杀抢掠,给百姓带来更严重的灾难。他大失所望,颓然归隐。胡斐行侠仗义,直面金钱、面子、爱情的诱惑与阻碍。他一路追杀恶霸凤天南,面对凤天南送的金银、豪宅不屑一顾,对江湖中成名人物做说客不留情面,对爱人出手阻挠求情虽有迟疑却没有放弃除恶初心。小说中的这些人仁义为本,匡扶正义,除恶务尽,一言一行无不显现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义,无论是“五常”还是其外化温、良、恭、俭、让,目的都是告诫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打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
..........................
第二节 个人文化素养
金庸小说成就斐然,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对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和创新。金庸的创新与自身的文化素养关系密切,既离不开文学素材的积累——特别的成长体验与思想历程,也离不开独特的文学品格——区别他者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果。
一、文学素材——创作主体的成长经历及思想
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查家,而查家在历史上英才辈出,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金庸在海宁度过了自己安逸而温馨的童年,家中藏书甚多,藉此他得以纵览中外文学典籍,其中就包括许多中国的古典侠义公案小说以及像《基督山伯爵》这样的海外传奇文学。”③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金庸从小就受到中外文化的熏陶。金庸上学后就读于新式学校,由于家学渊源,国文成绩突出。金庸还与同学一起出版了升学考试辅导类参考书,展现了将来从事出版行业的天赋。他经历战乱之苦,母亲由于战争缺乏所需药物而死,所以他对于战争深恶痛绝。金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但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写文章讽刺教导主任、看不惯学校学生特务作风,两次被学校勒令退学,也因此没有实现成为一名外交官的梦想。在金庸的小说中,常常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见闻,金庸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可印证某些金庸自身经历。金庸小说的主题多涉及家国、民族、战争、爱情,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
(一)刻骨铭心的退学
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金庸经受了两次退学的屈辱,这对一名学生来说不啻于一件大事,难以忘怀。在创作的过程中,金庸将自己部分人生经历投射到杨过这个同样富有反叛精神的人物形象上。金庸在中学就读期间,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以其中的眼镜蛇形象影射恶狠狠盯住学生的训导主任,这位训导主任在学校权势凌驾于校长之上,因此金庸经历第一次被开除。在中央政治学校求学期间,不满国民党特务在校园中殴打学生,向学校投诉并指责校方,他又一次被勒令退学。在金庸的小说中,主人公同样有被赶出师门的经历。令狐冲被岳不群赶出华山派。杨过也有相似的经历。因为使用蛤蟆功打伤武氏兄弟,被发现与欧阳锋有关联,杨过因此不被容于桃花岛,并被送入全真教门下。杨过跟随郭靖上山的过程中,看着郭靖将全真教道士打得落花流水,明知道全真教的武功不如郭靖。后来成为杨过师父的赵志敬竟然趁郭靖不备,偷走杨过威胁郭靖,杨过难免在心底不屑全真教的武功和赵志敬的为人。心胸狭隘的赵志敬对杨过公报私仇,杨过忍无可忍,又一次离开师门,改投小龙女门下。鲁枢元说:“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心理的世界’,它反映的是一种心灵化了的社会生活,它是文学家的实践活动、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的结晶。”杨过的两次被逐,正对应金庸上学时的两次退学经历。杨过的叛逆,未尝不是金庸的心理写照。
..............................
第三章 金庸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现代性突破.................................36
第一节 正邪观念:人格面具的简繁变化.............................36
一、人物的多面性................................36
二、派别的复杂性...................................38
第四章 金庸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48
第一节 金庸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48
第二节 金庸小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51
第三节 重新审视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52
第四章 金庸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金庸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自产生至今,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将一直持续下去。“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和侠在“违法乱纪”的层面上竟然相通,实质上,儒和侠真正相通的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与人之间和善的渴望,对压迫残暴的痛恨,为了这些,他们奋不顾身,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秩序,这就是韩非子将儒士和侠士并列为五蠹的原因。“侠就是中国式的英雄,也是中国式的神灵……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不信神,但却信侠。因为侠就代表了神的意志——天道——同时又比神离人间更近,从而有更直接与更实际的意义。”①尽管武功高强的侠士只是在小说中存在,可是平凡中普通人也能成为“侠”,在危机关头出手相助的人,都可以被称作侠士。“故知为侠与否,也不以会不会武功为其依据,而是只视其人的立身行事而为定夺的。”②当今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既讲究法理,也参考人情。金庸小说中侠士行侠仗义的很多手段不在法律的许可范围,但是小说中侠士具备的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虽死不悔的无畏精神等儒家文化精神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值得发扬光大。
担当精神的彰显。儒家思想体系中,忠君爱国是每个人意识领域的首要准则,是担当精神的内在动力,也是担当精神的重要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忠君思想消逝,爱国精神长存。回顾我国历史,每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知识分子都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力挽狂澜,不怕牺牲,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精神作出最好诠释,知识分子的勇于担当,就是其爱国意识的彰显。知识分子身上承载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③金庸小说中,大侠如郭靖其担当精神也基于他对国家的热爱。郭靖的担当精神分为三个层面,对师父、陌生大众、大宋百姓,前两个层面是普通侠士的平凡侠义行为,他们只能称之为“小侠”。
...........................
结语
金庸小说对儒、释、道、兵、农、商、医、相、数、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多有展现。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对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有裨益,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弘扬,显示出中华精神和中华儿女的脊梁,是中国人民坚守和责任的精神之源。研究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文化精神,探讨金庸小说在文学史的地位,有利于找寻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文化基因,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应对国外文化侵略的险恶用心。在文学史上,有利于创建完整的当代文学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正视通俗文学的地位。金庸小说的研究成果虽丰硕,但对其通俗文学的一面关注甚少。作为通俗小说的一部分,以金庸小说为契机,研究通俗文学任重而道远。关于金庸小说的儒家文化精神,非是一章一篇可以言说完整。本文首先结合金庸小说对儒家文化精神的彰显出发,借鉴国内外论者对文化精神的定义,梳理出儒家文化精神的内涵。接着从传统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发现传统文化小说中侠客的缺失,阐释金庸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是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文化精神的贡献,金庸将儒家文化精神和侠客结合,为侠客行侠提供合理依据,同时也进行约束。从四个方面分析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分别是担当精神、奋斗精神、伦理精神、无畏精神。其次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形成金庸小说儒家文化精神的机制,我国武侠小说为金庸小说提供丰富的养料,金庸个人的生存体验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品格。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文化精神一以贯之,内在地为金庸前后期观念的转变提供精神动力。分析金庸小说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十分必要。金庸在 2018 年逝世,一代大侠驾鹤西去。但是江湖不远,未来可期,关于金庸小说的话题将继续研讨下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