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老舍作品中的英国形象
第一节、英国形象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蒋梦麟曾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南方的门户,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和洋货,但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的种巧,终于转变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正是英国人的大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都节节败退。而这些藍眼睛、离鼻子的摔人在中国人的也中也烙下了恐怖的侵略者形象,国人对他们愤戀、痛恨却不敢反抗。但是,也正是英国人,打开了世界的窗户,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由此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文化模式的次选择。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维新派的"改革中体、用西学"的思想,最后是陈独秀领导的"民主、科学"为口号的."西体西用"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多数国民"仍是寄希望于君主,仍是几千年来找一个好皇帝的想法,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唤起民众的觉悟.,来自觉自动地争取民主",国民思想上的觉悟成为该运动改革的核屯、。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有这种思想上的渐变,一定程度上还得感谢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器物及西方思潮的冲击。因而,国人特别是有识之士,对洋人虽恐惧、愤恨,但对英国的现代文明,却又仰慕、赞叹,当然也有思考。
同普通大众一样,老舍在感情上无疑是无法热爱英国的,这于作品中隐约可见,但在理性上,老舍对英国这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是认同的。老舍之所以最终走出国门,"五四"是一大诱因。他曾坦言,"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身作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己"。"五四"使老舍的思想得到了洗涂,而"西方究竟是个什么情形?为什么咱们的东方古国到目前竟然处处受制于人国人是不是能从西方学到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这一系列问题又久久蔡绕于老舍心头。这两个主要原因促使他走出国口,去寻求屯、中所疑,探求民族的未来。
.......................
第二节、自然风景都市民俗英国人形象
一、自然风景形象
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认为"风景乃是一种认识性的装置",即第一位的是自然风景,而第二位的才是被描绘、加工过的风景。但人所认识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天然的存在,而恰恰是人们事先加工的人化的自然,自然往往是打上人的烙印、著上人的色彩的。《二马》中,处于国强民富的英国的马威,在英国经历爱情的失败、尝到事业的无助后,对祖国的积弱多有感触。新年来临,在他人都沉浸于欢乐中时,马威却有说不出的苦涩,当他来到植物园,眼中的风景好像蒙上了一层灰。
马威的眼里,满是灰汪汪的河水、小黑鸟诉说的委屈、白聘和小野鸭悲苦的叫声、不那么光美的绿草。这些景物客体的行为状态,本质上是叙述人主体的感受或感情的投射,马威将自己的压抑与苦楚投射到了自然景物之上。植物园的风景在欢度新年的人眼中或许恰恰是美丽的,而在异乡的马威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忧也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威的这种郁郁寡欢多来自于英殖民帝国对中国的歧视,这与《二马》创作的20世纪20、30年代时西方的中国形象相关联。"从启蒙运动后期到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瓜分中国的战争,西欧的中国形象急转直下","'衰败的中国成为这个时期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类型。在鸦片战争后,鸦片帝国更成了衰败中国的标志,"1877年1月英国上院议员阿什伯里游遍全球么后在伦敦办了一个世界各地风情摄影展。其中表现中国的一幅照片就是'男女僵卧吸食鸦片可见,当时西欧人眼中,中国己是一个愚昧、麻木、堕落、僵化、垂死的民族。
马威的屯、境或许也映衬着老舍及那个年代许多留学生的也理,但自然风景对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偏不倚的,是公平的。这对异乡游子来说,大自然或许是在异乡备受歧视的他们最好的也灵归宿,将现实中所受的挫折与不平投向大自然。正如郁达夫在《沉沦》里说的一般:"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班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夸皎日,这晚夏的微风,送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自然山水是通灵性的,它们在默默不语中抚慰着人类,包容着一切。老舍笔下无论是夕阳西下,还是晨犧之分,亦或是四季的公园,都透露着一种宁静、和谐、永恒之美。这些美景或许正承载着像马威送样的异国游子的内屯、苦闷,也诉说着老舍离家之孤苦及身临强国的厘辱不幸的心灵压力。
....................
第二章、老舍作品中的南洋形象
第一节、南洋写作之缘起
南洋,是近现代中国人出国和回国的一个中转站。老舍在游历完德、意、法抵达新加坡时,因"钱只够到新加坡的"和"久想看看南祥"(《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而短居于此。在英国期间,康拉德笔下各式的南洋人与热带风情,引起了老舍对南洋世界的兴趣,但康拉德文字中透露出的欧洲中也、主义是最令他关法的。康拉德"著作中的主角多是白人;东方人是些配角,有时候只在那儿作点缀,以便增多一点颜色"(《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在他的小说中,南洋常常被写成白人的毒物一"征服不了自然便被自然呑随"(《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白人/东方人、自我/他者是康拉德设置的情节与人物模式,其中白人是主角,东方人是配角"。这不禁使老舍想要颠覆康拉德的欧洲中屯、主义,对东方主义思维进行批判,对西方的"中国想象"进行反拨。老舍想要"表扬中国人开发南洋的功绩毒蛇猛兽,荒林恶撞,我们都不怕。我们赤手空拳打出一座南洋来"(《还想着它》)。
老舍任教英国期间,一直处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反思中。而刚到南洋,华人的冒险进取精神使老舍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也重拾了信屯、,华人赤手空拳创造南洋的顽强精神和开拓精神也使老舍有了反拨东方主义思维的现实基础与材料。老舍所作的《二马》固然是倾向于批判中国国民性的,但也不难发现,于细微么处,他还是较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如马则仁写了个"美"让温都太太绣在帽子上,温都却绣成了"大王八",这漫画式地讽刺了西方人无法企及或感受中国文化之美。而南洋华人身上的可贵品质正好与他内也深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相契合。
如此种种,老舍立马放弃了爱情小说《大概如此》,设想写一部宏伟的华侨创业史。最后虽然由于时间、经济、精力方面的等等限制,成作《小坡的生日》未能完全像老舍预想的一般来表达他的"民族崇拜",但作品里的"最小最小的那个南详"己足见老舍对中华民族的一点爱意及希望,L义及弱小民族联合的理想。
.....................
第二节、热带风景下多元文化景观的形象
由于老舍居住南洋时间的短暂、语言不通、游历少等原因,理想中南洋为背景描写的宏伟图景并未实现,最后形成了幻想与现实夹杂的《小坡的生日》一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最小最小的南洋"(《还想着它》)。《小坡的生日》借着新年、上学、逃学、游戏、生日、梦境等线索,将南洋的气候、风光、学校教育、化会风貌、人情世态一一展现出来,呈现给我们一个碎片式、并不完整的南详形象。当然,这也是老舍的遗憾,未能写出南洋的丰富性。
自然风景方面,扑面而来的便是色彩绽纷的南洋风情,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中便是这种浓浓的南洋色调。"海水真好看哪?你看,远处是深蓝色的,一直到一列小山的脚下,才卷起几道银线儿来,那一列小山儿是深绿的,可是当太阳被浮云遮住的时候,它们便微微挂上一层紫色,下面绿,峰上微红,正像一片绿叶托着几个小玫瑰花嘗葵"(《小坡的生日》)。海边的种种的确让人感受到了南洋的色彩斑綱,但与老舍笔下的北平、北平人的刻画相距甚远,没有入木三分也没有动情动容,老舍笔下的南洋是一种笼统飘渺的印象,这也与他短暂的南洋经验。
老舍还风趣的箸调描绘出了五彩的南洋风俗图;小脚的老太穿着红绣花鞋,老头梳着小辫子,大姑娘穿着西服却露肩膀,妇女的鼻子上安着亮片。这些"各色人等"在新年到来时,都欢笑着过年,好像一家人一样,穿新衣,吃酒肉,忘记旧的困苦,一起迎接着新希望。这看似美好和谐的画卷中,流露着老舍对"新加坡人民深挈的感情及希望他们生活幸福的良好祝愿,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作家厚重的人道主义情怀的温柔”。
.....................
第三章、老舍作品中的日本形象...........27
第一节、老舍国仇家恨的人生经验............27
第二节、意识形态下的日本形象............29
第三节、老舍人道主义情怀下的日本形象...........33
第四章、"他者"与"自我"碰撞下的文化反思...........38
第一节、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东西方冲突下老舍的复杂心境........38
第二节、异国观照下的"自我"...........41
第三节、老舍与"五四"知识分子异国书写的异同............45
第四章、"他者"与"自我"碰撞下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东西方冲突下老舍的复杂心境
在异国的姐照下,老舍更清晰地看到了本国的不足,在作品中,也隐约探索到了出路,即将本国"讲述到民族国家"的世界里去。但是老舍对这一出路的认识与践行,L乂及在东西方取舍的问题上,他并不坚决,送与老舍自小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息息相关。老舍曾说,我们是"现代人",应有现代人的眼光和胸怀,"不应像古人那样偏狭",那样"自甘简陋","我们应当怀疑,思考,比较"(《文学概论讲义》)。的确,他正是努力一个现代人行事,但传统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人处事甚至行文。当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碰撞时,老舍的理智与情感也发生了碰撞:"从理智上讲,某些事物是应该批判、予否定的,但情感当先,禁不住予以同情、眷恋、赞赏","表现出感情依恋与理性否定的矛盾";"而对于异质文化、现代文明的理智接受与情感排斥,则是上述矛盾的另一表现"。
老舍是在传统文化的中也一一北平:t生止长而成的,他身上的重气节、讲义气、重孝道,及对传统女性的偏爱和时代女性的厌恶,这都体现出传统文化对他影响之深。在异国形象的书写中,老舍以异国为比照,尖锐地批判着老中国的国民性,但是在他的情感上对传统文化却是有眷恋么情的。看似一无是处的老马,在老舍笔下却不见得讨厌反有可爱之处,在他身上隐隐约约可见,士大夫文化中宜人性情、蕴含智慧与审美的方面;祁老太爷虽然思想保守、消极避祸,但老舍也不忘写他身上善良、关爱幼小的品质;理想人物一一李子荣,老舍更是集聚了中西的优点,他拥有英国人务实、肯干的精神,也有中国传统的善良谣质及侠义心肠。这些人物身上都或《或少地闪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见,老舍在情感上是不舍遗弃传统文化的。再如,对于中国传统的父爱和教育,老舍也是有所批判的,如马则仁对马威只知是他父亲,却从不知该如何教育。但是这是理性上的批判,情感上却是宽容的,而这也是老舍的许多批判中所带入的同情成分,这便使得批判变得无力。批判的无力、情感的同情与宽容,正是老舍传统也、态的体现。
.......................
结语
异国形象不仅仅是作家人生经历的折射,也是其人生感悟和思考的载体。老舍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是老舍小说、散文、戏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融合在了心心文化为底色书写的众多作品中,它们是老舍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经历,也是老舍在东西方文化激荡下的人生感悟和文化思考。这其中有老舍对于落后中国的失望和期待,也有老舍对西方文化审慎的思考和批判(尽管这种批判是温和的)。
纵观老舍的创作历程,老舍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也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折射出老舍对中西方文化思考的不断深入。1929年发表的《二马》中的英国形象,老舍在观看、书写异国时多少带有自己的偏见;1931年发表的《小坡的生日》中,对南洋社会了解的匿乏,最终呈现的南洋形象显得支离破碎;自1930年回国后,老舍陆续写了一竖关于英国的回忆性散文,与异国拉开一定的距离,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英国形象显得较为客观。抗战期间及抗战结束后,老舍塑造了在自己国土上观看到的日本形象,既有与其他作家相类似的意识形态下可憎可恶而又低劣的日本形象,也有老舍眼中对这个民族坚忍性格的描写和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日本人。可见,在异国形象的塑造中,老舍自然有对异国形象先入为主的想象,也有其自身身处异域文化氛围下的深切体验,随着体验的加深,老舍对异国的思考也不断出现变化,运一变化使得老舍作品中对异国想象的刻画愈加丰富和深刻。在中西文化的张力中,老舍作为"现代人",他积极践行知识分子的自觉,以异域为参照,反思"自我"。正因此,老舍笔下的异国形象并不是他人的简单复制,而是以自己的眼光重新发现的异国形象。从整体而言,老舍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既丰富了老舍的创作,也是老舍思想及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也为我们考察东西文化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维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