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欲望之双重表达及变奏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1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

文学即是人学。欲望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文学所要表达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表现人类欲望的文本数不胜数,它们像一枚枚造型各异的贝壳散落在历史长河中。而每一次潮汐,总会有更多的贝壳从远处、从深处浮现出来,它们多姿而芬芳,闪着幽幽的迷人的光。与男作家笔下的欲望文本相比,女作家对于欲望的书写与探寻,更让我们觉得真实而宝贵。它就像刚刚浮出水面的贝壳,以其新异和美丽攫住了我们的目光。当代作家对于欲望的集体书写可追溯至80年代,在思想启蒙,人性解放的大背景下,在西方各类现代思潮的浸染中,一大批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女作家相继出现于文坛。她们的欲望书写角度不同,层面不一,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或者固守于女性传统意识,表现出对理想爱情的坚守,如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对于柏拉图式恋情的推崇。或者通过对性的细致描写与刻画,来表达人性启蒙或社会批判的文化意义,如王安忆的小说“三恋”系列。或者如林白、陈染般在女性主义旗帜下的私人化写作,对女性隐秘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进行大胆而细致、唯美而决绝的喃喃自语。除此,还有世纪末喧嚣一时的被称为“美女作家”的卫慧、棉棉等对于欲望,对于性的放纵表达。这些作家、文本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对于女性文学研究来说,已成为不可绕开的话题。相比而言,对女作家赵玫的写作,研究者关注并不多,从欲望这一角度关注赵玫的文章就更为少见。而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致研读,笔者认为,赵玫善于从欲望的角度透视婚姻内外、两性之间、女性之狱,其欲望言说,对于两性关系的探究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和价值。笔者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于赵玫已有评论文章与研究现状作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以期更好的把握赵玫的文学景观。

80年代末,评论界对赵玫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其“先锋性”的写作方式上。此时,赵玫初登文坛,正赶上“先锋文学”的热潮,赵玫本人对西方文学的系统阅读,也让她非
常欣喜地发现:小说原来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这些都促使赵玫在创作中注重对叙述形式、语言句式的探索与变革,这一点,从她的早期作品《河东寨》、《流星》等小说中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小说中多运用意识流手法,有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运用,呈现出与中国传统小说完全不同的特色,具有明显的西方现代派文学色彩。当然,赵玫并不一味的注重形式上的革新,重要的是要寻找一种表达自己心绪的方式。对赵玫早期小说有所论述的文章是:金梅的《没有纯粹抽象的艺术形式》。文章以《河东寨》、《再度抵达》、《太阳峡谷》、《紫丁香园》、《老爵士乐手》、《红钟》等为例,具体分析了小说在表现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与传统不同的创新之处。内容方面,评论者注意到了赵玫小说“对于情爱的描写和宣泄”这一特点,但并未深入进去研究,更没有用性别的视角看问题。在小说形式方面,金梅肯定了赵玫创作的先锋性,但认为赵玫的这种先锋性还是有着中国传统叙事特点的,将其定义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过渡,并认为这一过渡能将两种创作手法结合在一起,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此外,黄桂元在《赵玫的“涩果”及其情结》一文中,也谈到了赵玫内在的“苦涩情结”与小说形式上的“涩”味。湘谭在《她播种爱情——赵玫和她的小说》中,也涉及到这一点,并做了进一步的论述:“造物主是公平的,生活薄待了她,而文学因而加倍厚待了她。”“赵玫追求的是一种真,赵玫所作的是一种宣泄,赵玫呈现的是心灵的汹涌和波涛。”关于赵玫小说宣泄式特点的成因,黄桂元在《赵玫评传》中也做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并提供了很多赵玫生活情感方面的经历,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提供了依据。郭小东的《白杨林的倒塌——论赵玫的小说》,注意到其早期小说情绪激荡、汪洋恣肆这一特点的同时,也将之与遇罗锦相比较,肯定了赵玫的写作具有“不失其克制、不失其公允、不失其检讨”的一面,并认为赵玫在两性关系中对于人性虚伪的体验“比谁都要走的遥远”,对赵玫对于现代知识女性的书写,也做了细致的解读。综上所述,对赵玫早期的作品进行阐释的文章并不很多,笔者用心查找的结果也仅仅是上文所列的几篇而已。不过,从这少量的篇章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赵玫早期创作的艺术品味、探索与追求,可以窥探到一个作家在步入漫长文学之路上的最初姿态。

相比于80年代初涉文坛,90年代,赵玫创作颇丰,且硕果累累。不仅接连出版了多部受人瞩目的长篇小说,还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1994年,赵玫受美国政府之邀参加“国际访问学者计划”,这一游历开阔了赵玫的眼界,也为其创作提供了许多资源,回国后,写作、出版了多部与之相关的散文集。其中,《从这里到永恒》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与赵玫创作的日渐丰富多样相比,对赵玫的研究评论相较于80年代也随之丰富起来。对相关研究做大致归纳梳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当代题材小说的研究。研究较多的文本是《我们家族的女人》、《朗园》、《偿还》等小说的文本分析。关于《我们家族的女人》。潘凯雄的《以爱心以真情——评赵玫长篇新作<我们家族的女人>》首先认为“这是一部与言情有关的长篇小说,但又绝不止于一般的言情小说”,进而从情感因素、文化追求、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具体涉及讨论到小说中各个人物对于宿命悲剧所采取的不同态度,肯定了奶奶和“我”在宿命面前所采取的勇于承担、面对的精神,就像标题所说的那样:以爱心,以真情。在艺术形式上,论者认为《我们家族的女人》“是一部捏心理小说与写实小说于一体的长篇小说。而将两者的有机糅合并充分展示各自的特色则恰恰是赵玫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追求。”在这一点上,还提及了法国作家杜拉、美国作家福克纳对赵玫艺术追求的深刻影响。应该说,论者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是比较全面的。吴励生发表于1995年的文章《赵玫的文学景观》,对赵玫近十年创作的当代题材的长篇《世纪末的情人》《我们家族的女人》《天国的恋人》《朗园》做了一次总结。围绕着总主题“爱是永恒的忍耐”进行了探讨,对其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实实在在的”探索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而潘延发表于1999年的《历史、性别与女性文本》中,也涉及到了赵玫的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然所持的态度与吴励生的却是恰恰相反。文章将《我们家族的女人》与赵玫散文《一本打开的书》的相关内容的对比阅读,质疑了赵玫所得出的“爱是永久的期待与忍耐”这一女性救赎之路。文章认为,赵玫是把女性放在一个“被抛弃被救助”这样的一个被动的地位来写的,字里行间阅读出的竟是“菲勒斯中心权力的威严”。这一赞赏、一质疑,无疑为进一步研究赵玫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目录
第二章两种欲望表达及其文化意蕴..................17
第一节现实场景中欲望的压抑与忍耐...................17
第二节历史场景中欲望的释放与张扬...................20
第三节由传统到现代——赵玫女性欲望观的流变轨迹.....23
第三章蜕变的艰难——一次并不彻底的升华..........27
第一节两类欲望女性的映照与对峙.....................27
第二节“为爱而生的女人”欲望之隐忧.................30
第三节“阁楼上的疯女人”欲望之伤痛.................32
结语..............................................35
参考文献..........................................37
..............

结语
我们可以批评作家的思想不够女权,但却无法否认,赵玫对于女性的深刻认知,她道出了女性几千年都未褪去的“劣根性”。可贵的是,赵玫并未止于这份对于现实的认知,而是勇于突破传统女性欲望观的表述进而向现代女性欲望观突进,并且细致、深入地揭示了这一过程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女性欲望的多种形态与多元共生的当代社会正相呼应,也因此,赵玫的作品体现了更为深沉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的女性,还是释放与张扬自身欲望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无论是“为爱而生的女人”,还是“阁楼上的疯女人”,她们都能在赵玫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份同悲同喜的真切的心理体验。心理、思绪、意识是理解赵玫小说的主要词汇。她不怎么去描写,不注重安排完整的故事情节,她不厌其烦地去探寻的是女人的心理,是迥然不同于男人的女人的所思所感。但赵玫写作的这一特色,也为她惹来一些批评之辞。这批评有来自疏离于女性经验的男性。他们对赵玫优雅的文风,对于精神世界的探寻,以及她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并不能体会。比如,对《我们家族的女人》的评论:“赵玫叙事其实是以‘纯文学’的文体形式作出的一种‘俗文学’的实践,在她的遍布各种‘互文性’的文本里,隐匿着对当下读者文化消费需求的某种恰如其分的迎合。”
若说这一点尚有些道理,但接下来的论断却无法让人认同,他说:“赵玫这个充满自恋的叙事里到处都是遮遮掩掩,努力营造着一种真诚的姿态。这个小说其实只有一个故事:‘我’与一个有妇之夫的情感纠缠,但却东拉西扯出一堆‘家族女人’来为之作陪衬”。
赵玫的写作方式,赵玫对女性群体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精神救赎之路的苦苦探索,评论者都不能理解,只好以己之心,揣他人之意,才会有如此的乱弹之辞。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男女性别差异的根深蒂固。无论外部评论如何,赵玫的探索从未中断。在一次访谈录中,赵玫表达了自己书写两性之爱的执著:“杜拉说:‘生活中没有爱是不可能的。’我现在到了中年,有人说应该放弃爱的激情,但我不会放弃。我是一个女作家,我会在作品中表达对爱的看法,现实的状况有时会很糟,可是我仍然希望保持对爱的一份等待和思索。”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黄念祖老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88.
4.[奥]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6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出版社,2004.
5.王珉.当代西方思潮评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