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之垒块——谈李贽与“容刻本”《水浒传》评点的社会思想
摘要:李贽以其极具人文精神的“异端”思想为视角,对《水浒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点。其评点本身既是宣扬李贽社会思想的载体,又是我们读者深入解读《水浒传》的钥匙。对于了解李贽的思想以及品评《水浒传》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
关键词:李贽;“容刻本”《水浒传》;评点;社会思想
李贽(字宏甫,别号卓吾,自称温陵居士,1527——1602),作为一位明代中叶进步思想家、通俗文学的评点家,他的思想观念理所当然是他评点文学作品的指导,也即,他的思想观念自然要体现在他的评点文字中;反过来,他的评点文字也丰富了他的思想观念,甚而把他的抽象理论具形化了,也即,作家塑造的文学形象,在某种程度,或在某些方面,成为李贽思想观念的载体,被用来表现他的社会思想和审美观念。这正所谓“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1]本文试图从李贽在其著述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思想的角度,观照“容刻本”《水浒传》评点,并对其在评点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予以印证。
李贽确曾评点过《水浒传》。他在给其好友焦弱侯的信中,就提及到自己曾评点《水浒传》,且“批点得甚快活人”。[2]李贽的另一位友人袁小修,在其《游居杮录》中也谈到过李氏评点《水浒传》一事。目前所存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的《水浒传》主要有两种版本:一为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简称“容本,),一为袁无涯刊刻的题为李卓吾评的《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简称“袁本”)。究其何种版本为李贽真评,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议。对此,笔者根据个人的研究与体会,认为“容本”为李贽真评之说颇为可信。且“容本”评点文字(以下简称“容评”)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李贽其他著述蕴含的思想感情颇为切合。
一、李贽与“容评”中对儒学、道学思想的抨击。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3]李贽便是一位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对“神圣”的儒学和宋明儒学即道学的叛逆者。
二、李贽与“容评”中的对帝王及官吏的评价。
三、李贽与“容评”中的妇女观。
综上所述,李贽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以其卓尔不群的“异端”思想为尺度,衡量人物、评定作品内容,并以《水浒传》作品为平台,宣扬童心、赞美率真、鞭笞虚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文字,既是他对作品的再创作,同时也是人们阅读这部宏篇巨著的积极导向。
参考文献:
[1][5][7][8][9][10][11][18][21][23][24][25][28][29]李贽:《焚书》,中华书局 1961年版,第97、21、16、98~99、4、30、215、131、157、27、15、44、89~90、57页。
[2][12]李贽:《续焚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9、72页。
[3]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3、70页。
[4]李贽:《四书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45年版,第90页。
[6][15][16][19][20][22]李贽:《藏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8、11、1141、34、188页。
[13]《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3页。
[14]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72页。
[17] 《李贽全集注》第14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版,第278页。
[27] 《古今图书集成•苏州府部》卷676,台湾故宫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