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成因及其评价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0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早年文化心态对胡适的影响

第一节 家世背景

胡适原名胡洪骍,乳名嗣穈。1891 年生于上海郊区,安徽徽州人。徽州向来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其境内岭谷交错,多属于山地地形,因此耕地面积较少。胡适晚年在《口述自传》中这样说:“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致三个月的粮食。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由此可见,徽州人历来就有背井离乡经商的传统。“无徽不成镇”说的就是离家在外经商的徽州人。由徽州向东就来到了江浙一带,再远些便是上海。胡适家祖上就在上海附近的小镇上经营一家茶叶店,后来又在上海华界内开了第二家分店。这其实就注定了胡适早晚会来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用他自己的解释就是:常住在大城市的人总会得一些风气之先,明白和懂的教育的重要性,便会设法让自己的子弟前往大城市接受好的教育。眼界开阔和见过世面的人与普通固守乡村土地的农民在想法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这才是决定胡适日后要走上怎样的道路之先决条件。

胡适的父亲名传,字铁花。家中兄弟五人,胡传最长。少年时期便开始跟随祖上去上海的茶叶店作学徒,后得其伯父赏识,觉得此晚辈天资聪慧适合读书,于是安心准备科举考试。太平之乱后,胡传于 24 岁时进为秀才。随后多次晋级失败,胡传决定来到上海,进入书院继续深造。此后的十几年间,胡传深得钦差吴大澄的赏识,聘为幕僚。辗转北京,东北,广州,河南等地致力于公务。1888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胡传跟随吴大人前往。期间胡传写诗批判了当时迷信河神,水神的民间祭拜活动。这种无神论思想也必然会在日后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到年幼的胡适,使其对传统道德文化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1892 年,胡传得令赴台任职。两年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廷战败。胡传于 1985 年撤离台湾,返回途经厦门时病故。留有遗嘱,叮嘱胡适的母亲应该令胡适继续读书,努力上进。寥寥几句话对胡适日后的一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传身上有着旧式知识分子的某些品格,如严谨,做事认真扎实,看重知识等都在胡适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体现。最为重要的是胡父不盲目的迷信传统,相信近代自然科学。这对胡适后来思想的西化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国内背景

胡适出生在 1891 年,光绪十七年。这年扬州,芜湖,丹阳等地频繁发生民众与洋人教会冲突案件。尤以扬州教会案影响较大。民间打出“官府受贿,保护洋人”的标语口号,五千民众夹杂部分会党包围当地教堂,后被地方官兵强行驱散。列强在清朝与民间民众的矛盾逐步加深,这样的矛盾逐渐被演化成清廷无能,惧怕列强,勾结外部势力鱼肉百姓。这样的思想进一步加深了民间有识之士,要以各种手段推翻清廷的思考萌芽。

这一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办“万木草堂”,最初学生不到二十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到 1893 年,学生增加至 100 余人,其中梁启超,称千秋,麦孟华等一批人才都成为日后维新变法的骨干。康有为借“托古改制”,大肆鼓吹改造儒学,提倡改良变法。提倡以士大夫阶层的精英化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良国家。尽管收效甚微,但已可见当时改良图新的风气。

1894 年孙中山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等改革主张,但并未被接受。这年年底,孙由上海出发前往檀香山,开始组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7 年十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再次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义愤。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同年底,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国文汇编》上陆续刊出,宣扬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概念,一时间引起了思想界文化界的强烈震动。“优胜劣汰”的思想在中国甲午战败国家败亡的衬托下,更显得振聋发聩。此后的数年间,《天演论》的影响力依然不减,不断影响着后进的爱国知识分子。

​1904 年 2 月,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中国民众在这场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几十万人流离失所,致使全国民众燃起新一轮的反帝情绪。2 月 15 日黄兴秘密成立华兴会,任会长。5 月起孙中山开始游历美国,宣传中国革命并筹措革命经费。11 月由蔡元培牵头在上海成立光复会。同年春胡适跟随来上海求医的三哥,第一次踏进了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中。在上海这个各种思潮交汇的地方,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后来胡适在美国写的一篇残稿里这样描述到:我永远忘不了我到上海第一个晚上的感觉,那是我生活了六年的地方。上海是一个现代的城市,当时早已成了中国一个教育中心。在那里可以找到最好的学校、报纸和出版社。政治犯在那儿可以找到避难之所。那里也充斥着革命的印刷品。当我十二岁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我对那些早已叩上中国大门的新潮流是全然懵懂的。哥伦布,拿破仑或者俾斯麦究竟是什么东西,我根本一点概念都没有。我不认为我那时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就完全被改造了。十三岁不到,我就已经变成一个革命分子了。跟上海的孩子比,我有一个强项:他们对新事物知道的比我多,但我看书的能力比他门强。

.......................

第二章 胡适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新文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胡适新文学思想的形成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便是胡适在《逼上梁山》里说到的关于钟文鳌的故事。钟文鳌是当时清华大学驻华盛顿学生监督处的一位秘书,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负责每个月给留美的学生邮寄公费支票,可他总喜欢在信封里夹一些他自己印制的宣传品,内容例如:“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废除汉字,该用字母!”“多种树,种树有益”等等。大概是因为胡适收到的纸条里钟文鳌多次提及了关于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使得胡适觉得他这种把自己观点强加于别人的做法很是不对,激怒了胡适。因此胡适写了一封短信回敬给钟文鳌,大概意思是说,像钟文鳌这样不懂汉字的人,怎么会有资格谈论关于汉字改革的问题。最好应该闭起嘴来。信寄出去后,胡适就有些后悔了,觉得出言过重。后来胡适时常在朋友们的面前自责,他觉得如果钟文鳌没有资格谈论这类问题,那么自己和同样留美的同学应该够资格谈论关于文字改革的事情,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尽自己的一些力气。1915 年恰好美东中国学生会新成立了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胡适便找到了自己的好友赵元任商量,各自作一篇关于“中国文字的问题”的论文,在学生联合会的夏令营年会时宣读。胡适的论文题目为《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这篇文章有几个论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便是指出了中国的文言文是个“半死的语言”,第二点指出我们应该从传统的观念里解放出来,不要认为白话的字词就是低俗的,可以用白话的新鲜血液去灌注到半死的文言之中,让其起死回生。第三指出要在教授文言的方法上进行研究与改良。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胡适还没有完全否定文言的存在,正如他自己在《逼上梁山》里所说的:“我那时还没有想到白话可以完全代替文言,所以我那时想要改良文言的教授方法,使汉文容易教授。

​第二阶段,是 1915 年的暑假,胡适留美的一行同学来旖色佳过夏,大家经常坐在一起讨论中国文学的话题,其中梅光迪的观点最为保守,坚决不承认文言已是半死的语言。为此胡适经常与他辩论,引得自己的观点也越来越激烈。临别时胡适做长诗送别梅光迪,不想却遭到了另一位同学任鸿隽的调侃嘲笑。原因是胡适这首长诗里,用了很多外国人名的音译。胡适当然不会轻易认输,于是在转学去哥伦比亚的火车上,胡适写了一首答诗《和叔永戏赠诗》,这首诗里胡适第一次用到了“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的字眼。尽管当时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概念仍是很模糊,但那首诗却第一次把胡适对于中国文学的想法写了出​来。随后胡适与梅,任两君的辩论就没有停止过,时常来往信件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观点。1916 年二三月间,胡适突然有了新的觉悟,他认为一整部的中国文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工具的变迁史,即一种工具代替另一种工具。当一种文字工具渐渐僵化的时候,应该用另一种更有活力的工具去替换它。活的文字工具才可以产生活得文学。紧接着胡适梳理了自宋儒的白话语录到元明两朝的白话戏曲和白话小说,指出这才是中国的正统文学。胡适把他的新见解写信告诉了梅光迪,指出了历来白话文学的价值所在。有理有据,使得梅光迪在白话文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摇。1916 年 6 月,胡适赴俄亥俄州参加第二次“国际关系讨论会”期间,与包括梅光迪等一行朋友再次讨论改良中国文学的命题。此后胡适在 7 月6 日的日记里记下了他的观点。

.........................

​第二节 新文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胡适新文学思想的形成,不单单有各种外部条件的作用,最重要的当然是胡适有关于文学本身的经验与积累。来到美国后,胡适逐渐开始与好友们一起辩论切磋他们感兴趣的文学命题,学习和阅读了大量有关于文学的书籍。在短短几年里将自己零散的想法总结成了系统的文学思想进行发表。

一、传统的影响

从 1912 年放弃农学,转投文学院算起,胡适开始有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在康奈尔大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从胡适的课程表里看出他选课时的一些倾向和感兴趣的课程:

​大一:“英文一”

大二:“英文二:十九世纪散文;英文 38b:十八世纪英诗”

大三:“英文 41:到 1642 年的英国戏剧;英文 52:维多利亚文学”

大三暑期班:“英文 K:莎士比亚悲剧”

大四:“英文 52:维多利亚文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英国文学的课程是胡适当时很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主要是以17 到 19 世纪的英国文学为主。学习这些课程的课余时间,胡适一定也是阅读了大量这个时期英国文学的作品。他在 1911 年 5 月 29 日的日记里这样说:“夜作一英文小诗,题为 Farewell to English I,自视较前作之《归梦》稍胜矣。”从这则日记里,我们知道胡适在大一时已经开始试作诗歌,只不过是先从英诗开始的。这里的英诗也就是现在翻译的“十四行诗”。1914 年 12 月 22 日的日记里,胡适记录下了他为“康奈尔大学世界学生会十周年”所作的英诗“A sonnet”,胡适将它翻译成“桑纳体”,英文的律诗。他还特地列出了这种律诗的数种弊端。1 月 1 日开完十周年年会的胡适,在回程的火车上又作一首英诗,“车中无事,复作一诗,用前体,题为《告马斯》。马斯者(Mars),古代神话所谓战斗之神也。此诗盖感欧洲战祸而作。”后来胡适把这两首诗拿给老师修改,在 1 月 7 日追记的日记里,胡适记下了老师建议他改用别的诗体,“桑纳体”太拘谨,不适用之。3 月 19 日的日记里,胡适记录下了重新修改过的《告马斯》,并说前稿“颇限于体制,不能畅达,故改作之”。​

........................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 .................... 29

第一节 对于胡适文学革命贡献的评价 .................. 29

一、胡适的自我评价 .................. 29

二、海外学者的评价 ........................ 32

第二节 新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34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

第一节 对于胡适文学革命贡献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虽然已过去多年,但它所造成的影响至今还有余味。胡适先生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家,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远远高过他自己的其他方面。他当然不曾相见留学美国时与几位朋友看似意气用事般的辩论,后来会成为改变中国近代文学的发难之音。更不曾料到自己在文学方面所做的功夫会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胡适,包括他自己。

一、胡适的自我评价

​(一)《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这篇文章发表于 1923 年初,代表了当时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整理了文言和白话两条中国文学的传统,指出古文学所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不能够与一般的人生出交涉。简言之就是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自己能够读懂,大众百姓无法读懂。而一千年来的白话文传统由来已久,却又为什么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呢?胡适总结是因为科举制度和没有有意的主张造成的。前者已被废除,而后者正是由胡适他们一班友人一起造成的,共同主张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的初期,胡适一班朋友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是胡适主导的白话诗的试验,他自己出版了白话诗集《尝试集》,鼓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其中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也都加入了创作的行列,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训练。第二是西洋文学的提倡,《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成为了新文学发表的重要阵地,这些杂志上都会对西洋文学进行介绍和翻译的工作,扩宽了很多青年人的视野和见识。1919 年的“五四运动”在传播白话文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期间,各种学生团体为了鼓吹和宣扬自己的观点,忽然生发出了无数的小报刊,而且内容全用白话。因此白话文的新作者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不但在文体上有了革新,在思想觉悟方面一样有了革新。

​.........................

结语

胡适和其所倡导的精神与思想都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在重视宝库里财富的时候,更应该重视财富的来源。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之前,只是个普通平凡的留学生。普通人就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家世、时代、地域、亲人朋友、老师等。这些看似与其新文学的思想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不然。正如前文所述: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造英雄的除了时势之外,上面的一系列因素也都是造出胡适这个文化英雄的必要条件。

试想胡适从一个山村里的读书郎,到后来闻名全国的海归学者。如果只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勤奋必然是不能成就这样的一番伟业。每个勤奋努力的瓶颈,都需要有外界的条件推波助澜才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所以胡适又是幸运的,换句话说是他的勤奋换取了他的幸运。

家乡的九年义务教育离不开父亲的遗嘱和母亲的坚持。上海求学时期离不开胡适本人的勤奋与上海滩的种种新思潮。留学美国离不开开阔的视野和美利坚的文化包容。胡适每向前走一步,都正好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之上。而为了踩在这脉搏之上,胡适自己又做了巨大的努力与付出。主客观因素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当所有基础条件都已经具备时,新文学思想的提出就只是时间问题。本文对于新文学思想的成因做了试探性的解释与分析,相信随着日后史料的不断增多和研究的继续深入,胡适新文学思想形成的各方面条件会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希望日后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专著和文集出版。同时也希望胡适这座文化宝库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