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及其主义评价的历史考察
摘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印度“圣雄”甘地被介绍到我国。从那时起,理论界对于如何评价甘地及其主义就产生了不同观点。本文分别从民国时期国人对甘地的最初评价、建国后30年甘地研究的停顿、改革开放以来的重新思考等方面回顾了中国人对甘地的认识史,本文仅是甘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奢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甘地 非暴力主义 不抵抗主义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甘地被介绍到我国。从那时起,理论界对于如何评价甘地就争执不休。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折射出的是评价者所处的社会氛围及其特定诉求。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必、也不可能真正做到盖棺定论。能够从不同角度、根据时势和理论的变化来评价历史人物,或许比求得一个一劳永逸的见解更为重要。
一、民国时期对甘地及其主义的评价
中国人对于甘地的了解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笔者所见到最早介绍甘地的书是上海美以美会全国书报部1925年出版的《甘地小传》(系谢颂羔、米南星翻译的罗曼•罗兰著《甘地传》)。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影响的日益扩大,对于甘地本人及其著作的译介也逐渐形成了一股热潮,出版的关于甘地的著作不下十种①。当时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的谭云山,除发表一些介绍甘地的文章外,还于1935年翻译出版了甘地的重要著作《印度自治》。四十年代还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包括止默著《甘地论》(1943年),麦浪著《甘地思想批判》(1944年),袁月楼著《甘地生平及其思想》(1948年)等[1](P7)。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甘地遇刺后上海真善美图书公司出版了曾圣提撰写的《在甘地左右》一书,作者是唯一一个以弟子身份师从甘地受训的中国人。该书还收有罗家伦写的《圣雄证果记》,描述他所亲见的甘地的葬仪。
二、建国后对甘地及其主义的评价
三、小结
简要回顾中国人认识甘地的历程,笔者认为,对于甘地这样一个思想超越时代的伟人,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甘地研究的首要挑战是资料的匮乏。甘地本人的著作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没有翻译过来,对于甘地的研究往往也只是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话题上,进一步研究只能依靠国外学者的第二手资料。其次,对于甘地及其主义的评价,大多数研究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内容也多集中在历史评论方面。甘地在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社会经济等方面丰富的著述也还有待于理论工作者以新的视角来进一步挖掘阐发。
注释:
①笔者所见三十年代出版的甘地传记材料有:王森然《印度革命与甘地》(北京:北平文化学社印,1930年),陈作樑《甘地》(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徐懋庸《甘地》(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向达《甘地自传》(上海:中华书局, 1934),南柳如《甘地传》(南京:正中书局, 1936)。此外谢颂羔、米星如译的《甘地小传》又以《甘地奋斗史》重印(上海:国光书店,1937年)。另据杜危在《甘地传》中所述,尚有明耀五译的《甘地传》(1932年),储儿学编的《甘地》(1933年),吴耀宗《甘地自传》(上海:青年协会书店,1934年),陈碧笙著《甘地》等。这个时期出版的甘地传记,几乎都是从甘地自撰的An Autobiography Or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英人C. F. Andrews撰写的Mahatma Gandhi: His own story,以及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Mahatma Gandhi:The Man Who Became One With The Universal Being直接翻译过来或摘译的。
②据陈峰君《关于评价甘地的四次论争》一文,杜德于1927年写的《现代印度》一书中认为甘地是代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物,发动群众并给群众一个行动方针是他的两大贡献;1948年杜德还曾撰文颂扬甘地精神的伟大。但在国内影响甚大的《今日印度》一书中,作者对甘地则是明确否定的,行文中亦对甘地颇多挖苦揶揄。
参考文献:
[1]甘地.甘地自传[M].吴耀如、杜危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徐懋庸.甘地[M].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
[3]南柳如.甘地传[M].南京:正中书局,1936.
[4] C. F. Andrews.Mahatma Gandhi: His own story [M].向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34.
[5]罗曼•罗兰:甘地小传[M].谢颂羔、米星如译.上海:美以美会全国书报部,1925.
[6]罗曼•罗兰:甘地[M].陈作樑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7]曾圣提.在甘地左右[M].上海:真善美图书公司,1948.
[8]林承节.1930—1933年甘地领导的文明不服从运动在中国引起的反响[J].南亚研究,1993,(4).
[9]王森然.印度革命与甘地[M].北京:北平文化学社印,1930.
[10]罗曼•罗兰:甘地奋斗史[M].谢颂羔、米星如译.上海:国光书店,1937.
[11]任鸣皋、宁明.解放以来有关甘地的论文、译文和资料索引[C]// 任鸣皋、宁明.论甘地--中国南亚学会甘地学术讨论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陈峰君.关于评价甘地的四次争论[C]// 任鸣皋、宁明.论甘地--中国南亚学会甘地学术讨论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3]王春良.试论甘地所倡导的“萨特雅格拉哈”.山东师院学报,1957,(1).
[14]宁明.甘地主义评价[C]// 任鸣皋、宁明.论甘地--中国南亚学会甘地学术讨论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5]南部迪巴德.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M].何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16]帕姆•杜德.今日印度[M].黄季方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
[17]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现代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8]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民族解放运动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9]汤宜庄.对甘地的一点看法[J].世界历史,1981,(3).
[20]杨玉圣.我国建国后甘地研究论文资料索引[J].南亚研究季刊,1989,(2).
[21]贺圣达.甘地是印度农民的伟大代表[J].世界历史,1981(3).
[22]王存华.甘地并非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J].史学月刊,1987(5).
[23]尚劝余.圣雄甘地宗教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