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7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越轨的笔致

第一节感性、情绪化与自由文体的运用

《回忆鲁迪先生》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十五个片断,片断与片断之间互不关联,没有严格的顺序,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也不影响文章的连贯,内容渉及鲁迅的读书写作、饮食起居、休闲娱乐、待人接物等等,还描述了许广平、海婴及他们一家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在鲁迅面前,萧红没有拘束,没有隔阔。萧红曾对好友李洁吾讲述了鲁迅对她的帮助和关也,李洁吾听后说,"鲁迅先生对待你像慈父一般",萧红则说,"应当说像祖父一样"。以她的这种感觉流露在《回忆鲁迅先生》中,成为一篇非常感性的文章,对全篇的布局漫不经也,感情迸发如喷涌的泉水,每一个回忆的片断都像一颗颗珍珠,倾诉的感情如红线将其织成一部无声的电影,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作者采用了散记的写法,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也,全无预设,把一个个细碎的生活场景进行拼接,文随必动,笔随情至,任由情感激荡奔流,尽情挥洒。这是一种萧红特有的语言,鲁迅先生称之为"越轨的笔致",胡风评价为"散漫的素描"。​

可见,萧红是一位十分感性和情绪化的女作家,这一点,从她为追求婚姻自由毅然离家出走,为追求人格独立决然与萧军分手,也可见一斑。表现在她的创作中,就体现为文体的自由,无拘无束,她的散文是如此,小说更是如此。萧红与鲁迅一样,有着敢于向传统小说学挑战的魄力与自信,有人说她写的小说不太像小说时,她是这样回答的:​

有一种小说学,说小说一定要像契订夫,像色尔扎克。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以鲁迅有的小说也不像小说为例,如《鸭的喜剧》、《一件小事》等,为自己的作品辩护,并对所谓的小说学表示了怀疑。她的创作擬弃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叙事、文体、语言等固有的特征,没有天衣无缝的逻辑,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也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正如胡风对《生死场》的批评: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人物的性格都不凸出,对于修辞的键炼不够。可是,萧红不仅没有对胡风所说的缺点进行改正,反而"发扬光大"了。如果说,《生死场》还有时断时续的故事情节,到了《呼兰河传》则完全没有了;人物形象更加群体化;语法句法也更加"特别"。连茅盾都在《呼兰河传》序中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

.......................

第二节天真烂漫、自由率性与拟儿童视角

1934年11月,萧红与萧军到上海后,立即就给鲁迅写了信,希望尽快见到鲁迅。11月3日,鲁迅收到信且当天就回了信,说书稿等都已收到,见面的事可以从缓。鲁迅的意图是希望通过"从缓"来进一步加深对两萧的了解。接到鲁迅的信,他们兴奋之余,单纯的萧红又不理解,见个面为什么"颇为麻烦"呢?为什么要"待到必要时再说"呢?于是11月4日又写信提出想早一点见到鲁迅,11月5日鲁迅先生的回信就来了,信中说"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我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在信中,鲁迅称萧红为"吟女。不料萧红听不惯送个上海上流社会常用的太太、小姐、女士一类的称呼,于是她孩子气十足地给鲁迅回信,坚决反对鲁迅这样称呼她,说为什么要称她为"夫人"或"女士",并问鲁迅是否有教授的架为什么年龄大于他们,还要称呼他们为先生他们的直率、天真令鲁迅先生吃惊,更引起鲁迅对他们的关注和好感。鲁迅在11月12日的回信中说;"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现在也有不用称呼的,因为送是无政府主义者式,所以我不用……稚气的话说说不要紧,稚气能找到真朋友,但也能上人家的当,受害。"可以看出,鲁迅笔锋的转变,与二萧的通信中加上了许多调侃语气。由此可知肖红的稚气和率直,已给鲁迅非常好的印象。

萧红的天真、稚气使他们得到了鲁迅的关注和喜爱,他在给萧红的信中说:"这位太太,到了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萧红的"孩子气"使她的作品充满着儿童特有的纯净。萧红的天真烂漫、纯洁可爱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童言的自然、朴实、天真和率直,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叙述。​

"儿童视角"就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以儿童作为叙述者,表现儿童的感知和语气,带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不过,"儿童视角"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为成人不可能完全退回到儿童的视角,只不过模仿儿童的感知,想象儿童的单纯,从而脱离成人的话语系统。这样的儿童视角具有很强的成人的主观色彩,它带着作家的认知和评价,所以也称为"拟儿童视角。萧红的作品,正是通过"拟儿童视角",带着纯真质朴的童韵,呈现出儿童的率真、自由和奔放。​

......................

第二章寂寞的独语

第一节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与自传性的叙事角度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写了两次萧红去鲁迅家做客鲁迅相送的情景。第一次在夜里谈论了很多,过了十二点便没有电车了,于是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就请萧红多坐一会。一点钟以后,许先生送萧红到,鲁迅先生还特意嘱咐许先生一定让萧红坐小汽车回去,还要许先生付车钱。第二次在193日年10月1日,萧红也是与鲁迅畅谈到将近十二点才欲离开,那天夜里还下着浙浙渐源的小雨,鲁迅先生却非要送到铁门外面不可。站在铁门外面,鲁迅先生指着隔壁写着"茶"字的大牌子,让萧红下次来记住茶的旁边九号。"以这两次相送,都是深夜,"弄堂和街上黑洞洞的",萧红独自一人,"踏着方块的水门汀,走出弄堂",没走几步,她又回过身去,看院子里边那一排黒洞洞的房,留给我们一个孤独、寂寞,独自走在路上的身影。

萧红的一生是从异乡到异乡的孤单旅程。她幼年失母,尽管有祖父相伴,但受到父亲和后母的漠视;长大后,因婚姻问题与家庭决裂,流落街头;在爱情中,无论是王恩甲、萧军还是端木都没有给她一个可靠的归宿。她失家、失子、失爱,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身也交痒,她说:"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但这​也成为其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的题材宝库,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她的作品溶进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正是她颠沛流离、寂寞痛苦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萧红的作品是她孤独人生的寂寞独语。正如美国学者葛浩文所说:"萧红可算是个所谓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她用送种方式写小说,写散文,写诗,送些作品便成为她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许没有哪个作家象萧红这样自身和作品亲密的交相互映,互相参照了。她的大部分名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往往没有核心的人物,也没有完整的情节,形式散漫,而以情感为脉络,葛浩文就称之为"注册商标个人'回忆式'文体"。​

........................

第二节细致敏锐的洞察力与细腻敏感的心灵

​正如历史学家通过一卷孤本、一枚印章研究历史真相一样,对人物的研究最贴近、最真实的莫过于与其同时代人能多提供后人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思想历程。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细腻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从细微处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客观而生动的具体描写,使鲁迅先生在读者也中丰满鲜活起来。​

1934年二萧到上海后,便和鲁迅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鲁迅无私的帮助和大力推荐,使得萧红很快便在上海文坛立足。1936年6月,二萧的家又搬到了鲁迅家附近,萧红成了鲁迅家的常客,尤其是二萧感情危机之时,萧红几乎每天来一两次,每次的时间又都特别长,直到她只身东渡日本。萧红对鲁迅先生充满细怀崇敬之情,萧红又是鲁迅先生家里的常客,因而在萧红的笔下,我们看见一个乐观爽朗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漱起来。​

萧红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感受力,这得益她有一颗特别细腻敏感的心灵,这也是她没有系统学习写作,却能成为优秀作家的原因。

萧红的细腻敏感远胜于常人,常常别人没有感到的事,她却感觉到而且反应强烈,萧军曾说他们到上海时,有一天晩上两人分床而睡,萧红睡不着,因为感到离萧军太远而哭起来,而萧军却浑然不觉。《商市衔》中写她一人在房间里,感到孤独、饥饿,仿佛掉到井里的鸭子一般绝望,看到窗子上的热气流下来就像人流泪似的伤感,将要离开商市街时,一碗一锅都能勾起无限的眷恋。萧红与亲人、友人在一起时,也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引起她的不满和不安。萧红的妹妹张秀琢曾说:"姐姐的自尊也非常强,谁要是说了她或骂了她,她会几天不理睐你……除非你带着歉意甚至赔礼般哄她。"以梅林曾回忆,他们在武没游玩时,因萧红去买花生米,萧军没有陪她,先走了几千步,她气得转身冲回向家的路。经过赶去解释,这才走回来。从这些都可看出萧红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

......................

第三章悲悯的情怀.............29

第一节讽刺才能与改造民族灵魂的自觉............29

第二节悲剧意识与对苦难人生的观照...............31

第三节女性视角与对女性命运的质询和探索..............33

第四节父爱的缺失与对男权社会的置疑和嘲讽...........36

第三章悲悯的情怀

第一节讽刺才能与改造民族灵魂的自觉

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致力于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混浊、贪婪和愚昧的萧红,由衷认同逸一点,为此,她继承了把鲁迅的精神,作为自己观察和表现生活的重要视角。从第一篇小说《王阿嫂之死》起,到《生死场》、《桥》、《牛车上》、《呼兰河传》、《马伯乐》,萧红的创作始终沿着改造民族灵魂这条道路。她深切地懂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不仅仅是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于精神上的被奴役。萧红对历史的思索、对国民灵魂的批判、对乡土社会群体也态弱点的揭示,超过了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

《王阿嫂之死》篇幅很短,场景也不是很大,但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是极为深刻的,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孕在身的"王阿嫂",丈夫被地主害死,自己又被地主踢中肚子而早产,失血过多而死,新生儿也随即死去的悲惨故事。通过"王阿嫂"这一悲剧形象,展现出受地主阶级无情压迫、剥削的农民艰难度日的情况,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残酷本质。"王大哥"的死,没有换来村民对地主的不满与反抗;"王阿嫂",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什么活计都做过"。不知情的妇人们甚至还说"总是张老爷子,有多么慈也;什么事情,张老爷子,都是帮忙的。"对"张老爷子"感恩戴德,这是多么讽刺,多么可笑的场面,形成的强大的反差,自然会对读者的也灵产生冲击。农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家家,都从房檐上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自己冬天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主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嘴。"萧红些送类题材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得也应手,生于地主家庭的她,耳濡目染,自然会明白送其中的苦。她没有写农民与地主的正面斗争,或者说没有斗争,只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没有写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写一系列麻木的过着自己生活,一代一代重复着相同悲剧的,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改变送种命运,依旧如機蚁般苟活着的愚昧的农民形象来表现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身也备受摧残,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连死亡都不能唤醒他们的灵魂的真实情况。

.......................

结语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用天真、细腻、亲切的笔调,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幽默的、立体的鲁迅形象,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回忆鲁迅先生》更全面地去解读萧红,去了解萧红。本文通过"越轨的笔致、寂寞的独语、悲柄的情怀"三方面特点,并从自由文体的运用、拟儿童的视角、诗人气质和诗化倾向、自传性的叙事角度、细致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乡土意识、改造民族灵魂的自觉、对苦难人生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质询、对男权社会的置疑等十个角度展开分析,解读萧红作为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和"细腻敏感的心灵",作为东北作家"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和"雄麽的胸境",展现萧红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鲁迅先生晚年写过几篇回忆文章,一是《我的第一个师父》,一"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一位姓龙的和尚与和尚的儿子们的故事,写得风趣幽默,通过写和尚作为普通人的屯情六欲,看出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肯定。二是逝世前10天写下《关于章太炎先生的二三事》,为太炎先生辩护;几天后又写了《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对其旨趣作了补充。可见,鲁迅先生的最后的文章,都是环绕怀念他的老师而展开的文字,师生情谊之深令人动容。​

1939年,萧红来到香港,在四面楚歌的孤岛,为排解如灵上的孤独和身体上病痛,她唯有依靠回忆来缓解痛苦,于是创作了大量回忆性散文和小说,回忆故乡呼兰沛回忆后花园,回忆祖义回忆小城里的人和事,也深深的加快鲁迅,她的《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蕴含着浓重的东北文化意识,她的《回忆鲁迅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个丰满鲜活、和萬可亲的鲁迅。​

回忆是人的精神故乡。对于作家来说,回忆是丰厚的人生经验,是创作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他们在回忆中或寻找灵感,重新构思;或搜寻往事,演绎新篇;或怀念故人,梦回故乡。鲁迅先生追忆太炎先生,考其生平,颂扬其革命精神和高尚人格,为其正名。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笔随情至,情文并茂,仿佛透过一支温暖的烛光看得到鲁迅先生点着烟坐在躺椅上微笑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