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2.1 主观幸福感概述
2.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984 年,西方学者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讲究的一定是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之中。也就是说,每个人认为的幸福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的体会是从自我感觉出发的,并不是根据从他人的意见建议或者外界的准则。虽然说身体条件、物质保障等等一系列客观条件都会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但这些客观条件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条件,也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次,在个体的情感中,不可能不存在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讲的也不是不存在消情感,而是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都必须包含在内。最后,单在生活领域中对个体进行心理评价,这种狭隘的评估并不能用来完全解释主观幸福感,它应该概括的也有主体对其生活的整体性评价。以上这些狭隘评价也好,整体评价也罢,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能够作为它的完整定义来理解。
1984 年,西方学者把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做出了归结:就是个体判断其生活水平的质量。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一个人是否喜爱生活以及这种对生活的喜爱程度。在第一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我解释过,主观幸福感在包含了认知评价的同时,也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但无论是积极情感或者是消极情感,他们都是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属于情感维度的范畴,而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维度的范畴。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会对在社会中不断发生的事件,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感受就会自然而然的驱使他们产生评价心理,人类的共性就是:对事物进行好坏的评价。有评价,说明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就一定会产生好或者坏的情绪。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只由于这些愉快体验的产生,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感。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认为他幸福,往往是因这些人对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做出正面的评价,相反,那些常常感到不幸福的人,会认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都是有害的,并不利于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总结来讲,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评价、判断生活质量。
2.1.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特点
在上一章节中我提出,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部分的构成。下面我就着重解释什么是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1)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首先,情感包括心境(moods)和情绪(emotions),当有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就会伴随着人们对此事件抱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自然的做出评价。在1969年,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作为情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研究者认为,两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想要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就是在增加积极情感的同时,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
我们知道,量变引起质变,量变的区别与这两者的关系。例如在1985年,西方学者Baker等人提出的遗传和环境这些因素的区别对两者的影响必然不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会提出同样的观点。
我们看到了研究中存在着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针对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1984年的西方学者们提出来,决定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关系的是情感取样的时间长短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呈现负相关的首要制约因素是时间,这种相关的发生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其次由于这种抑制的存在,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人们体验到的情感是此消彼长的:例如积极情绪多了,消极情绪就会变少。最后,两者的体验强度一致的。体验到越强的积极性感,就会体验到越强的消极情感。
2.2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上世纪 60 年代晚期到 80 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同时逐渐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很多的方向,并且越来越多的其他人文科学类的研究者加入到这一新领域中,使得幸福感的研究内容中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起来。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其中涵盖了就业压力、收入不均等;学历限制、婚姻质量等;性别分布差距大、人口老龄化等;世界观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民族心态、自我意识程度、性格特点等;当然还有政治因素。
2.2.1 心理参照系
(1)心理参照系的概念
“参照系”这个名词首次使用是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我认为我们也可以在心理学上借用,更加的生动形象。
首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就是“挫折”。它在心理学中有自己的解释:当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往往我们会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恰巧这种问题几乎不可逾越,也许会遇到一些干扰,恰巧这种干扰几乎是不可排除的,于是,问题和干扰阻挠了我们的活动,使我们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由于这样而产生的心理状态通常是是焦虑和紧张的,这些统统是消极心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产生消极心理事可以理解的,我们不是神,有血有肉有精神的人,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在遇到问题和干扰的时候产生焦虑和紧张等消极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是怎样区分他们呢?乐观的人在心理上有了焦虑和紧张后,一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这种焦虑和紧张,尤其那些心智成熟、较为理智的人还会重新振作,而悲观的人一旦受挫,短时间内很难从这种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甚至个别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还会因此一厥不振,如果一直调整不好的话,走上自我毁灭之路也屡见不鲜。
宗其以上我们归结出来了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问题和干扰以后的表现不同:那就是人们选择了不同的心理参照系。同样是遇到问题和干扰,有些人首先是宽慰自己,即使没有成功,也有很多同样面临失败的人。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那些同样失败的人,这样选择并不是麻痹自我,也不是为自己寻找没有成功的借口,而是以此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所以乐观的人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很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在第一时间恢复心理常态,之后重新确立目标,以成功人士作榜样,鞭策自己去奋斗,寻找振作的精神动力。而另一些人恰巧与之相反,他们沦陷在自己失败的过程中无法自拔。那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是成功的人,以至于在在这个过程中认为只有自己是最无能的而不停地自责,甚至可能从此一厥不振,自暴自弃,甚至有的心态极度不好的人会觉得心理压力非常大,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有的人就会想不开,无法从这种极端的心态中走出来,进入到死胡同而自我毁灭。
我们可以从上述事例中清楚的认识到一个问题,人们的情绪状态波动之所以不同,受到的影响源自于自身选取了不同的心理参照系,参照系不是在任何环境下,任何时间段都受用的,我们应该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心理参照系,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并且处于愉悦的情绪情感中。
我们解释了所谓的参照系,以及不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系而出现的不同的心理反应。之后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心理参照系的两种不同类型:“强”和“弱”。很简单,强参照系就是比自身强大的参照系。这种参照系往往较之于自身来说是一种榜样。而这种榜样是与对象相比处与优势的。与之相对比的另一种我们称之为弱心理参照系,这种参照系往往较之于自身来说有所不足。同理解释为与对象相比处于劣势的参照系。在如何选择这个问题上,那要看在面对同一对象时,比较的领域是否相同,根据比较领域来划分强弱心理参照系。平常来讲,当我们需要调整、平衡我们的心态时,可以选择弱参照系。而我们需要鼓舞斗志,获得奋进的动力之时,就需要强心理参照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参照系会造成社会成员幸福感的巨大差别。如果我们所处的社会不是开放式的,就会出现缺乏跟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虽然说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影响幸福感,物质水平高,幸福感就容易下滑,物质发展水平低,幸福感可能会高,人们还是会因为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表现出高低不同的幸福感;相反如果我们处于较为开放的社会,对外的参照系也会越来越多,面对的冲击也会各种各样,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的成员幸福感自然呈现下滑现象。
2.2.2 成就动机程度 .......................................................................18-19
2.2.3 本体安全感 ..............................................................................19-20
2.3 西方学者的幸福观 ........................................................................20-21
2.4 我国学者的幸福观 .............................................................................21-28
第三章 音乐美学概念与主观幸福感 ........................................................................28-34
3.1 音乐欣赏方式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关联 .......................................................................28-30
3.1.1 音乐欣赏 .............................................................................28
3.1.2 音乐欣赏的类型 ..........................................................................................28-30
3.2 音乐欣赏能力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关联 ......................................................................30-34
第四章 音乐审美心理与主观幸福感 ...............................................................................34-44
4.1 认识音乐心理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意义 ......................................................................34-38
4.1.1 音乐心理中的音乐行为引导人的主观幸福感 .................................................35
4.1.2 音乐需要对于满足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意义 ...........................................................35-37
4.1.3 培养音乐兴趣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意义 ................................................37-38
4.2 音乐审美与提升主观幸福感 ............................................................38
4.3 存在于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抒发和愉悦精神 .......................................................................38-39
4.4 审美认知 ......................................................................................39-41
4.4.1 审美体验 ............................................................................39-41
4.5 审美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1-44
4.5.1 审美价值观 .......................................................................41
4.5.2 审美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1-44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话题,因为幸福感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议题。尤其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可是巨大的社会压力也使得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在逐年的下降,根据很多城市的调查研究数据都在明显的显示着这一普遍现象。主观幸福感首先是西方人开始研究的,但是发展至今,这一领域已经形成出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但是我跟以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范围不同的是,在同样做出解释相关的概念、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之后,我发现在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中,可以融入音乐方面的理论。
于是,我首先翻阅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书籍,通过了解不同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审美心理学的内容,例如审美体验和审美认知等。在一系列的学习研究,让我发现其实在这些诸多的音乐理论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跟提升主观幸福感这一话题想结合,因为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跟人们的主观意识有关,跟意识相关的都属于精神领域,提升主观幸福感关键要从自身的意识起步,音乐可以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识,培养积极的情感,抓住这一重点,我就开始了有步骤的研究。
首先,我解释的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内容,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特点和影响因素。先全面的认识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其次,我研究的是音乐美学中跟提升主观幸福感相联系的概念,音乐欣赏方式和音乐欣赏能力,我想透过这两点让人们知道怎样通过音乐的欣赏来提升人们的积极情感。
再次,也是最后我研究的重点领域,音乐审美和音乐心理方面,因为主观幸福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音乐的心理中应该暗涵与其自然相同的地方。包括存在于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抒发和愉悦精神。最后还有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以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