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地区宝卷传承研究——以甘州区花寨乡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9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张掖地区宝卷传承情况概述

宝卷在张掖地区的传播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流传于市区,在周边的山丹县、高台县等地都有广泛的传播。而此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的是位于张掖市郊的花寨乡,这里地处城乡村镇结合处,在这一地区流传的宝卷,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也有农村农耕文化对其的滋养。这里的宝卷,同时代表反映出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将花寨乡宝卷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宝卷并发现其丰富多彩的内涵。

第一节 宝卷流传乡镇的自然地理和物质生活概况

花寨乡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张掖市城南 38 公里处,东邻安阳乡,西南两面与肃南县为邻,北面是荒滩。南北长 17 公里,东西宽 9.4 公里,面积 159 平方公里。耕地 2.7 万亩,其中山地 5800 亩,川地 2.1 万亩。全乡辖 7 个行政村,40 个合作社,2222 户,7703 人,实有耕地 26600 亩,其中水浇地 15044 亩。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三大产业。种植业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啤酒大麦和小杂粮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殖牛、羊、猪和鸡为主。①

​花寨乡地处祁连山下,地势南高北低,倾斜度大,耕地多为梯田,灌溉主要靠大野口河,水量很小,十年九旱,1988 年 10 月建成大野口水库之后,贫困面貌有所改变。平局海拔 2000 米,张掖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周围多高山、戈壁和沙漠,雨量稀少,蒸发量大,多风沙,冬季长而寒冷,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花寨乡年平均气温 10.2℃,最高气温 7 月份平均 22℃,最低气温 1 月份平均为零下 3.4℃。全年日照时数 2928.4 小时,无霜期为 174 天,平均降雨量198 毫米,蒸发量为 1980 毫米,是降雨量的 10 倍,常有旱灾发生。耕地中山地、旱地占 70%,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青稞、豌豆、胡麻、马铃薯、油菜,粮食产量低。

由此可见,花寨乡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又常年遭受旱灾、低温、冻害等,这在不同程度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周边高山林立,又受戈壁和沙漠​环绕的影响,花寨乡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宝卷这种民俗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环境优势,也为宝卷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花寨乡地处内陆高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当地人民生存也显得相对艰难。这里的人们收入仍以农业为主,保持着传统的农业意识与农耕传统。“靠天吃饭”的观念也深植于每个人心中,先辈们认为这一年唯有老天爷、神灵显灵才能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列的信仰崇拜。由于花寨乡地处河西走廊,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由佛经演变而来的宝卷,通俗易懂,人们可以从宝卷故事中寻求心灵安慰,宝卷在当地也就具有了安抚和纾解人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的功能。

.......................

​第二节 宝卷流传村镇的文化生态

现今我们谈论的历史文化,一般来说,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水平或者说是生产力,以及那个社会的性质所相适应。张掖的历史文化无疑是与张掖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这里,无论是各类出土文物,还是地上的寺庙塔窟,或者是民俗风情以及民间文学和宗教文化,都是具有珍贵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化成果,而这些成果大都是在黑河水系各流域形成的。位于河西走廊的花寨乡,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当地民众通过从念卷听卷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从中得到教化。像是《唐王游地狱》等一些故事,具有惩恶扬善、劝化人心、同情弱小、鞭挞丑恶的作用,以宝卷说唱这种形式表达出来,雅俗共赏,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每一次的民族矛盾,战火硝烟过后,势必对当地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战乱的年代,人们总是惜福避祸,往往把精神寄托于带有宗教色彩的念卷讲经中,希望由此可以修善果,避险恶。宝卷的流传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不同的年代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既趋同发展,又吸收多元文化得到长足进步。

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交流是一个内容复杂的过程。古代的张掖,地处丝绸之路中段中西交通的枢纽,其地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历史发展过程曲折复杂,中原文化随着历代统治者对河西的经营活动而迅速输入。张掖乃至整个河西走廊依赖其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互相交融​影响,同时又继承发扬着旷古不断的多元文化遗风。

张掖的历史文化具有内涵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不仅包括农耕草原文化,而且包括民俗风情文化;不仅受主流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西域文化养分的滋养;不仅有居于正统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而且有随乡合俗的区域文化;既有民间群众创作的通俗文化,也有文人创作的高雅文化;既有民族文化,也有宗教文化。无论上述所举的哪种文化,其中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同样的娱乐内容,可以用戏剧表演,可以由宝卷说唱,可以通过讲述民间故事的方式宣扬。而此次作为研究对象的花寨乡宝卷,位于张掖市郊,在这里形成的宝卷文化既离不开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更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东西文化的交融,本地文化的多样性,为花寨乡宝卷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二章 张掖地区宝卷的存在及传承形态

第一节 宝卷存在的主要形态

张掖宝卷在民间的流传范围较为广泛,作为以说唱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艺术,宝卷的文词格式颇为灵活,通常采用包括五言、七言、十言韵文以及散文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格式进行表述。在音乐形态方面,流传至今的张掖宝卷既有传统曲牌,也有民间小曲。在内容的设定方面,张掖宝卷往往侧重于对佛教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的描述,并且通过相关描述对因果报应等传统观念进行暗示或宣扬。在思想表达方面,张掖宝卷偏向于劝解开导世人在生活中多行善事,常尽孝道。漫漫历史长河中,许多曾经灿烂夺目的文明最终都难逃烟消云散的命运,有些仅仅留下只言片语,有些甚至不曾留下任何痕迹。张掖宝卷却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霜之后,依旧鲜活生动的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足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与民众基础的深厚。作为张掖及其周边地区普通百姓们重要的精神食粮,张掖宝卷的存在与流传主要依赖于口头传播和文本传播两种形态。

一、口头传播

宝卷的口头传播,又被称为“宣卷”、“ 讲经”或“念卷”,是宝卷得以流传和推广的主要传播形式。宝卷口头传播的过程和佛教中经文的吟诵比较类似,念卷人在宝卷的口头传播过程中也秉持着与佛教徒吟诵经文过程中相类似的心态。张掖地区的人民普遍认为:抱有虔诚的信仰和心态进行念卷,是一种可以积累功德的行为。在流传至今的“花灯宝卷”中,便有“旦有人、请念卷、诚心诵念;念罢卷、功德大、善心撼天!”的明确记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与心态,古往今来的张掖大地上始终不乏念卷人的存在,他们通过父子传承、师徒传承等多种方式,将绮丽的民间艺术瑰宝——张掖宝卷,通过口口相传,一直传承到如今。很多乡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听卷过程中,也掌握了宝卷的具体内容及念唱方法,虽然这种形式的掌握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与偏颇,然而却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宝卷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张掖地区民间念卷人通常被当地的民众尊称为“念卷先生”。但事实上,在念卷人与听卷人之间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听卷人也​会参与到宝卷的宣唱过程中。念卷先生所念的文字内容仅仅包括所念宝卷卷本中有明确记录的,而一个完整的念卷过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却是极为丰富和多彩的,有很多超脱于宝卷卷本记录之外的元素。当念卷先生对宝卷卷本中记录内容的念唱告一段落后,通常也是念卷先生对某一意思的表达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听卷人中的某个人、某些人或者全体听卷人便会迅速进入“接佛人”或“接经人”的角色当中,对念卷先生所唱卷文最后一句的后半句进行重复接唱,并加唱“南无阿弥陀佛”、“我的佛爷”等语句。这种接唱行为被称为“接佛声”或“接佛”,而接唱时机的选择则是一种亘古传承的默契和领悟。虽然在宝卷卷本内容中没有具体的体现,这种接唱却是宝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的实现了念卷人与听卷人的互动,并通过这一过程有效的促进了宝卷的流传和推广①。

......................

第二节 念卷人情况调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与先进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如今的念卷人已经随着宝卷的没落而逐渐消沉,再不复往日的风光。但出于对宝卷传承责任的担当以及内心深处对于宝卷念唱的热爱,他们依然在坚守。通过在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的走访与调查,笔者有幸接触到了一部分当代张掖乡野念卷人及其传承者。

一、念卷人情况概述

如今的念卷人大多生活在较为偏远的乡村之中,张掖地区的念卷人大多是半职业化的,他们在念卷之余也拥有自己正常稳定的生活与工作。并且大多数念卷人已经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宝卷文本,虽然他们依然掌握着宝卷念唱的基本技巧,参照着别人的宝卷文本也可以进行念唱,却始终是因为宝卷文本的缺失,让人心存遗憾。而这些念卷人之所以不通过借阅等方式抄录新的宝卷,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纸张。据悉,最适合宝卷抄录的纸是一种柔韧性相对较好的毛头纸,而这种纸在近代却很难购买到了。更加悲哀的是,在曾经宝卷盛行的区域中,如今的高中生已经不认识宝卷中所记录的文字了。如今念卷人的传承基本还是依赖于父子​相传,即便偶尔有外人表示出对念卷的兴趣,却也常常因为时间不够等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

笔者所接触到是一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花寨乡的念卷老人代兴位,老人出生于 1954 年,如今已年过六十。老人如今依然精神矍铄,谈起宝卷,言语间充满了对宝卷的喜爱。通过访谈得知,老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对很多宝卷文本老人都是如数家珍,依旧可以一字不差的进行宝卷念唱。谈起老人何时接触到宝卷时,老人谈到了自己的祖父,其祖父名为代登科,清光绪年间人,是当时的乡试秀才,青年时曾在和平乡、花寨乡、刘家屯庄等地任私塾教师,后期信仰佛教并为居士,特别喜爱抄写古书和宝卷。据老人回忆,当时其祖父抄阅过的宝卷达三百多册,其中有一部分赠予亲朋好友,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文革时期被当做“妖书”查抄。 老人的父亲代进寿也受其父代登科的影响,对宝卷情有独钟。老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然对宝卷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感。老人谈到,自己对宝卷的喜爱是深埋在骨子里的,就算在文革那样动荡的年代的,老人的身体和精力都在困窘的生活中被严重透支。但是只要想到宝卷能通过自己被更多人熟知,老人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

第三章 张掖地区宝卷传承文化心态分析........................29

第一节 念卷人文化心态的演变.................... 29

、念卷人过去的心理状态.................. 29

二、念卷人现在的文化心态..................... 30

第四章 张掖地区宝卷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36

第一节 宝卷发展的价值研究............................ 36

第二节 宝卷发展的困境研究............................ 37

第三节 宝卷发展的对策建议................................... 37

第四章 张掖地区宝卷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宝卷发展的价值研究

张掖宝卷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张掖宝卷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与结论。通过对宝卷发展演变脉络的把握,我们能够感受与领悟到这一地区普通百姓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我们能够深入的了解到这一方水土所孕育着人民的伦理情怀与信念坚持,张掖宝卷甚至可以对该地区民众的求索取向与理想境界进行极为生动的反映。时至今日,虽然宝卷在民众间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却依然是扎根于张掖大地上的一朵不容忽视的瑰丽奇葩。虽然在现阶段,宝卷在内容与宗教思想方面缺少了一些与时效元素的沟通和交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最终留存于宝卷之中的,依然是最具营养价值的伦理传统和灵性资源。这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珍贵元素是超脱于时间与空间之外的存在,具备直指人心的本源力量,获得了一代又一代张掖及其周边地区乡民的普遍认可与接纳。

不可否认,宝卷作为艺术化的民间通俗文化的有效载体,带有极强的民间宗教思想色彩,是中国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产物。基本上,各个时期的宝卷内容都是为当时的统治阶层所服务的,对当时的下层民众提出思想上与行为上的暗示性要求,同时也对当时民众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什么样的历史环境,就能、也只能孕育出什么样的文明。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宝卷作者很难创作出超越当时历史阶段的宝卷内容。但瑕不掩瑜,纵然有诸多封建迷信思想的糟粕掺杂期间,却依旧不妨碍宝卷闪耀出其夺目的智慧光彩。无论在哪个年代,劝导民众行善尽孝、关怀女性都是很有必要的,而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民族大义则是永不过时的菁华。对理想的追求更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而这些内容在张掖宝卷中都得到了较为完美与充分的体现。在这些宝卷中,作者巧妙的通过故事情节的设定将相关理念进行了有效的传达,配合念卷人或生动婉转、或铿锵有力的念唱,发挥着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

​结语

在张掖地区乃至全国的历史画卷中,张掖宝卷都留下了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存在一些封建思想的残余糟粕,但其间所具有的智慧光芒与对忠善孝的倡导却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虽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使得宝卷陷入缺乏年轻受众的困境,在传承上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甚至在发展上也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与物质资源的支撑。然而随着大量相关学者的不懈努力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持续关注,这些困境都注定只会是暂时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有志于宝卷传承的青年进行发掘和培养,来为宝卷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将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作为宝卷再次绽放华彩的新领地,为宝卷的推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还可以将商业化及产业化运作的相关经验应用到宝卷中,使张掖宝卷逐渐具备自身的经济价值,为其今后的持续发展筹备资金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张掖宝卷可以再度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