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学中物感说研究
中文摘要
“物感说”自其产生之日起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理论顶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了由思想解放促进情感发展进而引起物感说的初步发展、以人物交感为标志的物感说进一步发展、以物的圆满为标志的物感说成熟等三个阶段。通过详细分析每一阶段下的物感说发展原因、体现及影响,将物感说发展的整体面貌呈现出来;尤其是以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为主体,加上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歌、曹操、曹丕、曹植等人的作品为例,使对每一阶段下诗人作家作品中物感说内容分析更为透彻、全面。通过分阶段分析,更有利于全面把握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发展的整体脉络。
关键词:物感说;魏晋南北朝;人物交感
Abstract
"The sense of things said" since its birth date after a long time, to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eak. From the period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ense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t experienced from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ense of emotion caused initial development, said to the characters sympathetic as a symbol of the sense of material,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uccessful as a symbol of the sense of material mature three stages.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each stage of the sense of material manifestation an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the sense of material,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ow; especially to Lu "Wen Fu", Liu Xie "Wen Xin Diao Long", Zhong Rong "poetry" as the main body, plus Tao Yuanming and pastoral poetry, Cao Cao, Cao Pi, Cao Zhi et al. Works as an example, the poet writers and works of every stage in the sense of material content analysis is more thorough, comprehensive. Through analysis of stage, more conducive to fully grasp the Chines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sense that overall context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Objects GanShui;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The character of sympathetic
目 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绪 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文献研究综述…………………………………………………………2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4
四、魏晋南北朝前期物感说概述……………………………………………5
本章小结……………………………………………………………………13
第一章 思想解放下的情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的初步发展………15
第一节情意高昂—创作主体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15
第二节人以物感—创作客体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18
本章小结……………………………………… …………………………………20
第二章 人物交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的进一步发展………………………21
第一节“人物交感”有效促进了物感说的发展…………………………………21
一、山水田园诗歌中“人物交感”内容…………………………………21
二、刘勰《文心雕龙》中所体现的“人物交感”…………………………22
第二节“心物交融”下物感说内涵的不断丰富…………………………………26
本章小结……………………………………………………………………28
第三章 物的圆满—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的成熟………………………………30
第一节田园诗歌对“物”的丰富和发展…………………………………30
第二节物的完整解读—钟嵘《诗品》对“物感说”成熟的贡献…………31
一、“气”—物感的基础………………………………………………………31
二、重视“怨情”、“文志”相宜……………………………………………33
三、“物”的全面解读………………………………………………………35
本章小结……………………………………………………………………35
第四章 结论………………………………………………………………………37
致 谢…………………………………………………………………………… 41
参考文献……………………………………………………………………………4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4
独创性声明…………………………………………………………………………45
绪论
“物感说”是古代诗人认识自然、形成理性思维进而开展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物感说又名感物说,其最初是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审美理论,其中所谓的物感主要是世人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情景进行心灵上的转换,使其诗歌更具有一种自信以及自由飞扬的一种时代精神。在古代,大多数的诗学创作都是基于心灵与视觉相互结合的一种情感上的体验。这种唯美含蓄的一种诗学创作在其本质上更多的倾向于物感说的形式,物与感有机的相融合。在物感说逐渐发展为我国古代重要理论的时候,这一过程的实现就经过汉魏六朝的历史,归根到底,其所谓的物感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文学创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论述,注重突出“感”的双向交流的一种互动形式,这不同于以往诗学界对纯粹“人”这一表达主体的青睐,也不同于后来事物描述,而是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物感”来表达作家的主题思想,从其本源上来看这是一种具体体现人、物感的重要艺术形式。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物感说”其最关键的就是“感”,通过一定的“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这种互动的关系,是魏晋诗学创作的本质所在,同时又是古代社会诗学理论发展的核心,在我国诗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分析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的发展轨迹及贡献,对认识“物感说”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章 结论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发展实际上已经为后世确立了一种情感丰富、价值长远的审美观念,其包括情感的运动与自然景物、人生境况相交融的艺术功能结构等多个方面,借此向世人充分展现了“意象”的基本内涵及欣赏价值和重要功能。同时,这种“物感说”这种“触物起情”、“情感交融”的独特表达形式,也对后世审美观念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发现,“物感说”所提出的情、景相互触发、相互依存的表达形式是深具美感的。从内容及功能上来看,二者缺一不可,如若缺少“景”,则“情”无所依托,也就不是文学艺术所需要表达和赞美的“情”;如果缺乏“情”,则“景”也变得单调和缺乏生气,也不再具备灵魂,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钟嵘《诗品》中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物感”思想,尤其是钟嵘对于“气”的深入剖析,使得“物感”内容和意境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对“文志”、“怨情”的分析和理解,也为深入理解当时的诗文著作、加强对其中所蕴藏的“志”等的理解提供了有力条件。此外,挚虞在著作《文章流别论》中所提出的观点也对“物感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挚虞强调文章在人伦与教化方面的作用,主张文章诗词都应该达到“四言为正”、“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等要求和境界、作用;与钟嵘相同,挚虞也反对浮华的辞藻和文风,他曾在《文章流别论》论及此类现象时说道“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已经走入了假象超过事实、助词多余实词、辩论的言语超过了道理本身等问题,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良好文章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响是非常消极的。
针对“物感说”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只有通过“物”、“感”这两者“互藏其宅”,才能塑造出深具美感的艺术形象。这种交融又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生”,即是指就是触物生情,意味着情感在特殊环境下得到激发和提升,并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彰显情感生命力的运用。就如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精辟的阐释到的那样,“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渗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段话从情景相生的角度深刻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及对意境论的影响、价值。一是,充分认可了情景交融这一艺术功能结构,说明这种方式不是偶然和无序的,二是能够产生美感和文学价值的。其次,强调这一方式内在运动及重要作用,即深入揭示情、景的重要价值。第三,表明在此过程中情景向对方转化并实现契合。第四,两者相互交织形成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
因此,“物感说”自其产生之日起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理论顶峰。无论是从内容完善和影响作用等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在整个“物感说”发展历史上处于一种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世开辟了“物感说”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奠定了“五言绝句”和“田园诗歌”等内容的“物感”文论先河;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前朝“物感说”内容的继承与创新,也为后世开创了可以借鉴的途径,为后世“物感说”思想及内容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并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来和内容来看,“物感说”的每一个发展历程均有着鲜明的印记。从内容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物感说”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时间、学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主要体现在针对“物感说”每一发展时期时期所相关的诗人作家及其作品的搜集、整理、分析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于高具特色的典型案例还发掘、整理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笔者将会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 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傅道彬.诗可以观[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2006.
[6] 黄侃著,黄延祖重辑.文心雕龙札记[M].中华书局,2006.
[7] 刘师培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郁沅著.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M].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9]顾颉刚,刘起釪著.尚书校释译论[M]. 中华书局,2005.
[10] 蔡镇楚著.中国文学批评史[M]. 中华书局,2005.
[11]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杨铸著.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朱志荣著.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李梅,黎超辉.“物感”理论的成因及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报,2011,27(11):26-28
[15]詹冬华,金木根.时间的情感化与魏晋诗学中的“物感”说[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
[16]张桂琴,王惠丹.《乐记》中的“物感”说[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7]刘伯珍.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心物感应论[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18]陈国强.陆机物感思想与刘勰感物思想的根本区别——兼论物感的生成与变迁[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
[19]卞良君.感物•会心•畅所——中国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透视[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06).
[20]孙明君.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
[21] 钟文华.论物感说的成因与内涵[J].兰州学刊.2005(05).
[22] 邹其昌.论朱熹的“感物道情”与“交感”说——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审美创作旨趣研究[J]. 江汉论坛. 2004(01).
[23] 喻守国. 魏晋以前诗歌本质论研究 [D].中南民族大学,2007.
[24] 郭晓芳.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学探微 [D]. 河北师范大学,2004.
[25]曾毅.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0.
[26] 刘硕伟.诗品诗学研究[D]. 山东大学,2009.
[27] 杨继勇.隐秀”说和“显隐”说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8]戚良德.《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
[29]兰宇冬.物色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及其文学实践[D].复旦大学,2006.
[30] 陈庆辉.诗兴研究[D]. 武汉大学,2004.
[31]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
[32] 赵琼琼.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 [D].浙江大学,2012.
[33] 吕亭渊.魏晋南北朝文论之物感说[D].北京大学 2013.
[34] 崔金英.论汉魏晋南北朝咏物诗 [D]. 湖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723306.
[35] 宋光明.浅谈性情论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2,(10):75-76
[36] 辛文.魏晋玄言诗研究 [D].江南大学,2009.
[37] 杨玉珍.从文论和画论会通的角度对形神问题的研究——以宋之前的文论和画论为中心 [D].北京师范大学,2011.
[38] 岳爱华,姜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言意观解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1(06)
[39] 童庆炳.《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0] 张甲子.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1] 郑慧. 叶适的理学观念与文学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2] 马晓虹.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3] 彭海云.突破与局限:198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4] 洪蓉.《礼记》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5] 王莹.周易古经之比兴研究[D].浙江大学2011
[46] 盖晓明.佛学与六朝文论[D].武汉大学2011
[47] 刘涛.钱锺书语言本体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8] 唐旭斌.周扬与现代革命文艺运动[D].南京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