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成长小说概述
成长是人类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个体从年幼的孩童长大成人、从天真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也是文学领域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对于“成长小说”的确切定义,西方文学批评界是众说纷纟云。其通行的定义是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1960年在其论文《什么是成长小说?》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而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成长小说做过专门研究后,在《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中对成长小说作了如下阐述:“大部分小说只掌握定型的主人公形象。除了这一占统治地位的,数量众多的小说类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鲜为人知的小说类型,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时间进入了人的内部,进入了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的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这一类小说从最普遍含义上说,可以称为人的成长小说。”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马科斯强调的是带有创伤性质的考验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相较于成长的过程来说,他更看重成长的结果即成熟。巴赫金则强调成长小说塑造的是成长中作为动态统一体的人物形象,即情节参与人物性格的形塑,强调人物的心理、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歌德创作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成长小说的代表作,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丽芬历险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这些世界名著也都是经典的成长小说。
.....................
1.2关于杨红樱作品及“杨红樱现象”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其作品“文学性”的争论
这场论争主要在评论家和出版人之间进行,是“杨红樱现象”论争的焦点。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认为杨红櫻的创作严重缺乏文学性,其作品是“商业化畅销”“非文学的畅销”,“她的笔下只有故事,那种编得很匆忙的调皮搞蛋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头到尾没有多少发展,除了马小跳年龄渐长,故事其实只有数量上的增加而已。”⑴青年评论家陈恩黎在《以幽默的名义一对三部获奖幽默小说的文本分析》一文中,评论《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一书中的“人物呈现卡通化、脸谱化和弱智化的倾向”,“小说的语言在轻松的风格中暴露品味的危机,误把油滑和媚俗视作机智与幽默”而一些出版人则持相反意见,这其中以郑重、白冰等为代表,如白冰评价杨红楼的作品是“艺术含金量、文化含金量、市场含金量三者统一的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浙江少儿出版社副社长郑重认为正是由于杨红樱作品“具备内在的特质”,所以才获得畅销“。在高校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的乔世华则认为杨红樱的童书写作很有思想内涵和艺术含量,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艺术性上都很有可 可点之处……杨红樱兼具幽默、讽刺、行情等多副笔墨,在写作中很好地把握了孩子的阅读心理,注意叙事节奏,在语言、动作的描写上生动洗练、立体动感,最好不过地以自己的作品说明了“儿童文学应该是浅语的艺术”这个道理。”这场文学性的论争后来引发了对当前儿童文学评价标准、评价尺度的讨论,出版届人士甚至提出“反思童书评价体系的命题”。目前,这场争论仍在进行。
..............
第二章杨红樱校园成长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纵观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借助于儿童形象,不仅表现儿童形象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多的是通过他们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个人的思想。从狄更斯的作品来看,无论是他早期的《雾都孤儿》还是晚期的《大卫科波菲尔》,一方面他极力揭示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作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林格伦更是毫不掩饰地欣赏着孩子们的任性与调皮,表现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与冲破现实重重束缚的欲望。林格伦笔下的儿童绝对不是什么道德化的棺模,在其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美国作家塞林格笔下大多是一些聪明、早熟的纯真少年,但成人社会的虚伪与冷漠,使他们不得不选择孤独地守望。
2.1多姿多彩的顽童世界
在中外儿童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吸引小读者们的很多人物形象中,大多是一些调皮搞蛋的顽童形象,比如美国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汤姆索亚,瑞典林格伦笔下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侠卡尔松和淘气包埃米尔,英国巴里笔下的彼得潘,日本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以及郑渊洁作品中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这些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玩”与“顽”。他们“在`玩'与顽'中冲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表现出童年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张扬出自由自在的生活本质所以这些顽童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比起那些“好孩子”给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并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但最突出的还是她笔下的顽童形象——马小跳和他的小伙伴以及五三班的坏小子们。
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是一个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发展心理学上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好动,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创造力极其丰富,乐于尝试、探索各种新奇的事物;喜欢幻想,脑子里永远会有无穷无尽的奇妙的想法。顽童身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玩”与“顽”,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因此马小跳的顽皮淘气、大大咧例、喜欢恶作剧,都是出自于儿童的自然天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尽情地玩,这一来是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需要,二来他们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马小跳爱玩,也很会玩,还常常变着花样地玩。为实现当爸爸的理想,他和爸爸一起玩交换身份的游戏,马小跳当起了“爸爸”来教育“儿子马天笑先生”;在模拟城市的游戏中,他去竞选模拟城市的超级市长,一路过关斩将,不但如愿以偿当上了超级市长,还代表全市的孩子和真正的市长进行了平等对话;拿着死党唐飞的摄像机,办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跳跳电视台”,而且他们拍摄的作品在真正的电视台播放出来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马小跳爱玩的同时,他的顽皮淘气、恶作剧也让父母头痛不已。听了鬼故事之后扮鬼去吓喊老爸;为了抗拒妈妈让他学钢琴的要求,私自决定出售钢琴,未达目的后,又故意在晚上十二点开始练琴……幸运的是,马小跳生活在一个现代、民主的家庭,父亲童心未泥,母亲温柔可爱,他们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天性,包容孩子的缺点,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条件,培养了孩子快乐、活拨、善良的性格。
.............
2.2完美的女孩男孩形象
虽然杨红樓作品中的顽童形象更为人所注意,但她作品中也塑造过一些较为完美的女孩男孩形象。通常人们对“完美”一词的理解是尽善尽美,没有任何缺陷。但是大量事实表明,这种完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它只是存在于我们内心遐想的世界里。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孩子,他的一切如果表现得太过完美,只会让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因为真正的孩子是“稚拙的、有缺憾的”》冉冬阳和吴緬是杨红樱《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中的主角,也是杨红樱心目中的完美少年形象。这两个完美少年形象,是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十全十美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他们身上儿童的天性依然保留,所以会犯每个孩子都可能犯的小错,他们跟每个成长中的少男少女—样也经历着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们依靠自身内在的宝贵品质,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杨红樱对当代儿童的教育理想,也饱含着作家对未来男性女性的期待。
当有小读者问及杨红樱她心目中完美的女孩子是什么样时,杨红樱回答:冉冬阳是她所欣赏的女孩子,她不是最漂亮,也不是最聪明,但她落落大方,善解人意,她是那种因为可爱而显得美丽的女孩子。“〕冉冬阳的确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她待人真诚善良,对谁都大方、亲切、自然,不管是生性怯儒的马加,还是骄傲自私的乔丹,抑或是其他人,她都可以和他们相处融洽。她的人就如她的名字一样,让人感觉明丽、温暖。因为她的温柔善良,她的朋友很多,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她会倾囊相助。好朋友梅小雅家生活出现困难,她拿出全部的压岁钱,并动员父母出资为梅小雅妈妈凑足开店的资金;当马加父母遭遇车祸几个月大的弟弟无人照顾时,冉冬阳毅然放弃了盼望已久的海南游,转而留下来当起了“小妈妈”,并且乐在其中;莫欣儿因父母的婚姻问题烦恼时,只有冉冬阳理解她的痛苦,经常给予她安慰;“自己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在别的孩子对父母大提特提各种生日愿望时,冉冬阳却想尽办法买了朵粉红色的康乃馨送给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她的善解人意,她对家人的体贴照顾,对朋友的无私帮助,都使她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魅力女孩。有冉冬阳这样的伙伴,一起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一起面对挫折与打击,在成长中学会分享、关怀与责任,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也会走得更加美丽、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
第三章杨红樱校园成长小说的思想主题..........19
3.1成长的内涵.............19
3.1.1生理层面的成长…身体发生剧变.......20
第四章杨红樱校园成长小说的语言及叙事特征.........37
4.1杨红樱校园成长小说的语言特征..........37
第五章杨红樱校园成长小说 意义及其反思......49
第五章杨红樓校园成长小说的意义及其反思
5.1儿童本位的创作观
自古以来,中国成人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还常常受到传统文化的蔑视,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为中国人改变传统的儿童观提供了契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在这一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儿童观受到强烈冲击,儿童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人借鉴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明确提出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响喊之后,把“孩子本位”作为一个口号提了出来,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批评了传统儿童观的误区之后指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儿童观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儿童世界的认知和评价,表现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姿态。”⑴建立在儿童本位论基础之上的儿童文学则是成人作家与儿童这两个生命世界撞击和融合的结晶。与只表达作家价值观的成人文学不同,儿童文学既要表现出儿童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同时也要表达儿童自身的价值观,因此“儿童文学作家必须能够将儿童自身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观统一、融合到一个共同的根基上。”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必须要坚持儿童本位来进行创作,在充分了解、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认识儿童生命体内的所蕴含的珍贵的生命价值,发掘儿童鲜活的审美能力,表现儿童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满足并发展他们的生命诉求,鼓励儿童享受童年的幸福、快乐。儿童文学作家应与儿童结成“同谋”,“站在儿童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引领着儿童去谋取生命的健全成长和发展。”
...............
结语
成长是永恒的话题,少年的成长就是我们人类的成长。成长小说主要通过真实表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变化,以文学的形式揭示青少年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充满美丽也充满困惑与矛盾,童年文学作家们正是用自己的文字礼赞童年的美好,给予少年们的烦恼以真诚的理解和慰藉,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成熟,去迎接未来人生的各种挑战。
作为一位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当代文学作家,杨红樱始终关心着青少年成长,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为青少年的成长引路。中国传统成长小说过于强调榜样的教育作用,杨红樱则通过“真正的孩子”即“淘气包”或“坏小子”和他们的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真实地反映当前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体现了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文主义的关怀。和以往成长小说注重心理成长不同,杨红樱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揭示了成长的内涵,并就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烦恼,通过理想家长与教师的刻画,让孩子们在成长历程中感悟亲情与友情,领悟健康人格的真实内涵,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就杨红樱的校园成长小说的语言与叙事特征而言,也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轻松明快的幽默化语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潮流化语言使儿童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符合儿童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冰糖葫芦”叙事结构,以日常生活叙事取代传统成长小说的宏大叙事来表现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这种叙事方式更加符合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具体生活环境,更加贴近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阅读中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从这些好玩有趣的故事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中获取成长的力量,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成长。
参考文献(略)
论杨红樱的校园成长小说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论,杨红,樱,的,校园,成长,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