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爱的执着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博爱精神的生成
1.1 启蒙的爱:成长的自省与生命的沉思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时期,因而年少时的记忆和经验会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三毛在成为三毛之前,曾有过一段二毛(三毛管小时候的自己叫“二毛”)时期。在这个时期,她写下了《雨季不再来》,真实地记录了从 17 到 22岁这五年期间青涩敏感的少女成长心态,其中所展现的纯情和美感,清晰地显示出她蜕变为日后智慧成熟的三毛的痕迹。这段时间内的特殊经历对三毛的人生以及她人格的形成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分析她的成长背景,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当时台湾的社会情况以及三毛的家庭环境,从而探究二毛时期对三毛文学创造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毛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传统儒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西方基督教思想共存,使她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人、人人平等和自由等思想,养成了良好的精神素养。可是她当时生活的台湾情况很不稳定,不足以让她自由自在地成长、发展自我。日本著名学者矢内原忠雄在《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中指出:“日本政府使台湾教育近代化,至其特征,则为日本人独占高等教育,因而独占政治、经济的、社会的地位。”在长达 50 年的殖民教育中,日本不遗余力地推行皇民化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思想控制的措施,以培养军人式的忠节勇武的“武士道精神,在学校教育方式上,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教育地位,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上命难违的关系。勿说人权,学生们经常受到的老师们频繁的身体上的摧残-体罚。 正如《陈家老二·家人眼中的三毛》里所写的那样:“ 三毛很不幸,遇到了一位愚蠢至极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面对三毛糟糕的数学成绩非但没有耐心地辅导、鼓励,还以怀疑、侮辱的方式进行惩罚。在遭这位老师用墨汁画黑眼圈并罚绕操场走一圈的侮辱后,三毛对学校产生严重的畏惧抵触心理,并开始偷偷逃学,跑到郊外安静的公墓里徘徊,更加疯狂地看她想看的书。”三毛从小就承受了老师对待学生那不平等态度的重压,敏感而向往平等自由的她最终选择了跟同龄人不同的求学之路——那就是退学。这段自闭的二毛时期,对三毛整个的人生都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天生体质虚弱的三毛,在生活中也是感性而敏感的,她突然放弃读书,放弃了与同龄人一样的“学生”身份这一事件,颠覆了周围人所期望的乖孩子形象。她进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恋自爱。 三毛写“二毛”时期,在《雨季不再来》的《或》里阐释自闭自恋暗淡的青少年时代。此时身体虚弱,意识纷乱的三毛将另一个消极的自己假想成了歌曲的演唱者“珍妮”,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发泄:“我跳了起来,呆呆地立着,嫉妒的恐慌使我几乎陷于麻木;之后,我冲翻了画架,我不能自主地在田野里狂奔起来。哦,珍妮来了!珍妮来了!我奔着,奔着,我奔进了那个被封闭了的世界里。四周一片黑暗,除了珍妮阴郁、伤感、不带人气的声音之外,什么都没有,空无所有,我空无所有了,我张开手臂向着失落的东西,我寻找……一片黑暗,万有都不存在了,除了珍妮,珍妮……我无止尽地奔着……”三毛的人生一直暗藏着这种孤独,后来在三毛遗作《滚滚红尘》里可见二毛时期的自闭和忧郁。自闭的童年时代给三毛的人生的影响很大,以至于长大以后三毛还常常回顾自己的二毛时期。
1.2 流浪的爱:异乡的传奇与生命的体验
与一般小女生的梦想一样,告别了“雨季”的三毛满怀着希望和幻想游走于世界各地。与异国文化和异乡人的接触与撞击,使得作家三毛在她的笔下源源不断地写出了一系列的撒哈拉故事。它们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为角度,不仅真实记录了三毛的沙漠生活,而且在展示给读者灵动沙漠的同时,也展现出追求自由、追寻困境下的生命真谛的三毛的创作情怀。
《小王子》里的主人公,当他失落在撒哈拉沙漠认识小王子的时候,开始回望过去并且审视现在的自己,认识到小王子就是过去还没成长为成人之前的自己的写照。荒凉寂寞的大自然也让三毛开始正面自己的人生,这里是自由的空间,同时也是反照自己的镜子。撒哈拉沙漠的原始和空旷,也使得三毛褪去了《雨季不再来》时的青涩和忧伤,找寻着生命的涵义:“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经历过自闭反抗的青少年时期的三毛不理会他人的评价,扔掉“家庭浪子”的标签,开始直面自己灵魂的。虽然在最开始的一瞬间她感到寂寞和独孤。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三毛就适应了沙漠的生存方式,她满足于物质方面的贫乏,却享受精神上的快乐,超越自我,最后学会说:“我是个好家庭主妇,与荷西在一起的六年是上天给我的恩赐。”在三毛的笔下,撒哈拉沙漠蔚蓝的天空、优雅前行的骆驼、淳朴的沙漠居民,给了她远离尘嚣的宁静和心灵的平静,对她而言,撒哈拉沙漠就是心灵最好的寄居所和栖息地,在这样充满大自然馈赠的空间里,三毛向自然学习,学会对自然、人生、自己和他人的爱,实践三毛式的大爱。因此,撒哈拉沙漠是三毛理想的空间,同时是向自然学习, 是创造而完成大爱的无限的空间,是三毛笔下的精神乌托邦,是洋溢着异国风情的美丽沙漠和超越种族的真情居所。
多年的异国生活中,三毛经历了难忘的爱情,收获了异乡人的友谊,但是也面对了种族歧视的痛苦。这些经历让三毛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使得它的作品和人生变得充实和积极。去西班牙途转英国的时候,英国人对三毛怀着怀疑和歧视的态度,没有公平的对待,更没有发言权,就因是中国人,将其判断为“偷越者”。正如:《雨季不再来·赴美旅途见闻录》文章里,英国人认为三毛是偷渡入英的人,而被拘留在监狱里。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三毛一度绝望,但她没有失去自己和民族的尊严,努力说服英国人,终于得到英国人的道歉,并让英国人佩服于三毛的不折不挠的态度。 在异国受到种族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让三毛变得坚强,能够克服困境提高自信心。三毛离开台湾开始走向世界的这段时间是经过自我否定后并确立自我的时期,在异国文化交流当中加强了自我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意识。
第 2 章 流浪中精神家园的寻觅:《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精神
“博爱”一在词典上解释的意义是尊重人格,按照平等的原则,超越人种、宗教、国籍和习惯的人类爱,是广范围的爱。爱是人类生存不可分的真理,古今以来东西方为了和平共存,强调相爱。西方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对极恶人感到的爱之痛也是人类爱, 到罗马时代“博爱”被翻译成“humanitas”,其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爱,而是代表广范围的教养,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博爱”跟自由和平等精神成为革命的宗旨,而代表西方传统思想的基督教始终重视人与人之间无限的爱——博爱。
2.1 人性的美善与生存个体的尊重:对他人的爱
诗人艾青说过:“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却永远年轻。”三毛也说称:“我的写作生活,就是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作家三毛也为了在沙漠生存,选择的生活方法就是“爱”。孤独寂寞的沙漠环境里让人可生存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人与人之间相爱。三毛曾经离开郁闷暗淡的环境,追求自我和精神上的自由,移到自己的乌托邦撒哈拉沙漠之后,面临关怀异国人和异国文化的自我超越性的人生的另外阶段。分析三毛博爱精神发展阶段来看,从儒教社会的影响出发,实践以子女或中华人的有条件性的爱,渐渐为了适应沙漠生活,选择爱他人的方法。最终达到无条件、自我牺牲的超越自我的境界。这样的过程当中陪伴着追求自由、以平等的态度实践博爱精神的因素。《撒哈拉的故事》里博爱精神的因素可以指出以“和谐”为目标,实践性的“仁爱”,仁爱的开始的“知人”、 道德的标准“正义”、 博爱精神的基本原则“平等”、和自我超越的“宽恕”。 下面按照《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博爱精神的表现,跟东西方传统思想对比,研究三毛爱的根源和特征。
东西古今以来,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矛盾的和平时代。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和谐的和平状态。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和谐”,包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为了保持农业社会,和谐是与生存密不可分的条件,因此为了和谐社会强调了“仁爱”,其随着时代的潮流经过了思想和方法的演变。中国传统思想为了实践理想的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首先看儒教的“和”与“仁”的思想。实现理想的“和”的状态,儒教提倡“仁爱”的行为。“仁爱”从孔子出发经过孟子、墨子和各个时代演变“仁爱”的概念和方法。儒家讲“仁爱”,“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人道准则,“爱”是“仁”的发用流行;“仁”是“爱”的基本内涵,“爱”是人的具体开显。《论语》中有“仁者爱人”只说,爱的对象是人,“仁”的内涵也是人(二人),所以,“爱人”就成了儒家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论语》中的所谓“爱人”,最主要的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人来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欲求去理解别人的愿望和欲求;当我自己有什么欲望和要求的时候,总要想着我周围的人以至于所有的人也都有这样的欲望和要求,因此,在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欲望的时候,就应该想着也使别人满足同样的欲望和要求;同样,如果我不喜欢不愿意别人所加于我的一切,就绝不要以这类事情去强加于别人。由此可见,爱人知道先就是要尊重别人。”可以说“仁”是为了和谐社会必须要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状态。道教也强调最理想的人像水一样,提倡“上善若水”。
2.2 命运的执着与生命价值的探究:对人生的爱
博爱本身意味着广泛的爱,尤其中国传统思想中爱的对象包括人还有自然和一切生命。《撒哈拉的故事》中除了对人的爱之外,还有对自然和整个人生的广范围的博爱精神因素,作家三毛生前说过:“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三毛无论是对自己和他人,还是对人生都怀着充满热情和爱情努力。 从小对人生和变化很有兴趣,看三毛所有作品看得见她对人生的好奇心,从旺盛的好奇心开始三毛为了找到人生之意义和精神上的自由去世界各地流浪。不断问自己人生的理由和根源,旅行者的身份教三毛无欲之德,让她体会到在无为自然中对生命存在的感激之心。下面按照东西方传统思想对比,分析三毛对一切生命和人生的爱。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强调人与一切生命的和谐,儒家在《论语》有一句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人与自然看成一致。三毛在沙漠生活中为了观察和欣赏沙漠的魅力不断去旅游,甚至手头很紧的情况下还是去看沙漠自然的美。是因为三毛从小喜欢自然,还有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利用环境,而是强调人与自然一起和谐生活 。三毛生前强烈表示她对撒哈拉沙漠的热爱:“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将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天空,默默地回报着你,静静的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三毛希望自己和人类在自然的怀抱里共存和平安,珍惜自然,向自然学习,跟自然和谐一体。
三毛愿意跟一切生命和谐,其中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享乐主义”的因素。 做某一个事的时候有两种心态,第一是以“应该”的责任来做,第二是以“兴趣”来做事。三毛把人生看做“玩儿”。她生前经常说好玩儿享受一辈子。可以看得见中国的“享乐主义优乐观,要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三毛“应该”的是对父母的孝,但这应该同时是三毛很乐意做的事情。再加上所有艰难的事情都对三毛来说是好玩的,如: 三毛对她的人生的看法用简单的一个字来表达就是——“玩”,而她对待写作的态度就是:“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这些充分体现了她追求自由的心态。在自由的精神世界里照自己的心声真诚活在每一时刻。三毛知道只有努力生活、承担自己,才可以享受真正地自由,才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创造三毛式的人生。
第 3 章 爱的无国界——三毛与韩国女作家田慧麟 ........... 23
3.1 天才女作家------田慧麟的生平与文学活动....... 23
3.2 田慧麟与三毛的比较分析 ................. 24
第 4 章 美爱与共:《撒哈拉的故事》的审美价值 .................. 28
4.1 《撒哈拉的故事》独特的叙述特征.................. 29
第 4 章 美爱与共:《撒哈拉的故事》的审美价值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大爱”和“大美”都是交相辉映、同频共振的,“大爱”往往创造、维系着超卓于世俗的审美价值;“大美”也往往从“大爱”那里获得巨量的光彩和动力,成为最为重要的表征。“爱”是精神内核,“美”则是七彩锦绣。对于三毛的文学作品而言,亦是如此。《撒哈拉的故事》博爱精神与审美价值的关系可以说博爱精神是内容,审美价值是形式,爱本来就是美的,也要美来呈现,爱和美是一体的。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第一篇文章《沙漠中的饭店》里就说过:“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只是‘我行我素’的一个人。”因此三毛的作品不是立足于暴露父权文化下委屈的女性生活或者主张男女平等等,更不是以男女爱情婚姻题材为创作对象,而是以超越种族和国界的人类之爱为创作视角。她的作品的意义在于让盲目追逐生活而导致感性极其枯竭的现代人再次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三毛把自己的伤痕和克服的过程展现给人们,在《我的写作生活》里说:“很多人看了我的书,都说过,三毛,你的东西看了真是好玩。我最喜欢听朋友们说‘真是好玩’这句话”。这话证明三毛写作最得意的时候是读者们看完她的文章后感到幸福时。她的作品不仅给予疲倦不堪的现代人极大的安慰,还鼓励人们:“读者有读者的幸福,他们不应从我这儿得到幸福,他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像作者自己那样鼓起勇气主导自己的人生。在三毛的努力下,读者们有了积极的变化,三毛的一个朋友曾说:“你知道你的优点在哪里呢?你始终教人对生命抱着爱和希望。”就这样三毛离开书本,直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给他们带来变化,帮助人们学会感激自己的人生,也缩短了文学与现实的距离,把文学实践于现实,又把现实变成了文学。时至今日,三毛的正能量还活生生地存在着,在书中,也在人们的鉴赏中,她追求的“爱”仍然是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撒哈拉的故事》可以超越时空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她用充满“爱”的文字,安慰疲惫的现代人,并告知他们生存的方法与意义。
4.1 《撒哈拉的故事》独特的叙述特征
“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世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把她在海外旅居期间的异国故事以及自身的生活、感情经历用中国最传统的创作手法娓娓道来,语言自然优美、真挚感人,正如郭震在《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中所指出的:“作为一个率性纯真、向往自由的女性,她无比真实的向世人捧献了真正的悲与喜、美与丑、苦与乐、爱与恨。她只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及角色定位,决定了她的散文作品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学价值。”
结语
三毛的一生是传奇,她在流浪中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探索,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泰戈尔在《白鹤》一诗中所表达的人类对于心灵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究。三毛的作品点点滴滴都记叙了她热爱生命的人生内涵。对生活的热爱、对底层人士的关爱、对人性真善美的歌颂、对异国文化的包容与接纳,在表现美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处处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博爱精神。
三毛的作品在读者中有如此强烈的反响,不仅仅在于其作品中对大漠奇特风情的描绘拓展了文学的创作空间、而在于作品中“表现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女性基于现实又困于现实,构造理想但又往往沉于幻想的处境和状态,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正如三毛自己曾经做过的自我评价:“我的这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满意。”对于生命的真诚与挚爱,使得她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生命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她的一生、她的全部作品无不是对生命真谛的探求,真实地展现了文化交融与冲突时代都市女性的困惑与追求。
参考文献(略)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精神与审美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