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留英时期长篇小说叙述者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5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由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中,老舍是不可忽视的作家之一。自1921年发表仅有700字的小说《她的失败》始,老舍开始了其四十五年的创作生涯,其一生不仅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同时也留下了散文、诗歌、文学理论、话剧等多方面的作品。老舍研究这一论题在国内外早己引起了重视,并在作家生平研究、作品研究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成果,本论文意在在现有研究之中进行补充。​

1924年老舍赴伦敦大学任亚非学院讲师进行讲学,这段经历在老舍人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其能够接触到大量外国作家及作品,如康拉德等人,同时也提供给其一次反思中西文化、两种文明的机会。在此期间,老舍共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皆学》、《赵子曰》、《二马》,而这三部作品也是老舍初涉文坛最早的王部长篇小说。这几部小说中的叙述者表现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特质,使他与同时代的作家有所不同。其中叙述者在讲述方法上既表现出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部分叙述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异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叙述特征。不仅如此,这个叙述者在讲述内容上通过评论发声等方式展现出了自己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对新、旧两种生活的思考,塑造了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之所选择这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是试图从老舍留英时期作品中的叙述者身上探讨中国人对不同文化冲突所表现出的思考和困惑,探讨作者如何去塑造一个主体人格,他怎样去观照这个世界。以这三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不能不考虑到其存在于两个语境中,一是中西对照语境,二是晚清至现代的文学过渡时期语境。这两种语境使得我们能将老舍个人的创作放置于更加宏大的背景中加以考察,这对于了解老舍自身及时代文学发展都是有益的。1924-1929年期间正值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时期,老舍作为其中一员,了解其自身在创作上所体现出的特质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进行研究。​

本论文将研究点着重于叙述者上,叙述者问题即叙述主体的一部分。而叙述主体是文本所表达的主观的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等的来源。在一部小说文本中,叙述主体通常被认为是隐含作者、叙述者、(作为说者的)人物,这兰者结合起来共同为文本的叙述注入意义。一个文本生成之后,它与作者本人的关系便不那么亲密,虽然我们不用完全割裂作者此时此刻情感、思想境遇对文本产生的一定影响,但作者一定不是我们对文本解读的最可靠来源,我们也不能依此去推断作家的道德水准、思维判断方式,我们能够把握到的只有叙述主体。因此,叙述者是我们把握作品意义展现的重要因素。往的研究过于重视从文本呈现内容上提炼作家的思想境遇,而较少从叙事层面出发探讨作品如何表达。如果缺乏对叙述者的了解,我们可能就会依据自身在文本中得到的体验而做出一些判断。例如在《二马》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作者批判讽刺了老马这样的老一代中国人,赞扬了勤劳、正直的小马们。这种二分法多少带入了读者自身的道德评判标准,那么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何老舍说老马"他不好,也不怎么坏",而小马"是个空的,一点也不象个活人"。我们需要从生成文本的主体出发,探讨叙述者是怎样对底本进行编辑、选择,他是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又是怎样将底本信息的无限性带入自己讲述的有限性当中来。

........................

1.2研究现状

回顾往的国内老舍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的感受式艺术评价。公认的第一篇老舍研究文章,是朱自清1929年发表的《<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作者点评了其中的幽默艺术并指出了在情节描写、结局设置等方面的弱点,感受式的艺术评价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特点,包括李长之、赵少侯等人都有著述对老舍作品进行点评。之后老舍研究在四十年代经过了战时文学批评标准,又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以政治为主导的文学批评历程,在八九十年代逐渐开始形成学术化的批评特点。新时期以来的老舍研究涵盖了作家生平考据、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的论题,成果非常丰富。而在海外,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均有学者对老舍进行研究。其中日本的研究著述较为丰富。例如有杉野元子的文章《老舍与学校风潮——以<赵子曰>为中心》、日下恒夫的《老舍与西洋——从<猫城记>谈起》等。​

就小说作品的研究而言,国内的研究者已经挖掘了多种阐释角度,其中较多的是对小说表达内涵进行论述。从最早朱自清、李长之、王淑明等现代学者的感性式内涵挖掘,到现代学术体系较为完善时的严谨学术研究,无论是老舍小说的表层阅读感受还是深层次的表达涵义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老舍研究新时期以来,对老舍的了解与研究更是加入了性别研究、平民意识等学术化视点。对老舍的阐释囊括了老舍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等特点,也包括老舍从小说结构安排中体现出的悲剧意识、喜剧因素。这些研究论述包括诸多被收录在佟家桓编著的《老舍小说研究》中的论文,及张桂兴编著的《老舍评说七十年》等。在人物形象​塑造研究方面,有舒乙的论文《有人味儿的爪牙——老舍笔下的巡警形象》等。文化视角也是老舍研究其中一方面,如赵园在专著《北京:城与人》以中对京味文化进行了探讨。一些研究者辕为关注老舍小说中的宗教问题,有论文《谈佛教文化对老舍一生创作的影响》。特殊的语言风格也成为研究者的一个关注点。此外也有不少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老舍小说作品。

........................

第二章叙述者地位;主体权威中的现代萌芽

​2.1说书身份的选择:老舍创作的起点​

​细读小说《老张的哲学》及《赵子曰》,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其中叙述者身份与大部分现代文学家们所呈现出来的有所区别,不管是叙述者所采用的语言风格,还是他在叙述布局中所展现出的身份特色,都具有较浓郁的传统小说特征。而《二马》相较于前两部成书较晩,传统叙述方式的影响并不似前两部一样生硬的体现出来,而转为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因此表面上的说书特征并不明显。尽管这时的老舍已经在伦敦授课,并且开始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但西方的影响却很少在这一时期的叙述者身份特征上有所体现。

​老舍的作品经常被冠以"传统"这个特征,很多研究者指出其之所以"传统"是因其作品描写了北京的风土人情、语言采用白话方言且具有市井幽默特色,但对于老舍早期作品来说,这种传统同样体现在叙述者的自我角色定位上,即叙述者不时显现的说书人身份。之所以叙述者会在讲述中展现其说书人身份,缘于其对讲述合理性确立的需要。任何一个叙述者在讲述时都渴望其叙述合理性能够被认可,但在老舍早期​作品中,尤其是《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传统说书人所惯用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叙述者讲述的起点,以这种方式来讲述故事对于其早期小说中的叙述者来说更为得心应手。说书人一词虽然缘于口头叙述作品,但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传统书面小说都延续了这种风格,因此这里也用说书人来概括这种表达特征。

与文言特征类似,传统白话小说拟口头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是评书式开场,"话说......"、-欲知后事......"这样的片段起始方式在传统小说中是较为多见的。而在老舍早期小说中,虽然没有了"话说"这种明显的文本特征标记,但却能够从每章节起始的叙述者发言中找到评书开场的印记。这三部小说中的叙述者不舍放下自己发声的权利,因此呈现出来的文本在大部分章节的开头都插入了叙述者的评述,送种做法为叙述者自由组织情节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他能够自由的对场景进行转换,但在表达效果上,由于故事叙述时间的中断,叙述线索并不十分流畅,讲述痕迹明显,这在五四后形成的现代叙述者中并不多见。

........................

2.2叙述主体分割中的视角与声音

​叙述者是小说写作中重要的主体部分,但非唯一。绪论中提到,叙述主体通常被认为是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H者共同组成的。人物虽然由叙述者创造并讲述,但在底本中,人物被认为是单独存在的一种自足状态,叙述者需要对其进行编辑选择从而纳入到述本中来,但在送一过程中,叙述者有时会暴露出其局限性,他并不能时时都将人物完全掌控。在讲述过程中,叙述者与人物会出现相互抢话的局面,其声音、视角都会随着讲述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叙述者与人物谁来看、谁来说关涉到叙述主体的分割问题,这对于观察叙述者的讲述权力有一定的意义。

在老舍这三部早期作品中,从直观阅读感受上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叙述者对讲述权力的严格把控。但送一特征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及《二马》中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叙述主体在逐渐下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其他一些五四作家的创作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样也开始由人物来担任,例如凌叔华等人也更加倾向于限制叙述者发声,将叙述权力更多的分担在人物身上,人物作为一个个体有了更大的权力展现并解释自身的行为过程,而不需要一个超然于故事之上的另一个人物对他的行为加以指点把控,这显示了主体意识的开始萌芽。

赵毅衡关于传统白话小说的话语权力有送样一个结论,"传统白话小说的叙述方位,实际上就是以绝对固定的叙述者声音与任意变动角也人物的人物感受经验所组成的"。从老舍作品中,我们在大部分叙述片段中可以印证这一特点,但又并不绝对。首先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在这三部作品中,始终有一个超然于故事之外的叙述人存在,他全知全能,对故事的讲述过程有良好的把控能力。他热衷于突显自己的叙述声音,评论干预、指点干预在小说中都十分常见,这说明在这几部小说中叙述者的视角和声音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为了小说讲述的顺利,也需要通过另一个角度以人物为中心展现感受经验。

.....................

第三章叙述者立场:新旧价值冲突中的认同选择..............19

3.1叙述者的两种态度:嘲讽或同情.................19

3.2叙述者的国族认同观念:自卑焦虑.............23

第四章老舍早期长篇小说叙述者的文学史意义..............30

4.1早期作品奠定的老舍个人叙述者特色..................30

4.2老舍早期小说叙化者于现代文学史的意义...............34

第五章结语...........38

第四章老舍早期长篇小说叙述者的文学史意义

​4.1早期作品奠定的老舍个人叙述者特色

​老舍在留英时期H部小说中创造出的叙述者在其后的写作生涯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送些叙述者特征一方面为其后创作奠定基础,而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变化提供了初步的尝试。首先我们能从老舍作品中一贯感受到的是叙述者说话时调侃的语言风格。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到《二马》,这种幽默、充满平民特征的语言用来表达叙述者或讽刺、或无奈、或同情的也理感受。这些夸张句式帮助建构起了叙述者鲜明的形象,也使文章读起来更为生动有趣。在之后的创作中,老舍也延续了这一风格,因此座默语言风格也成为了研究者对老舍作品进行阐释的重点内容。举例来说,《小坡的生日》中叙述者通过滑稽的语言表达了对日本国的仇恨情绪:"有一天偶然在哥哥的地理书中发现了一张日本国形,不三不四像个‘歪脖横狼’的油条,油条炸成这个模样,还成其为油条"日本地形似油条这种生活化的语言正是老舍所擅长的,同样的,老舍所创造出的叙述者也会以生活中俏皮化的语言为小说创造平易近人的趣味性。"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叫他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离婚》)。调侃风格使老舍小说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不管读者是否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都很容易被这种生活化、幽默、夸张的语言风格所感染。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定程度上来源于老舍早期作品对说书风格的模仿。然而在继承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叙述者的一些用语随着写作经历的增加而发生了一些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文言用语的消减。"我在《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里往往把文言与白话裹在一处,文字不一致多少可以帮助一些矛盾气,好使人发笑",而之后由于写作观念的改变,简单有力的语言风格变成老舍更愿意去追求的,因此他说"在《二马》中我开始试验这个",​到了创作中后期,幽默的方式并不需要来源于语言风格上的文白混杂,"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挤出来的。这一决定,使我的文风略有改变,教我知道了只要材料丰富,屯、中有话可说,就不必一定是非幽默不足叫好"。

.....................

第五章结语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作品虽然不算是老舍创作生涯中十分成熟的作品,甚至《二马》读起来在语言风格等方面稍显别扭,但这并不妨碍这三部作品在老舍创作中产生一定的意义。其中叙述者在叙述方式上呈现出的诸多特点甚至在之后成为老舍个人的写作特色,例如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善于讽刺的叙述者态度,这些特点使老舍作为一个有着"笑中带泪"写作特征的作家被读者所熟知。​

就老舍在英国时期创作的王部长篇小说而言,叙述者在叙述特征上表现出了与传统白话小说更相似的特点。尤其在《老张的哲学》及《赵子曰》中,他的讲述具有拟话本形式,且在这三部小说中都体现出了说书人的身份特征。无论是在叙述语言,还是结构特点上都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文本上的特征,体现了传统叙述方式在老舍个人创作生涯中产生的影响。这几部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及声音都较为稳定,通常都是由叙述者来看,叙述者来说,但偶尔也有人物尝试发声的努力,而这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叙述主体的萌芽。这种叙述特点带有从传统文学至现代文学过渡时期的特色,为五四后人物大规模掌握话语权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早期的老舍为了表现出强烈的讽刺效果,常用不可靠的叙述者来正话反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叙述主体的权威性。但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表现形式较为简单,并不如其后《月牙儿》、《阳光》等作品中的不可靠叙述更能给读者带来震撼的力量,但它却是老舍丰富叙述者表达方式的初步尝试和努力。

叙述者在讲述他人、表达故事的同时,也建筑起了自身的情感特征、价值观念。老舍早期小说中的叙述者是情感丰富、较为冲动的,时常跳出来对人物事件进行点评,且言语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因此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一个主体对他所存在的文本世界有怎样的观点态度。从叙述者对人物外貌不厌其烦的叙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投机取巧、狡猎善变老派人物表达厌恶、对追求真理和爱情的新青年们表达同情的叙述者形象。同时从叙述者的语言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个叙述者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中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对人们生存现状的同情、及对究竟如何达成理想生活的焦虑。虽然敏锐的捕捉到了时代的变化,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但从故事架构、结局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叙述者是迷茫的、无所适从的,甚至是绝望的。新青年们总是失败,投机取巧的老一派人们反而能够如鱼得水地生活。面对这种现状应当如何去做,叙述者并没有在最后给出一个积极的答案。这些问题在老舍后期的著作中才逐渐思考成熟,叙述者才更有自信地为这些问题提供更合理的思考和答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